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80后女性群体婚恋观的社会学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转眼,1980年后出生的孩子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在改革开放20多年的社会变迁中成长,经历着与上一辈很不一样的社会变化,80后群体的恋爱、婚姻生活状况自然也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80后一代的受教育程度与上一辈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80后常常被贴上“大胆、好奇、叛逆、新新人类”的标签。作为80后的半边天,大多数是独生女的80后女性在“不娶80后女生”、“80后女性急嫁”等舆论压力的社会环境下一度成为城中热话,80后女性群体的婚恋问题更是倍受关注。如今,80年代女已届适婚年龄,作为计划生育政策下诞生的特殊一代,作为以独特的思想和行为标新立异的群体,她们如何转变人生的角色并担负起为人母的责任一时间有了探讨的必要。而作为被谈论对象的主体,80后女性群体自身如何看待并选择她们的归宿?她们是否能够树立良好的婚恋观,是否可以承担起婚姻家庭中重要一员的角色呢?80后女性群体的婚恋观不仅折射出这个时代女性群体婚姻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女性的婚姻家庭状况,同时80后女性群体的婚恋观也从侧面反应了同时期婚姻模式的变迁。以下是网上一些关于80后女性群体的负面热门话题:
“女人是上帝的赐予,为了使这个世界不至寂寞,女人一茬一茬的推陈出新,比地里的韭菜还快。转眼间,80年代女已届适婚年龄。作为一名生于70年代的男子,我要说,我坚决不娶80年代女子。” —— 天涯社区某网民
“就算我再怎么有钱或者贫困,再怎么潇洒或者委琐,再怎么位高权重或者卑鄙下流,都不会娶1980年以后的女子为妻。一个人还是要和同他一个年代的人在一起才能更好的体会到岁月对心灵的冲洗和潜移默化。
1980年以后的女孩子太善于思考,但是又特别喜欢在没有完全思考完毕之后将她的所谓答案上升到理论的地步,而且从此固执地去坚持。1980年以后的女孩子太善于享受,但是却不怎么愿意自己去辛苦地体会金钱的来之不易,反而成天叫嚷着爸爸妈妈今天给他的零花钱太少。” ——某网民新浪博客
另外,据21CN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3500多人中,76%的人被催婚或催生(催促生育)。其中被催婚者的年龄在25岁-27岁的占83.7%,96%以上的人在30以前被催过婚。(好像结束的虎头蛇尾哦)
二、文献回顾:与婚恋观相关的理论回顾及研究
(一)、我们首先对要在本研究中出现的几个重要概念加以界定:(概念界定),你整个文章的语言都很口语化,尽量修改得学术化规范化一些
1、80后:80指的80年代,80后就是指在1980年以后1990年以前出生的人。而80女,特指80后群体中的女性群体。
社会上大多数认为,80后群体具有一下特征: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惠及他们,使得他们视野开阔、充满想象,智商普遍提高,且80后群体的受教育程度与上一辈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有许多人觉得,这一代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风范与时代所馈赠于他们的相比反差较大,人们似乎更多地看到的是他们身上的一些明显的缺点,如心理脆弱,耐挫力很差;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匮乏;智商高,情商低等。
而80女,在被许多人赞扬“勇敢、特别、聪明”的同时,也被许多人打上了“刁蛮、不负责任”等负面标签。由此,80女在婚恋方面的表现更是备受瞩目。
2、婚恋观: 恋爱婚姻观是指有关恋爱、择偶条件的观点和价值倾向,集中地表现在选择婚姻对象的主观标准上。受社会环境、成长条件的影响,不同时代的青年有不同的恋爱婚姻观。今天,青年的择偶标准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1)婚姻观:《现代女性知识辞典》一书中是这样界定婚姻观的:对婚姻行为的总观念。是人生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择偶观、爱情观、男女平等观、夫妻义务观以至生育观等等。然本文中所设计的婚姻观,主要是指婚姻家庭观,主要是指对婚姻行为以及婚姻生活的看法,不包括爱情观。(《现代女性知识辞典》134页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鞠佩华 周亚勋主编)
(2)恋爱观:《中国女性百科全书(婚姻家庭卷)》中这样界定恋爱观:对男女双方如何培育爱情的根本看法,是人生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对爱情的本质、择偶原则、恋爱道德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本文指的恋爱观主要是指对爱情的看法,也包括择偶原则。(《中国女性百科全书(婚姻家庭卷)》 46页 东北大学出版社 卢乐山主编)
3、择偶:所谓择偶,是指异性间为了婚姻的缔结、家庭的成立等目的而进行的一种特定人际选择的社会行为。它是生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更是婚姻缔结、家庭成立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交换理论认为,择偶是男女双方在婚姻市场进行相互选择的交换行为。
(二)、关于婚恋观的研究
中国大陆关于婚恋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婚姻基础”的研究上,也就是从理论上探讨现阶段中国人的婚姻究竟是“爱情基础论”,还是把爱情与经济/物质(或加上道德、法律)等相结合的“综合基础论”,或以爱情为理想目标、经济等因素日渐减弱的“爱情主线论”(常国顺,1982;任国钧,1982;吴铎,1983;范春林,1983;何骏,2002;徐旭如,2002)。后面没有看到你把这些文章列入参考书目阿???
