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Problems in Industry-Academia Cooper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u Hui; Cai Yi

(湖南工程学院,湘潭 411101)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Xiangtan 411101,China)

摘要: 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尽管成效显著,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的思路与对策。

Abstract: Though significant effects have been achieved in industry-academia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some problems and drawbacks still exis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 高校 产学研合作 问题 对策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dustry-academia cooperation;problem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222-02

0引言

这些年来,在政府的支持与推动下,高校与企业都对开展产学研合作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兴趣。很多高校出台政策与措施,鼓励下属单位、个人与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有的还将产学研合作列入绩效考核的内容。

一段时间合作后,高校热情似仍高涨,企业的态度则转为谨慎与挑剔:高校里做横向项目的人员普遍感觉近两年要从企业拿到项目比以前困难很多;不同的高校之间更有差别,来自企业的年度到账经费有的动辄以亿为单位,有的只有区区百万。另外,据知情者私下透露:高校填报的产学研合作数据都不同程度存在着“水份”,有些与企业的合作已经“异化”成从政府那里“哄钱”来花的工具;在某些地方,企业见到高校前来谈合作犹如遭瘟般避之不及…种种情况表明,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尽管成效显著,存在的问题却也不少。

1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 对产学研合作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1.1.1 产学研合作就是到企业去“找钱”这种观点在高校很有代表性,是一种认识上的“工具论”或“实用论”的观点,把产学研合作视为到企业去挣钱的途径和手段。有钱就干,没钱或觉得不划算就支吾托辞,务虚不做实,美其名曰“虚实结合”,立论支撑是市场化原则,评判标准是进帐经费。这是一种功利化的、短视的近期行为,过度则容易导致“异化”。

1.1.2 产学研合作就是转化科技成果或者建立实习基地这种观点在高校也很流行,或认为产学研合作是为科技成果寻求转化渠道获取经费来源,或认为产学研合作是为学生寻找实习实训的场所。这是一种认识上的片面性,以自身需求为出发点理解,不利于与企业进行长期的合作。

1.1.3 怀疑或轻视产学研合作,认为与大学的核心理念相违背

这种观点在高校中有部分认同,认为高校是研究单纯学问的场所,产学研合作违背了“学术自由,学术本位”的核心理念。具体的表现是重学术研究,轻转化应用,做纵向项目的看不起做横向项目的。这同样是一种片面认识,对现代高校的三大基本理念进行“”。

1.2 高校自身综合实力差异直接制约开展产学研合作在越来越多高校参与的“圈地”竞争中,“马太效应”和“社会丛林法则”显现着作用:谁的综合实力强、启动的早、迈的步子大,站的层次高,获得的“收益”就高。地方政府和企业在选择产学研合作伙伴时往往也倾向与强者携手。

表面上看,高校综合实力差异似乎是各类资源要素占有在“量”与“质”上的差别,实质上分析则是对它们进行系统整合从而不断创造出新资源的能力。在这一方面,一般普通高校与综合性、重点高校存在着明显差异,一旦同场遭遇角力,结果多半是直接“出局”,或是胜出者大碗吃肉喝汤,落选者只能拣点骨头啃。

笔者据所在高校产学研合作情况,在高校综合实力体系中剔出一些对产学研合作有制约作用的要素:①学校品牌“含金量”:类型、历史渊源、现时影响力、社会声誉、行业背景。②学校的环境:区位环境、产业与经济环境、人文环境(内部外部的政策与措施、与政府和企业的联系)等。③人才实力:结构、数量、团队、创新能力等。④科技实力:学科(专业)特点、原创性科技成果(技术、专利)。⑤基础条件:设备设施、合作平台、其他资源。

1.3 高校与企业、政府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联系因着产学研合作的缘故,现在高校与企业、政府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比以前有增加,仍未做到深度默契的程度。交流渠道有限、联系不够紧密致使信息不畅、彼此之间缺乏足够了解与沟通,无法形成真正的良性互动。①高校人员不熟悉企业的环境,不了解企业的真正需求,闷头研究搞出来的科研成果不符合企业的需要,因而不被企业所认可。②高校不熟悉地方的环境,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规划与重点支持的产业领域缺乏了解,在学科布局与科研方向上与经济、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很难得到地方政府的认同和全力支持。

1.4 产学研合作层次低,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从整体看,目前高校开展的产学研合作多停留在科技项目合作(委托或合作开发、成果转让、培训与咨询服务)、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研究中心(所、室)、推动企业设立奖学金、联合申报项目等方面,合作形式以点对点、点对面为主,层次比较低,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只有个别高校在企业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探索与企业联合培养工程技术研发人才。

近几年,以面对面形式吸纳高校参与的区域性联盟合作(产业联盟、技术联盟)在逐步推进,但多是有形式而无实质内容。在“回归工程教育”的理性呼唤下,2009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期望在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工程应用人才培养方面推动高校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 2010年遴选出第一批61所高校并着手制定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因正在探索中,高校与企业能否进行密切的合作,实际的效果如何等,现在还很难说。

1.5 高校现行的评价制度阻碍产学研合作高校现行的评价制度基于学术价值取向基础构建,行政权力主导,基本倾向是重论著,轻应用。因为论文、著作、专利、获奖、知识产权等指标是主管部门据以对高校学术水平、领导政绩、学位点评审等事项进行考评的主要依据,也直接与高校各类人员职称晋升、学科(学术)带头人津贴评定、课题经费申请、报奖等利益攸关的事情挂钩。为了增加这些指标的产出量,高校不惜投入重金,规定发某一级别刊物的论文、拿到某一级别的纵向课题、出一本专著奖励多少钱,计算多少分工作量(分值折算成钱兑现)等等。

这种评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部分人员参加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①横向项目与纵向项目不能同等对待,因为没有对应的项目认定级别,评定职称等没有多大用处,不如写论文来得更实在。②横向项目难度大,风险高,经常要出现场安装、调试,还要负责维护,不如做纵向项目容易,一般发几篇论文就可以结题。③悬赏式的评价制度,导致科研目标功利化、科技成果泡沫化、学术精神缺失化、学者人格犬儒化,成为滋生学术腐败的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