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闰月知识 第5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不知道你最近有没有注意日历上的农历日期?嗯,阳历是五月,农历的四月也快要过完了,哈哈,马上就可以过端午节、吃粽子啦。可是――咦,怎么多出了一个“闰(rùn)四月”呢?
原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闰月”。它指的是在原本按顺序排列的月份中间多加一个月。这也是农历历法有的一种现象。那么,为什么农历中要设置“闰月”呢?
阴历的一年
我们从小就知道,现在我们使用的“阳历”,也就是公历,规定一年是365天。但是,你恐怕不知道,中国传统的历法“阴历”,也就是农历,它的一年可就不是365天啦,而是――354天!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当初我们的祖先发明阴历时,是根据月亮的变化来计算时日的。月亮从满月开始,一点点变“瘦”,直到变成一条月牙儿,也就是“新月”,然后再一点点变“胖”,又长回一轮圆圆的满月。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月”。但这“一个月”的时间,要精确计算的话,可不是正正好好的,而是29.5天。那这多出来的半天怎么算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阴历里也设置了大小月。规定“大月”每月30天,“小月”每月29天。这样就把半天变成一天了。
可是,这么加起来,阴历的一年就变成了354天。每一年比阳历的一年要少了11天。你可不要小看这11天,看起来一年差这么几天没什么大不了,但日积月累,循环到第17年的时候,阴历的日子和阳历的日子就要差出一百八十多天――相当于半年多啦。
这又会怎么样呢?打个比方说,如果第一年我们按阴历过春节的时候是在瑞雪纷飞的冬天,那么,因为这差出的11天,接下来每一年的春节都会比前一年提前11天到来。到第16年时,春节就会“跑”到烈日炎炎的夏天了。所以,在古代的历史上,阴历的月份经常和现实中的季节发生脱节。动不动就一月变成了春天、七月变成了冬天……没办法,人们只好同时又制定了“二十四节气”,将春、夏、秋、冬的交替用节气来标明,以指导农业生产。要不然,光按阴历来种地的话,早晚非给绕糊涂不可!
闰月的来历
可是,用这种每十几年就会发生“冬夏颠倒”的阴历过日子,也不方便啊。在接触到西方的阳历之前,我们的祖先必须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一开始,就有人想到了,既然一年12个月天数不够,那就多加一个月吧。可是,这样算起来的话,一年的天数就变成了29.5×13=383.5天。唉,这又多出了18天,还是不行。
古代负责制定历法的官员和一些民间的天文学家、数学家,经过长期的天文观测,最后终于想出了“闰月”的这个办法。虽然还是用添加一个月的方法来调节历法,但这一个月不是随便加上去的。而是要按照一定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十九年七闰法”。也就是说,每十九年里有七年需要多加一个月。这就够用啦。
那么,多出来的这个月怎么加呢?古代不同时期的历法都有不同的规定。现在加闰月的方法,主要是先确定阴历的“一年之首”――就是大年初一,春节――要位于冬末春初。我们刚才说过了,阴历的一年比阳历少11天,那么这样推算下来,每两到三年,正好差出一个月来。就可以把这个月加进日历里。为了和季节的长短相对应,一般这个月会加在二月到十月之间。而且闰月的天数比较灵活,它可以是大月,也可以是小月,完全根据历法的需要来设置。
好啦,现在你再翻翻今年的日历,就会发现今年的这个“闰四月”是小月,29天。得等它过完了,才是阴历的五月。呵呵,着急过节吃粽子的小朋友,只好耐心等待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