较有影响的一项定量研究是李银河利用北京547个已婚男女样本所做的爱情研究,以“双方感情”在被访者结合时是否重要为依变量,考察年龄、教育程度和职业对浪漫爱的影响(李银河,1989)。关于婚恋观的研究大多数都涉及择偶标准,而且这方面的研究也是比较成熟的。
1、关于择偶标准的研究
对于择偶标准的研究,可谓是纷繁复杂。在西方社会中不仅存在着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或温奇的 “需求互补”理论,而且还存在着“同类匹配”、“资源交换”和“择偶梯度”理论。择偶梯度效应是指男性择偶往下找,女性择偶往上找。女性在职场上每上一个台阶,她在婚姻上的选择余地就越小。所以在现代城市婚姻中,性别的两极分化明显:高层次的女性和低层次的男性都面临着婚姻困境。目前中国大城市上出现的年龄高、学历高、收入高的“三高”未婚女青年群体便是一个有力的例证。在中国社会中,一些学者不仅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西方社会的择偶理论,而且还从社会变迁以及经济的视角对行动者的择偶行为进行研究。他们指出当今社会仍普遍通行“门当户对”或男高女低的婚配模式,“郎才女貌”的传统择偶标准也仍在现代社会起主导作用,如男性更偏爱容貌姣好、温柔贤惠、善操家务的异性为偶,而女性则较关注对方的学历、职业和才能等。
熟悉这些 研究的人都可以清楚地知道,这些研究多是从微观角度以婚姻的自然属性为出发点进行的,但是对于择偶这种特定的社会行为,择偶人不仅应关注对方的年龄、容貌、文化、职业、家庭背景等个人资源,而且还要注重当时的社会结构,即社会的政治、阶级、经济、宗教、道德等因素。
其中,前面提到的李银河老师的研究在择偶标准研究这方面在国内影响最大。李银河研究发现人们最受重视的标准有:年龄、身高、教育程度、职业、婚姻状况与经历、容貌、健康[ 1 ];吴鲁平在“中国农村青年状况调查问卷”中设置了12个指标:文化程度、职业、聪明能干、外貌身材、住房、性格脾气投合、老实可*、温柔体贴、生活习惯、收入、健康、出身成分[ 2 ];秦季飞对武汉五所高校大学生的择偶标准调查时共列出了18项指标,其中感情、性格、气质、爱好、幽默感、职业、相貌、学历、身高、才能以及是否初婚被看重(百分比在50%以上) [ 3 ];赵冰洁对332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婚姻对象的前10个条件是:爱情、性格、健康、聪明、兴趣一致、发展前途、风度身高、童贞性、收入和容貌等[ 4 ];殷雷从我国各地对当代城市女性择偶心理的调查和研究的8份材料中,归纳出7个择偶主要标准,并按被调查者选择的百分比排序为:品行、经济条件、相貌、性格脾气、年龄、学历和健康[ 5 ]。这些研究为我们了解当代青年的恋爱婚姻观提供了丰富的可供比较的材料,但有两个明显的不足。第一,这些研究者由于事先的假设不同,所使用的词汇内容不同,研究对象不同,因而所获得的结果也不同;第二,这些研究都是对各种择偶条件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不能确定这些择偶条件的权重。如年龄是择偶的重要标准,那么在具体的择偶中,多大的年龄是恋爱的最佳年龄?多大的年龄是结婚的最佳年龄? 两性的年龄如何匹配才是最好? 对于80后,尤其是80后女性群体,情况是否一样呢?在婚恋观不断变迁的年代,以上研究是否还适用呢?本文将从实证的角度去考验。
(三)、关于80后女性群体婚恋观的研究
07年,郑州大学的王冰和刘萍对80后女性的婚恋观作了初探。他们认为,80后女性作为我国的首批独生子女,其不同以往的成长环境促成了新的婚姻模式的产生,引起了人们对婚姻内涵的全新思考。他们的研究从婚姻、择偶标准、婚姻目的、家庭观念以及对离婚、再婚的认识分析她们的观念变化及对社会关系的影响很有必要,但研究主要从主观方面出发,没有太多的实证证明。
