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建构主义视角反观中学作文教学改革中的个性写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建构主义视角反观中学作文教学改革中的个性写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本文试阐述建构主义下中学作文教学改革中的个性写作的弊端,同时探索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如何更加有效地促进作文教学改革。

关键词:建构主义;个性写作;学生;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2-0147-02

写作是最重要的语文能力,也是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在语文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中学作文教学改革取得重要成就。其中,个性写作几乎独步于改革的进程中,在改革中大放光彩。但是,精华难辞糟粕,由于对建构主义的误读,个性写作教学中也存在一系列弊端。为更好地促进作文教学改革,本文致力于从建构主义视角反观中学作文教学改革中个性写作的一些弊端,以微薄之力期待更多的关注。

一、建构主义的涵义

建构主义源自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皮亚杰。因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故利用建构主义能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从而形成一套新的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二、个性写作的弊端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语文学科读写听说中的一项教学内容。语文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的作文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教学建议的表达与交流中也指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在这一前提之下,中学作文教学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中学语文教与学》连载了潘新和教授一系列文章,他从言语生命动力学的角度提出写作“需要贴近的不是共性化、抽象化的生活,而是生命化、个性化的生活”。程红兵提出“创新思维与作文”的基本原则:在故事中获得感悟,在思维中学会思维,在开放中放飞思想,在民主中均衡发展,在融会中实现贯通。李海林提出“真实的作文”:真实的言语任务,真实的言语环境,真实的言语成果;他还指出真实的作文是指“写作”这个行为的真实性,而真实的写作行为就是生活。针对新课标精神的一系列的研究,大部分专家学者都指向在建构主义教学观指导下构建学生主体地位,从语言、内容、表达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创新。倡导学生运用个人化语言写作个人化生活的作文教学活动广泛开展。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激发,写作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轰轰烈烈的作文教学改革似乎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是,个性写作不可避免的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貌似学生“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得到解决的表面繁荣之下,引发了该不该进行写作训练、话题作文是否应当继续存在及教师指导有无必要存在等一系列问题。个性写作在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的同时,也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与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根本对立起来。教师的指导地位的淡化,甚至导致学生处于放任自流状态。作文教学中将写作技巧的训练同应试作文相等同,从来取消写作技巧的训练,以致造成学生语文知识不能顺利转化为能力。叶圣陶先生讲,让学生写命题作文,是“不得已的办法”,它有消极的一面,即无法兼顾所有学生的兴趣、经验和能力等,但为什么“不得已”还要“为之”呢?这就要联系我们的班级授课制,联系我们的高考制度,联系学校教育的使命乃至联系我国社会发展现阶段的水平来理解“训练”中积极合理的一面。“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训练学生写作是为了让学生达到“自能作文”。要达到“自能作文”,则必须通过“教”和“训练”。 学生的创新个性写作必须在一定的规范之下进行,而非是放任自流式的个性创新,以致流于网络写作在选材和主题上的泥沙俱下,语言畸形发展的状态。

显然,中学作文教学中个性写作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是由对建构主义的误读造成的。教学中,教师虽然摆脱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为学生打造自由、民主的学习环境。但这种自由和民主的环境并非建构主义意义上的理想学习环境。学生主体性难以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严重的缺失,协作、会话更是沦为空谈,从而使得意义建构成为空中楼阁。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如何更好地做到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主动地意义建构。

三、建构主义观点在写作教学中的实践指导

1.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强调,学习者是在其已形成的相关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入学习情境的。面对问题时,他们依据其经验和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并提出假设。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灌输,应以其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因此,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前提下,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作文教学的基点,以学生对各种现象的认识为基础,将抽象的理论知识、技巧化为学生可理解的东西教授给学生。于此,作文教学既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得学生自由写作,又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技巧,使得学生学会写作,进而解决学生作文中“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达到学生写作主体性的最大发挥。

2.建构主义的教师观。建构主义的教师观强调,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在学习中设计支持和激发学习者思维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测自己的观点,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教师的任务都置于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学习者适应学习。因此,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教师要允许学生表达属于个人的看法,抒发各种情感。不要一概用大众的眼光、权威的观点来束缚学生。真情实感的抒发会引起宣泄的,进而就能对作文产生需要,引起兴趣。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个体活动。教师应把学生的写作过程当做真实的创造过程来对待,尊重学生在作文过程中的创造性活动,做好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的角色。

3.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强调,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在情境创设、协作、交流的基础上,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因此,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创设特定作文情境,达到“为作文造情”之目的,展开师生、生生之间的协作学习,进行资源、经验的共享,在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上,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和创新,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在个体认知发展和学习过程的密切联系的基础之上提出的一系列观点,较好的说明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但在理论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结合中难免出现误读和任务执行的误差。中学作文教学改革在建构主义的理论下取得的巨大成绩并不能掩盖其弊端。同时,积极地思考和探索也是教育改革中一直存在的题中之义。在作文教学改革中,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的利用理论指导实践,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修订理论,使得理论更好的指导实践,更好地促进中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Gredler,M.E.Learning and Instruction.[M]NJ:Prentice-Hall,Inc,1997.

[2]潘涌.2005年语文教育研究动态述评[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6,6:51-61.

[3]叶黎明.“真实写作”是中学写作教学的出路吗?――兼与李海林老师商榷[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6,3:18-20.

[4]叶圣陶.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