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师节前忆父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师节前忆父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又到了,不由得越发怀念以教师为终身职业的父亲

我的父亲徐智是一位普通的中学教师。他解放前念过两所大学,武汉大学和西南联大,英语和数学成绩尤为优异。解放后任教于眉山中学,始授英语,后教数学。他先后教过的学生成百上千,有不少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升入大学,毕业后成为医生、教师、工程师、科研工作者、各级干部和技术人才。2007年秋,眉山中学举办百年校庆,历届学生返校参加校庆的达数百人,其中一部分是父亲当年的学生。他们或撰文,或谈话,言及当年父亲为师从教的点点滴滴。

父亲的学生刘德均,在他正式出版的《苏里翘楚》一书中,有一篇《款款深情忆恩师――学生眼中的徐智老师》:“在眉山高中,有一位受学生尊敬和爱戴的老师。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既教书又育人,而且学识渊博;他,就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眉山高中学子们啧啧称赞的老师――徐智。有一次,解放初毕业的眉中第21、22、23班的同窗聚会,现年82岁的江槐全回忆道,班主任徐智老师对同学热情似火,对同学情况了如指掌。记得一个初秋的夜晚,徐老师悄悄地来到我的铺前,看见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便询问我为啥不挂蚊帐。了解到我的家庭经济拮据,两天后就叫我去他的办公室取回了一顶崭新的单人蚊帐。我考大学意外落榜,徐老师比我还着急,多方设法在省水利厅联系了一个(就业)名额,让我至今感念不已。江槐全还心潮澎湃地写下一首诗,叫《怀恩师》:‘执笔怀恩师,两眼泪涟涟;挚爱学生情,牢牢记心间。/执笔怀恩师,难忘当年事,历历如电影,恩师令人思。’……”

解放初期就读于眉山中学高中22班的张承意,毕业时年仅17岁。父亲并不是他的班主任,只教他的英语课,但对他却较为了解。当父亲知道他喜欢文学,准备报考中文系时,特为他亲笔写下九百余字的毕业留言:“你已经下定决心要投考文学系,准备在文化战线上作一名战士,我相信你一定会取得胜利。教育家凯洛夫(前苏联)曾经写道,祖国的语言、祖国的文字,是把握人民文化宝藏和培养人民挚爱祖国的有力工具,希望你就在这方面多多努力吧……”在阐述了学习外语与学习中文的关系之后,父亲针对性地写道:“在性格方面,据说你的坚持性不够强……坚持性可以从锻炼中培养,尤其可以先从体育锻炼入手。的革命意志是最坚强的,据说他在长沙求学时,四季都用冷水淋浴,这即是一个例证。”“在性格方面据说你有些小气。小气是由于太敏感的心理造成的,这是有些自我中心。希望你从心理学上去找药方。另外,我们要对自己要求严格,多多尊重和考虑别人的意见的正确性,即不要把自己看得过重了,这样心平气和地待人接物,于身心、于群众关系都会有莫大的好处。”父亲不仅谆谆诲人,还严于律己,在这位17岁的中学生面前,他自我解剖道:“过去我也是个急性子,往往因自己不能控制自已的情感而大发脾气。但清夜猛省,则时常悔恨。近来已经尽量克服这一毛病。我是这样想的,与其过后追悔,不如事先抑制自己要省事得多。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改掉这些不纯正的东西吧!”落款是“徐智题赠,1953年7月1日”。当张承意将父亲六十多年前给他的题词原件交给我看时,我不禁百感交集。首先,父亲并不是张承意的班主任,却对他知之甚深,言之甚诚;其次,信中既以长者的身份写得恳切、诚挚,却又毫无“好为人师”、咄咄逼人的气势;最后,父亲在晚辈学生面前,把自己“摆进去”,自我解剖,“清夜猛省”,反躬自问,检讨自己的“毛病”和“不纯正的东西”,并坦言“时常悔恨”,这需要何等宽广的心胸和诚挚的勇气啊!难怪,曾“转战”几省数地、多次变换工作岗位的张承意,将这封使他受益终生的信保存了六十多年,并将原件带回眉山送我一览。父亲写此信的1953年,我刚满10岁,而今我已70岁出头,反复地读着此信,我怎能不感慨系之而热泪盈眶呢?

更多学生的回忆,是谈及父亲如何熬更守夜地备课、批改作业,如何耐心辅导、为学生答疑解惑,如何对“差等生”特别关照、着力扶助,以及他上课时的“板书”如何精确、工整,他的讲课如何深入浅出,如何声音洪亮、表述明白,他的“试题”如何别出心意、独具水平等等。当然,还有学生们不甚知情的是:父亲的五个子女中,就有三位继承父业当过教师,其中二人系夫妇终身从教。

“”时父亲受到打击迫害,瘫痪致残,后于1983年6月去世。当时的眉山县委、县政府专门送了花圈,眉山中学还举行了规模空前的追悼会。父亲曾教过的、分布于全国各地的不少学生,采用各种方式表达追思和怀念。

1961年我在眉山师范学校读书时曾写过一首长诗《教师礼赞》,诗中将教师比作吐丝的“春蚕”和摆渡的“舵工”。2007年我又为母校眉山中学写过《眉中百年赋》,其中有“滋兰树蕙,呕心沥血持教席;种桃育李,栉风沐雨做园丁”“教者谆谆,学者殷殷;萤窗雪案,黄卷青灯”“莘莘学子,有多少专家学者、优秀人才、社会精英”“蓊蓊之桃李,来自默默之耕耘;赫赫之丰功,源于砣砣之精神……”这些讴歌教师的颂词,虽然是针对教师队伍的“整体”而言,其中却也蕴含着我对父亲作为教师“个体”的敬佩与称颂,寄托着我对父亲“为人师表”的深情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