最新的《中国统计年鉴》公布,1980年到1989年之间出生的人约为2.04亿,这就意味着我国有2亿多80后正在涌入社会,成为新一轮的生力军。而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今天被社会称之为80后,他们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长大的,成长于社会变革动荡最剧烈的二十年。80后并不是一个严肃的法律概念,但是80后这个词却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这一代人二十年的时代跨度。这二十年,是破旧立新、接纳与摒弃并存、各种思想文化产生并激烈碰撞的二十年。每一个时期,社会都会造就独特的人,因此这二十年也造就了80后独有的特点:思想活跃,更具开拓、创新精神,敢作敢为,有较强的个人意识,在对待婚姻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80后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的压力最终导致了计划生育制度的产生。80后作为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如今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同时,80后身处改革开放的浪潮之中,开放的环境带来了商品化,各种新事物的出现,他们融合了西方的思想,在衣着、言行等方方面面都表现出了与前代不同的特点。此外,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让容易接受新事物的80后吸收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各种新名词的不断涌现,理解稍微的偏差便成了他们不良的榜样,对各种前卫的新观念也往往比他们的父辈更宽容并更多地加以适应与接受,这给80后的婚姻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也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当今各大媒体对80后的择偶观、婚姻观和家庭观的报导不绝于耳,反映了80后比上一辈涌现出了更多的特点和思维模式,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改变,他们婚姻观念的变化与婚恋行为的多元化,很多原来被公认的东西,如“白头偕老”、“门当户对”等观念逐渐被他们,很多原来不被接受的东西,如“同居”、“试婚”等新型的恋爱模式逐渐被他们认可,很多原来不存在的东西也逐渐在他们脑子里成型。
以北京为例,2006年共有24952对夫妻办理了离婚登记,其中结婚不到1年就离婚的有970对,有52对离婚的夫妻结婚还不到1个月。在这些离婚夫妻中,80后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调查涉及的80后离婚案件中,有90%的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离婚理由最多的是家庭生活琐事不能协调。
我国80后草率结婚又轻率离婚的人数持续走高,80后独生子女成为离婚高发人群,已成为婚姻管理部门、婚姻家庭专家和社会学家关注的社会问题。
目前,针对性地对80后女性群体婚恋观进行研究的机构或者是课题还很少,许多论题和热点看法都与现实不符合,让我从实证的角度去一探究竟。
二、 研究方法、对象和资料
本研究把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作为研究工具结合起来,主要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问卷调查,了解80后女性群体婚恋观的基本情况以及用量化的形式分析80后女性群体恋爱和结婚的最佳年龄观、两性的年龄匹配观等客观情况;通过深入的访谈,了解10个80后女性的具体婚恋观细节,从而分析出80后女性群体婚恋观的总体特征以及个体特点,并试图总结出一个适合80后女性群体的婚姻模式。因此本研究不仅要求全面了解情况之外,而且要求一个深度去挖掘细节,而单单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都无法达到这样的研究目的,所以我选择了以质性研究为主,量化研究为辅的研究方法。
(一)、问卷编制
本次问卷调查主要目的是了解大体情况,以便进行深入的访谈,于是问卷设计简短精炼。由于80后女性属于网络时代的新新人类,所以本次问卷调查部分在网上派发问卷再回收。参考我国社会学和心理学有关的研究成果,我设计了一个结构性恋爱婚姻观的调查问卷。题目包括80后女性群体对男女恋爱和结婚的最佳年龄的观点、对两性的年龄组合的观点等,问卷将80后女性群体的婚恋观分为恋爱观、择偶标准、婚姻家庭观三个方面,要求被调查者根据其重要性进行选择并量化打分。
