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学生在自由、轻松、信任的思维放飞中往往更容易产生质疑,在这样的情境里,学生也会产生无法预估的能量,课堂活动也会因为产生精彩的生成而变得异常生动。本文结合实际案例从学生的主体性回归、生成性课堂的构建等方面研究了具备生命活力的课堂设计。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叶澜教授说:“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高效科学并充满活力,初中化学课堂也不例外。笔者根据多年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

1.将学生主体性回归课堂人所具有的主体性这一本质属性一般包含两方面的具体表现,即对客观世界规律自觉能动的掌握和自觉能动的创造,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是这两个方面具体集中的体现。建构主义对于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观点是完全不认同的,学生对知识结构进行自主构建才是其一直倡导的主要思想。2.生成性课堂的构建新课程一直倡导动态生成这一理念,生成性课堂对于教学的过程性、个性化建构以及学生的生命成长都是尤为注重的,跟以往传统教学相比它表现得更为开放、互动、动态和多元。课堂的弹性与生命活力与生成性也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与赏识并催化自身的思维,使得学生在自由、轻松、信任的思维放飞中学会质疑,学生在这样的情境里将会产生超常与无法预估的能量,课堂活动因为产生精彩的生成而变得异常生动。教师在因为无法预估学生知识迁移与思维深度而产生的问题面前更应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动态,并随时作出科学的应对;应通过教学机智或者学生们的智慧进行实验失败或问题的灵活处理。这样的过程能令学生建立教师不一定是权威的感受,怀疑教材、怀疑教师的意识无形之中逐渐养成,学生的思考也就容易超出常规并显得有新意。3.贴近学生教学教师在活动的设计、用品的取材、主题的设计上如果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便时常能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化学这门自然科学的主要任务是在生活现象的基础之上对物质组成和结构、性质和变化以及用途和制法展开科学的研究。

二、案例分析

以九年级化学教材中“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这一知识点为例展开教学分析。这是一个能够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并树立学习信心的重要知识点。本节课测定氧气含量的实验因为我的准备工作不够到位而出现了问题,面对问题我克服慌乱对此环节进行了补救,教学效果竟然生出了别样的精彩。刚开始上课,我设计了能让学生体会空气对人类重要作用的情境导入,全班学生在憋气比赛中强化了空气意识并对本课即将教学的内容生出好奇来。然后我用“空气有哪些用途”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知识与生活的体验进行抢答。有学生很自然地便对空气的组成产生了探究的欲望。于是我首先进行了演示实验的操作———红磷在空气中的燃烧。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的观察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将实验中的反应物、生成物以及物质的状态都一一引导,促进学生的观察、体会和认知。然后我根据实验演示图例将红磷小心点燃并以最快的速度将其放入集气瓶中,塞紧橡皮塞。预期的实验结果是随着温度的下降烧杯中的水会被吸进集气瓶中且大约占1/5,不过实验的最终结果却令我大失所望,集气瓶中的水远远不到1/5,实验的误差太大了。不过本课也正因为这个误差彻底成为了一节生动的生成性课。面对实验的误差,我首先将燃烧掉的气体与剩余气体作了定性分析,使得学生对空气这一混合物的主要成分是氧气与氮气这一性质建立认知,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也在此过程中通过师生共同的讨论而归纳出。然后,我坦诚地告诉学生实验数据与教材并不相符,实验失败了,并请学生帮助老师找一找实验失败的原因。学生面对这样的局面情绪尤其高涨,纷纷研究教材、推敲思考、互动交流了起来,在异常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每组学生代表进行了汇报交流:A组学生对红磷的量不足导致氧气没有耗尽表示质疑,我取出集气瓶中的燃烧匙发现红磷并没有燃烧完全,A组观点不成立。B组学生怀疑橡皮塞不够密闭,经过检查后发现B组观点一样不成立。C组学生对教师将红磷塞进集气瓶的动作速度表示质疑,经过实验的回顾,这个观点也被排除在外。D组学生认为温度没有完全降下来,经师生讨论这个观点也被否定了。四组学生经过讨论后找出的原因都是错误的,但我还是对学生的态度表示了肯定。这时我观察到有一个成绩平平的学生似乎欲言又止,这位学生在我的鼓励之下将橡皮管老化这一想法大胆地表达了出来,这一想法经过仔细验证居然成立了。我适时对这个学生进行了肯定与表扬,并带着一定奖励性意味地请他到讲台前重新做一遍实验,实验果然成功了。我面对学生们兴致勃勃的脸赶紧追问:“证明空气为混合物的方法还有吗?”学生们又是一轮积极的探究。在这个阅读空气成分的过程结束以后,我又对学生提出了舍勒、普利斯特里和拉瓦西实验结论为什么不一样的疑问,让学生建立善于质疑、如实探究的意识和作风。学生们在一堂愉悦、满足的课堂活动中收获了自信和成功。整节课从一个失败的实验开始了问题的探究,课堂中精彩的探寻使得师生对于本课的知识点都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课堂活动也因为实验出现的差错而变得异常精彩。

作者:陈燕 单位:江苏省溧阳市燕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