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体育精神意义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体育精神意义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国家的强盛,科技的发达,中国的体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奥运会上获得了诸多的金牌,然而这些金牌数量的多少也只能代表着某一方面的长足发展,根本难以掩当前大学体育教育的不足。常见诸于各媒体的一些关于运动员的负面新闻,就是极端典型的见证之一。这些虽然发生在专业运动员身上,站在整个大学体育教育的角度,也可以发现问题。其典型的问题,如文化知识欠缺、人格不健全过于关注自我、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等。

【关键词】人文精神;大学体育;课程设计

一、人文教育观下课程设计实践探索

(一)充分利用资源以人为本

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关注他们的特长与兴趣爱好,并综合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实力水平、兴趣爱好、发展要求等设置灵活的课程体系,同时,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深入贯彻以人为中心,将人文理念设计进每一个教学环节。例如,利用球类等团体项目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而不是单单的强调竞争和名次;以武术为例,武术在发展过程中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密切相关,而在其教学过程中,应当将武术的体育特点和文化内涵的教育相融合;在体操等项目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等。

(二)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

传统教学模式下,对学生的教育和评估等通常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这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等多种因素,不利于学生人文体育学习效果的增强。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传统的评价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其要求,应当是通过对学生系统的综合评价,评价应该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发展要求等方面,更加关注其全方面的综合发展,同时突出优秀能力。

(三)综合开发教学内容

优化课程体系,完善高校课程体系,兼顾高校体育学科及教学特点、人文精神教育的要求,将高校人文体育教学课程分为“人文体育教育、身体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健康教育”等四个主要部分,并借鉴其他教学课程体系,开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公共基础n、公共选修课以及跨专业选课、跨学科选课等科目,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为学生人文精神的学习奠定基础,促进人文体育课程的学习。

二、培养大学生体育精神的途径

(一)创新体育教学的方式方法

目前,对于体育精神的体现大多是借助于各类体育活动来予以实现的,大到学校的运动会、学生自主成立的体育社团,小到学生自发组织的体育活动等,这些均对学生的体育锻炼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此外,对体育精神的培养也不仅限于体育活动,还可采用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贴吧等大学生较常采用的社交工具来积极宣传体育精神,带动学生参与到对体育话题的讨论当中,从而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促使大学生的体育精神能够得以有效的培养,促使学生的体育精神能够内化于心。

(二)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有助于激发起学生自主锻炼的意识与兴趣,并最终在体育锻炼的过程当中取得情感与精神的升华效果。特别是培养学生养成健康锻炼习惯与生活方式,并在校园当中产生崇尚锻炼的风尚,也可极大的促进校园文化的活跃性。

体育精神存在于多项体育活动之中,其表现的形式具备有高度的概括性特征,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部分学生在一时兴起时进行了声势浩大的体育锻炼,但是却并未领悟到体育精神的深层次内涵价值。因而应当构建起体育活动的价值体系,加深对体育精神内涵的领悟,总结体育活动的特点来开展对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不失为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策略。

(三)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

通过对学生系统的综合评价,评价应该包括学生学习态度、发展要求等方面,更加关注其全方面的综合发展,同时突出优秀能力。对学生的评价首先应该将他看作一个独立的人,在此基础上关注他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运动天赋等方面的因素,树立千人千样的差别意识观。教师应当突破传统评价模式的束缚,积极寻求改变,从长远出发,对学生充满信心,看到他们身上潜在的能力和闪光点,引导其发展自身优专长。对学生的教育和评估等通常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这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的等多种因素,不利于学生人文体育学习效果的增强。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传统的评价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其要求。

三、结论

高等体育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的融合,不仅仅是个口号,更要从口号变成落地的实践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应该看到的是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修养和素质,塑造人文精神是必要的,其顺应了时展的需求。因此在大学教育中融入体育精神教育将是未来大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理念的具体践行,同时也是顺应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王统斌,张薰以.浅谈当代大学体育精神的意义与培育工作[J].品牌,2014(12)

[2]邱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影响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3]李茜.“以人为本”的体育课程动态特征及实施策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