在研究恋爱观的时候,笔者通过设定“你觉得什么年龄谈恋爱最合适”这个问题,来了解被调查对象的最佳年龄观;同时紧接着以“你觉得 与怎样的男生谈恋爱会比较幸福”作为主题,设置“年龄”、“地域”、“学历”三个小题,以测量被调查对象这三个方面对恋爱对象的要求;最后设置一题,让被调查对象对恋爱对象的5项指标:“相貌”、“身高”、“学历”、“家庭背景”、“性格” 进行重要性的排序,以了解80后女性在选择恋爱对象时的态度。另外,在问卷中,笔者针也设置了一些较开放的问题来了解被调查者对恋爱的看法。
在研究婚姻家庭观的时候,笔者设置了“你觉得什么多少岁结婚最合适”、“你希望你的结婚对象年龄是多少岁” 两个问题来了解被调查者的最佳婚姻年龄观,同时,这两个问题对结合择偶梯度理论对被调查对象的择偶年龄标准进行研究有很大的帮助。与研究恋爱观一样,这部分,笔者也设置了让被调查对象对结婚对象的“相貌”、“身高”、“学历”、“家庭背景”、“性格”等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的题目,以了解被调查对象的择偶观;另外,笔者通过“你希望结婚后生多少个孩子?性别如何?”、“你将来结婚后希望如何居住?”等问题对被调查对象的婚姻家庭观进行了了解。
三、讨论与分析
(一)80后女性群体的恋爱观:
爱情,是指男女双方再相互交往与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彼此爱慕和依恋的情感。面对风花雪月的冲击,许许多多外界因素的影响,80后女性心中的恋爱是怎样的呢?她们对恋爱会有怎样看法?她们会怎样选择心中的白马王子呢?
1、 80后女性看恋爱:
根据调查,笔者发现,在48名被调查者中,“已经有过恋爱经验”的有28人,而“不曾有过恋爱经验”只有20人。而在深访中,笔者发现很多受访者都认为在现在这个年代,“早恋”其实已经不算什么大事了,反而如果到了一定年龄还不恋爱的话,自己都会觉得不好。A在受访时说“不恋爱会觉得自己脱轨”,而B则告诉笔者“身边很多朋友都已经是有恋爱经验的,有些已经换了好多个男朋友了”。调查发现,80后女性大多对恋爱充满了向往,就算是暂时不处于恋爱状态的女性,她们都会表示处于观望状态,一旦有了合适对象就会考虑恋爱。在问卷调查中,没有人选择“不打算恋爱”这一选项。
而谈到对恋爱的看法时,56%的被调查者,也就是27名被调查者都认为“很重要,没有恋爱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另外的21人则选择“有固然好,没有也无所谓”。调查表明,谈到恋爱的时候,大多数的80后女性都会持比较乐观或者时平常的心态。笔者在深度访问中发现,10名受访者中对恋爱的态度有7人都追求“顺其自然”,也就是通常说的随缘。从语气或者是谈话情境可以判断,她们大多都表现“洒脱”,而只有两三人表现出某种“无奈”。
2、80后女性的恋爱目的:
面对“为恋爱而恋爱”前卫想法的冲击,80后女性的恋爱目的如何呢?笔者在访问的过程中,C提到“找到适合自己的人不容易的,在一起快乐也算是一种寄托啊”,而另一受访者D也有相似看法“在一起可以相互依赖一下啊”,类似的答案还有“照顾对方,体贴对方”、“找到了另一个自己”、“找到了可以信任的人”。而大多数受访者都认为“玩弄感情”的态度不可取。A认为“女生玩不起”,而E则说“很少人会这样做吧”。且笔者认为,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80后女性在恋爱问题上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80后女性相对来说依赖性强,希望被人爱、被人呵护的感觉较强烈。女性有依赖男性的需要不足为怪,比如,很多女生离开家人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上学,都容易产生孤独和寂寞。而且女生的交际圈一般都很窄,为了尽快找到可以依赖的对象,就比较容易对恋爱或者是生活中的另一半产生向往。
在问卷调查中,认为“恋爱是为了结婚”的人超过半数,共26人,另外22人则认为“恋爱就是恋爱,不一定要结婚”,但至少说明,恋爱在她们心目中有一定的地位,她们对自己的感情是较有责任意识的,起码她们对恋爱是有期待,或者是比较理性地接受的,而不会选择“不要将恋爱关系发展成婚姻关系”。
3、80后女性选择恋爱对象难?难在哪里?
