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展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展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2010年:两大历史性跨越

在1978--2010年的32年间,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9.9%,被国际社会誉为“中国经济奇迹”。对此,斯蒂格利茨说:“世界上还从未出现过如此大规模而又持久的经济增长”。

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39.8万亿元,比1978年增长18倍。按2010年全年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率1:6.7704折算,约合5.879万亿美元。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5.474),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经济总量前12位的国家:美国、中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巴西、西班牙、加拿大、印度、俄罗斯)。

中国在1978年时人均GDP还不足300美元。2010年上升到29748元,约合4394美元。在新世纪初期跨越低收入国家门槛之后,从中低收入国家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

世界银行分类标准(人均GNI)

1990年 2000年 2009年

低收入

中低收入 611-2465 756-2995 996-3945

中高收入 2466-7620 2996-9265 3946-12195

高收入 >7621 >9265 >12195

二、2011年经济增长9%左右

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10.3%。2011年,出口、投资和消费实际增长均呈不同程度下降趋势,经济增长将略低于2010年,预计全年增长9%左右。

1、出口增长难以达到上年水平。

2010年,在世界经济相对低迷、人民币汇率升值、劳动力成本大幅度提高情况下,出口增长超出预期,达到31.3%。值得注意的是,由于2009年出口下降16%,这一高增长与基数较低有关。预计2011年出口增长20%左右。

近期,美国、欧盟消费者信心增强、失业率有所下降,经济复苏得到进一步确认。但是,发达经济体完全消化危机冲击尚需时日(债务危机、高失业率、油价上涨、宽货币的影响),新兴经济体则面临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和通货膨胀压力。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均预测: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将略低于2010年(世行:3.9%--3.3%)。

中国出口高速增长,占全球比重进一步提高。 2008年中国出口占比为8.9%。2009年出口受到严重冲击,但降幅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占比不降反升,达到9.7%。2010年突破10%,接近德国、日本曾经占全球出口比重的峰值。

2、投资增长将随房地产市场调整出现一定幅度回调 。

2000-2009年资本形成对中国GDP增长平均拉动4.85个百分点。2009和2010年资本形成拉动经济增长分别达到8.7和5.6个百分点。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投资扩张。

政府主导的交通运输、电力燃气和水、公共设施等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25%左右。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中央和各地方重大规划项目陆续开工建设,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空间较大,对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将形成重要支撑。

2010年以来,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30%左右的制造业投资,增幅低于投资平均增幅。制造业资本流出,有合理性,但不利于建设制造业强国。

2011年,沿海资本、产业转移,产业转型升级,有助于制造业投资增长。但成本、利润变化,信贷规模紧缩也将形成一定约束。

2010年,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8%,其中房地产投资增长33.2%。 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约为四分之一,拉动行业多,房地产投资大幅下滑对整体投资和经济增长将产生较大冲击。

从新一轮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和各地相继推出的实施细则看,房价下降预期增强,房地产成交量萎缩。开发商从市场销售中获得的资金不断减少。打击房地产开发企业囤地行为和严格控制开、竣工时间,又会刺激房地产开发企业加快开发进度。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也会部分弥补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收缩对房地产投资增长的负面影响。

3、消费实际增长略有下降。

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达到10.3%,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仅为7.8%,二者相差2.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对2011年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以上的城镇消费增长将形成硬约束。农村居民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但占比较低,对消费增长的贡献有限。部分城市对购买住房、汽车的限制,不利于消费结构升级。

2010年以来,中国的内需增长动力从政策推动转向市场驱动,出口恢复快速增长,显示中国经济运行已成功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开始进入正常增长轨道。 2011年,出口、投资和消费实际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地下降,全年经济增长将略低于2010年,预计达到9%左右。

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

最终消费 资本形成 净出口 合 计

2009 4.1 8.7 -3.7 9.1

2010 3.9 5.6 0.8 10.3

国际机构对2011年预测

GDP CPI

世界银行 8.7% 3.0%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9.6% 2.7%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9.7% 3.2%

亚洲开发银行 9.1% 3.2%

联合国 8.9% \

三、通胀压力趋于增强

由于受到春寒、洪涝灾害等特殊天气和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2010年中国CPI上涨3.3%。预计2011年CPI涨幅4%左右。本轮物价上涨主要表现为食品和居住价格的上涨,但根本原因则在于流动性过剩。

中国M2与GDP之比,2000―2009年平均为156%,明显高于全球平均95.7%和中等收入国家平均67.1%的水平。2009年,全球流动性宽松, M2与GDP之比美国为60.5%、欧元区为92%、日本为161%,中国达到178%,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比例最高。

“M2增速-GDP增速-物价涨幅”,也可衡量短期货币超发程度。无论用CPI还是GDP平减指数来衡量物价,1990年以来,中国M2增速平均比GDP增速和物价涨幅之和高6个百分点以上。2009年三者之差达到19.2个百分点,与历史最高水平1990年基本持平。

1、货币供应量增加与物价上涨之间的传导机制不同与以往。超量货币在资产市场、初级产品现货与期货市场、普通商品市场之间流动。在中国目前房地产、股市相对低迷的情况下,需求弹性小、供给弹性小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慢的农副产品,成为中国国内投机资金炒作的对象,推动部分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

2、2010年以来,制造业工资大幅度上涨。由于过度竞争、恶性竞争、资本替代劳动和技术进步等,中国的制造业最终产品价格难以同步上涨。但是,工资上涨现象逐步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传导,以及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等,成本推动物价上涨导致通胀压力加大。

2009年中、美人工成本占比(%)

中国 美国

稻谷 33.2 7.8

小麦 25.7 9.2

玉米 35.0 5.1

大豆 27.4 5.3

棉花 50.2 6.9

3、发达经济体尤其是美国经济复苏强劲,新兴经济体增长势头良好,国际市场初级产品需求增加;全球性气候变化异常,部分农产品减产,供求关系改变;中东局势动荡,原油价格上涨;美联储为转嫁美国政府债务、提振实体经济、降低失业率,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增强了市场上美元贬值预期。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中国面临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加重。

四、宏观经济政策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2011年是中国“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十分艰巨。财政、货币政策应逐步实现由应对危机型向常规型的平稳过渡(宽财政、紧货币),并保持相对稳定,把更大精力放到加快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上,力争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

中国经济运行的“基本面”正在发生变化。从经济增长动力看,更多依靠消费扩张和服务业的发展,潜在增长率逐步下降难以避免。从劳动力供求格局看,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与新增城乡劳动力供给大体相当,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的压力明显缓解。上述变化意味着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关系的重要转变。宏观经济政策为保就业而保增长的压力将有所减轻,政策目标在应更加注重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中国人口众多,可开发、利用的国土资源有限,在城市化快速推进阶段房价存在上涨压力,防止房地产市场泡沫化将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一方面,需要将抑制投机性需求的政策措施长期化、制度化;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城镇居民住房供给体系,尤其是要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