在问卷调查中,有32人认为找恋爱对象“比较困难”,只有16人认为“不困难”,认为“十分困难”的只有0人。在深访中,笔者了解到,大部分人都明白,感情这回事是勉强不得的,大多数人都表示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才会谈恋爱。而大多数受访者都认为身边缺乏一拍即合的恋爱对象,在10名受访者中,只有2人认为身边的男性朋友中有自己“非常理想”的恋爱对象。用受访者E的话说就是“身边的人很多,但适合自己的难找”。
尽管,80后女性处于一个较特殊的计划生育时期。自1980 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婴儿的性别比不断攀升,从1981 年的108. 47 上升至2000 年的116 ,即平均每出生100 名女婴相应地出生了116 名男婴。2006 年0~4 岁人口的平均性别比更达到122. 66 。根据以上数据,男生与女生的比为1. 2 ∶1 ,也就是说女生将会有更多的选择。按道理来说,在这种性别比例失调的情况下,80后女性应该不会觉得恋爱对象难找。但是调查数据显示的情况却恰恰相反。笔者认为,这反映了女生的在恋爱问题上的什么心理因素呢?
当问到“你会因为恋爱对象难找而降低自己选择要求吗”时,我们得出的调查结果是:选择“会”的受访者共有7人。她们的理由是“不降低要求就找不到了”、“现实总是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的”、“有时我们要求太高了”等等。笔者认为,80后女性由于受近年唯美爱情电视剧的影响,对恋爱对象的要求也相应地定位较高,对爱情存在较多的幻想。尤其是处于读书时代的女生,是个完美主义者,俨然仙女下凡,总在梦想找到一位理想的白马王子,幻想自己爱情故事中的男主角是一位高大、英俊、气宇不凡而又用情专一的富家子弟,并能与这样的公子演出一幕幕青春偶像剧。但是一路上,她们所遇到的都是不符合自己理想的甲乙丙丁,于是她们开始觉得爱情在一个遥远而又神秘的前方,可望而不可即。一方面,是理想与现实的严重脱节使她们觉得恋爱对象比较难找,从而将恋爱对象的标准降低;另一方面,恋爱和被呵护的需要又使她们急于找到对象,这样的矛盾心态使越发觉得寻找理想的恋爱对象是困难的。
另外,在深度访谈时,笔者发现受访者中有7人都比较认同 “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的恋爱观,但提到“放下一段感情”的时候,她们都会觉得“比较困难”,受访者I提到往事时说“当时很痛苦,我以为可以跟他一直走下去的”。可以看出,80后女性在对待恋爱的时候,没有笔者想象中那么洒脱,所以她们在选择恋爱对象的时候会比较慎重。
4、80后女性选择恋爱对象的倾度
谈到恋爱对象时不得不提,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在48名被调查者中,有36名女性在选择恋爱对象时会选择比自己大的男性当男朋友,而12名女性愿意选择跟自己差不多的男性当男朋友。在恋爱对象所处地域方面,有31人认为“最重要同一地方读书或工作,在哪里长大不重要”,有8人认为“最重要同一地方长大,不同地方读书或工作也无所谓”,另外9人则认为“只要喜欢,地域不是问题”。另外,在问到“恋爱对象的学历”时,有33名被调查对象希望恋爱对象的学历“跟自己差不多”,而另外15人会选择“高于自己”。在访谈时说到“姐弟恋”的问题,受访者A说“如果可以,还是不要找比自己小的”、“可以理解,但身边大多数人都不会这样选择”。可以看出,80后女性在选择恋爱对象时也会相对保守,笔者认为,这是大多数女性的特征。
而在对相貌、身高、家庭背景、性格、文化水平等恋爱对象的条件进行排序后所得统计结果表明,“性格”这一指标的得分最高,文化水平其次,得分最低的则时家庭北京。这表明,80后女性在选择恋爱对象时最看重的是对方的性格。
5、80后女性受现代文化和网络时代的冲击特别大,她们很多有着比上一辈前卫的想法。在稳到“什么年龄谈恋爱最合适”的时候,有20人认为19~22岁谈恋爱最合适,在中国,一般这个年龄都是高中毕业后进入社会,或者是进入高等学府继续学习的年龄;而有18人认为22岁以上谈恋爱是最合适的,也就是,大学毕业或者是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而只有10人认为15~18岁谈恋爱最合适。认为19~22岁谈恋爱的人在受访中说“大学期间谈恋爱不会太影响学业”或者“大学期间认识的人多了,自己也变成熟了”、认为22岁以上谈恋爱的人却提出这样的看法“这时候谈恋爱更加成熟、理智”、“很正常,家人都不会反对”、“适合的话可以谈婚论嫁”;而认为15~18岁谈恋爱最合适的小G则说“也不算早恋啊”、“早点体验也好”、“那时候的恋爱比较单纯”。
而最多人选择19~22岁,说明80后女性渴望 的是比较成熟、理智但又不完全是非常社会化或者是步入婚姻殿堂的恋爱。比起早早就结婚的上一代,她们的看法有着时代的特色,最重要的几个方面是:80后女性普遍教育年限的增多;生活压力增大,竞争也日趋激烈;结婚的社会压力逐渐减少等。但起码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相比,“80 后”的恋爱环境要更好,人们大多不会认为高校学生的恋爱是早恋了。
在深度访问中,受访者小I和小G都认为“早恋已经不是常谈话题了”、“现在比较流行黄昏恋”。所谓的黄昏恋就是高校学生中常说的“临毕业再拍拖”的现象,也就是多数80后女性选择的19~22岁或22岁以上这两个年龄阶段的恋爱。
(二)80后女性群体的婚姻家庭观
谈到结婚,涉及家庭,80后女性是不是还如单身时候那样洒脱?婚姻,是为当时的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互为配偶的结合。 婚姻,是为当时的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互为配偶的结合。择偶标准的趋同化,不仅表现在同一时代,而且还表现在不同的时代。
1、婚姻:80后女性的婚姻——“我们自己做主”
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婚姻自主,这是一个艰辛且漫长的变迁过程,婚姻选择权逐渐从父母转至结婚当事人。80年代前出生的女性在结婚时很多也是自主决定,但父母的意见仍然很重要。但“80后”的女性却是完全自主,她们敢想敢做,结婚对她们来说是“两个人的事”。独生子女居多的80后一代,其良好的文化背景和经济基础,促成了他们婚姻状况更加民主,从而给传统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问到“你觉得结婚应该由谁决定”问题时,100%的受访者都毫不犹豫地告诉笔者“当然自己啦”、“肯定是自己”、“两个人的事情当然两个人决定”。在问卷调查中,“你觉得在结婚时,最需要考虑的是什么”一题中回答“双方感情的”占44人,只有2人选择“双方的家人看法”,另外2人选择“对方的条件”。以上访问或者调查结果都表明,80后女性绝大多数都拥有她们的婚姻。
2、 80后女性是这样看待婚姻的:
在问到对结婚的看法时,10个受访者中有7个表示对婚姻是比较向往的,而有2人则认为“婚姻会是一种束缚”、“结婚后很多不自由”,另外1人则表示没有期待也“没有想过”。在问卷调查中,选择“两个人只要相爱,结不结婚无所谓”的有20人,而认为“结婚很有必要”的有28人,没有不婚主义者。这表明,大多数的80后女性对结婚都很重视,而且也反映出一个现象:相比于结婚本身,有很大一部分人更看重的是结婚主体二人的感情。另外,48名被调查对象中有35人认为“缘分”在婚姻中起了一定作用,12人认为是“缘分注定”,而只有1人认为“不相信缘分”。
谈到结婚目的,传统婚姻以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为目的,“80后”女性的婚姻目的却不是这样。大多数受访者都认为“结婚只是从一种生活方式进入另一种生活方式”。所以,在谈到对闪电结婚的看法时,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没有必要”、“不能为了结婚而结婚”,在问卷调查方面,有21人认为“闪婚”是“不好,不可以接受”,有23人认为“无所谓”,只有4人认为“很好,可以接受”。可见,对闪婚持否定或者是模糊态度的人占了大多数。
而在谈到针对80后女性群体的“催婚”现象时,大多数受访者表示没有太多“催婚”的压力,只有个别表示会偶尔被长辈“催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21人表示从来不会被长辈催着快点结婚,有23人表示有时会被“催婚”,而只有4人表示会经常被催着结婚。
另外,在谈到“婚前性生活”这一问题时,大部分受访者都比较同意。问卷调查结果则表明,48名被调查对象中,只有2人“非常不同意”婚前性生活,有5人“比较不同意”,有15人表示“不知道”,而有15人表示“比较同意”,3人“非常同意”。笔者认为,80后女性的这些看法相比上一辈开放很多,且与她们的受教育年限,所处时代特征密切相关。
3、 结婚年龄——80后女性真的“急婚”么?
大多数的受访者都不倾向于太早结婚。在问到“你觉得多少岁结婚最合适”时,10个受访者中有3人认为时“23~26”,而有5人认为“25~28”,1人认为“28左右”,另外1人则觉得“只要30岁以前结婚就好”。而在48份问卷调查中,没有人填30或者30岁以上的,大多数被调查者都认为“25~28”是结婚的最佳年龄段。
而在涉及结婚对象的年龄时,48名被调查对象中有38名认为应该找比自己大的结婚对象,只有10名被调查对象选择跟自己差不多的结婚对象,没有人选择比自己小的。而在选择年龄比自己的结婚对象时,有26人认为相差“3~5”岁是最适合的。
在年龄匹配模式的态度上,统计结果表明,绝大多数80后女性赞成“男比女大”年龄匹配模式,赞成“女比男大”的年龄匹配模式的人最少,在本次调查样本中则没有。但是从三种年龄匹配模式与其婚姻质量的关系的看法的研究结果看,大多数人都认为“男比女大”和“男与女同”的年龄匹配模式之间的美满度会较高,前者会最高,但并无显着性差异,但这两种年龄匹配模式的婚姻美满度都比“女比男大”年龄匹配模式要高。
4、 家庭观念——80后女性其实也传统
由于经济的独立和自我意识的提高,“80后”的女性对于家庭的观念更加趋向于平等、独立。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思想对其生活的影响日渐式微,夫妻双方对各自权利义务的承担也更加平等,女性也不会委曲求全或牺牲自己的利益来保持家庭的稳定。在家庭事务的分工上,双方可以采取各种分工方式,可以是事前商定的,也可以是临时决定的,有些是与传统一致的,有些则是无先例可循的。这与80后女性群体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都有关系。她们的社交开放程度较之以前要大得多,感情受到外界影响的可能性也更大,个人价值和自我意识增强,忍气吞声维护婚姻、照顾家庭的心理在她们身上很少见。面对这种新型的婚姻关系,长期研究年轻人婚姻状况的陕西省妇女婚姻家庭理论研究会的王建秀认为,80后呈现出的家庭关系简单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体现了整个社会更加人性化、包容化。
首先,而在本次研究中,大多数被调查对象表示结婚后希望单独居住,但她们会选择至少与一方父母在同一城市居住,只有2人表示希望与男方父母住在一起。这表明,大部分80后女性是主张婚后较自由、简单的家庭模式的,但她们也是富有责任感的,希望能够对双方父母有所照顾。其次,在承担家庭责任的问题上,36名被调查对象表示会仍然工作,但大部分时间会花在家庭方面;12名被调查对象表示主要精力会放在工作,只会花小部分时间和精力在家庭方面;没有被调查对象原因作全职家庭主妇,相夫教子;也没有人愿意全身投入工作,不顾家务。在生育问题上,48名被调查者中只有2人表示不愿意生孩子,而24人表示对生育孩子的性别会有倾向,20人希望生一男一女,4人希望只生男孩。另有22人表示会生小孩,对性别没有倾向。
这三个方面的研究结果都表明,虽然80后女性群体主张与以往不同的家庭模式,但是她们的家庭观念仍然很重,也非常原因承担家庭责任。深度访问中的大多数受访者也如此认为。所以,80后女性群体对女性角色所承担的责任还是比较清楚并且时认同的。
5、 80后女性群体的离婚、再婚观念
在传统观念中夫妻离婚被认为是可耻的、不道德、不光彩的事,甚至可以毁掉一个人的一生。但是随着法律对离婚条件限制的减少以及社会宽容度的增加,离婚已经逐渐被看成是个人的“私事”。在80后女性看来,离婚并不是那么难理解。经济上独立的进一步增强,80后女性对婚姻内涵的要求胜过了婚姻的形式,造成她们对离婚的感觉不再是“死缠烂打”。随着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道德价值不再是评价婚姻质量的重要标准,离婚的女性不会被认为是有污点的人,爱情如果已经死亡,那么家庭也会随之解体。
在本次研究中,谈到对离婚的看法时,48名被调查者中的36人认为“离婚不是件好事,要慎重考虑”,10人认为“不合则离,很正常”,只有2人认为“无法理解,很难接受离婚”。
由于离婚自由度的增加,再婚也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80后女性对于婚姻质量的高标准要求,决定了她们对于再婚也会持有更加宽容的态度,尤其是“闪婚”现象出现之后。尽管有的专家认为,由于80 后女性所处的社会环境变幻多端,她们自身社会经验不足,追求幸福的基础很薄弱,其婚姻的幸福率不会太高,但是基于以上对婚姻、离婚、再婚的认识,对于她们来说,只要有足够高的再婚率,离婚就不会成为社会问题。
(三)80后女性群体的择偶标准
择偶梯度效应是指男性择偶往下找,女性择偶往上找。女性在职场上每上一个台阶,她在婚姻上的选择余地就越小。所以在现代城市婚姻中,性别的两极分化明显:高层次的女性和低层次的男性都面临着婚姻困境。80后女性是否也遵照了这一效应呢?答案是肯定的。
人们一般都是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婚姻观和家庭观来确定择偶的心理标准。由于人们在观念上存在着差异,因此人们会确定不同的择偶标准,主要表现为择偶标准的内容以及按重要程度排序上的区别。在因择偶心理偏差而造成的恋爱挫折和婚姻破裂中,女性往往是最大的受害者。所以,女性在择偶标准方面会特别重视。前面我们探讨了80后女性群体的恋爱观、婚姻家庭观,在此基础上,让我们参照已有的研究,结合本次研究调查的结果,来了解一下80后女性的择偶标准。
择偶标准是结婚当事人选择结婚对象的条件和要求。伴随着婚姻自主性的增加,女性择偶的自由度越来越高,其择偶标准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对于80后女性来说,择偶的诸多因素值得考虑。在访谈中,许多受访者认为,更重要的是“要合得来”,至于对方的家庭背景、职业、社会经济地位则显得不那么重要四、结论
80后女性群体是一个具有时代个性的群体,她们身上体现着特定时期的气质,但笔者认为,她们首先是作为女性群体存在于社会环境中的,她们扮演着社会赋予女性的角色,承担着作为女性角色所要承担的社会、家庭责任,这一点在她们的婚恋观上也有所体现。同时,80后女性因为经历了与上一辈不同的社会变迁,接受了与以前的女性不同的文化和理念,且作为计划生育特殊时期的一代,她们身上会有着某些不同于其他时期女性的特征,正因为如此,已届适婚年龄的80后女性的婚恋观更需要得到关注和关心。
本次研究仅仅是对80后女性婚恋观进行了较表面、直观的了解,对“催婚”、“闪婚”、“婚姻挤压”现象并没有透彻、深入的分析,这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但是我们对以下两点有深刻体会:
1、80后女性群体的婚恋观并非人们尤其是一些媒体炒作的那样前卫、独特,其实她们身上也体现了传统女性的特点。80后女性群体的婚恋观体现了择偶标准的代际趋同性,也就是说,她们的择偶标准虽然与上一辈有时代性的不通,但还是可以看到共性的:如存在着选择比自己大、学历比自己高的婚恋对象这种择偶梯度。
2、从研究的结论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媒体对80后女性群体的“妖魔化”报道,以及对“不娶80女”、“80女急婚”等现象的热炒作有失偏颇。这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文化的滞后,这对80后女性群体正确地、客观地看待她们的婚恋问题是不利的。
参考文献
[ 1 ]李银河. 当代中国人的择偶标准[ J ]. 中国社会科学, 1989, (4).
[ 2 ]吴鲁平. 农村青年择偶观从传统向现代的位移[ J ]. 中国青年研究, 2000, (3).
[ 3 ]秦季飞. 武汉地区大学生的择偶标准[ J ]. 青年研究, 1995, (11).
[ 4 ]赵冰洁. 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研究[ J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2, (2).
[ 5 ]殷雷. 当代都市女性择偶心理的调查研究[ J ]. 心理科学, 2004, (2).
[ 6 ]钱铭怡. 十五年来中国女性择偶标准的变化[ J ]. 北京大学学报, 2003, (5).
[ 7 ]李煜. 开放问题在社会科学的应用. 社会学. 1996, (1)
[ 8 ] 李煜,徐安琪. 婚姻市场中的青年择偶[ D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