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企业X效率理论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企业X效率理论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X效率理论以X(低)效率概念为核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美国经济学家哈维?莱宾斯坦创立。该理论作为传统新古典理论的对立物而出现,为解释后者所忽略的非配置低效率现象而提出,目前已经从抽象的理论层面延伸到了实证分析,并引入了心理学知识。

X效率理论国内外研究综述:

新古典学派视企业为“黑箱”,主要关注市场的配置效率及其实现条件,而完全疏漏了企业(个人和集体)内部效率。为了研究生产领域中企业内部的X低效率,莱宾斯坦首先考察了群体行为,提出群体努力均衡理论和努力博弈理论,进而引入企业,提出企业努力均衡理论、生产理论和厂商理论,最后到家庭,提出消费理论和需求理论。在宏观层面,莱宾斯坦又提出了就业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和通货膨胀理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X低效率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表明高X效率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指出垄断、通货膨胀及政府干预都会通过影响X效率而阻碍经济增长。

与此同时,罗杰?弗朗茨对完善X效率理论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将企业所有权看作与垄断和管制等因素并列的外在约束,故而将交易费用与产权纳入进X效率理论的研究范围。弗朗茨还赋予个人双重的规定性,他主张用极大化、非极大化假设来替代新古典经济学的极大化假设,不排除极大化行为,但同时承认非极大化行为。此外,弗朗茨还对 “X效率事实上是否重要”和“重新构造的厂商理论的内容是否会适合事实和经验研究”这两个问题均作了肯定的回答。

我国对X效率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最先是刘小怡博士于1998年著《X效率一般理论》一书填补了国内研究的空白,此书对X效率理论进行了系统分析,涵盖该理论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基本假设和体系结构,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论述了其对我国的经济改革的借鉴意义。郑秉文的《X非效率的理论评述》也对X效率理论的产生及其基本思想作了简介。

事实上,国内学者对X效率的研究多集中于实证分析与应用层面。胡汝银在《低效率经济学》中指出X效率为组织低效,这种低效率通常是激励机制扭曲的结果,是组织内部资源利用率过低的结果。霍燕滨在《配置效率、X效率与国有企业改革》中对配置效率和X效率进行了比较研究,他指出所有制只是影响企业效率的外在因素,国有与非国有企业的效率差异主要在X效率上,并在人格理论的基础上阐述X效率学派的企业理论。乔为国《效率与企业内部的个体激励》从员工努力层面上阐述了X效率理论。周菲《X效率理论与政府行为》对企业X低效率做了分析,并从管理学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X效率理论还有一个重要应用就是银行的效率。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金融企业竞争激烈程度提高,利润空间缩小,银行效率研究的重点也转为用X效率探讨内部微观效率的问题。齐树天在《中国商业银行X效率问题研究》中详细介绍了银行X效率,并对商业银行的利润效率、成本效率做了实证研究。外国学者如Berger早在1997年即得出金融机构规模或范围不经济导致的无效率不超过总成本的5%,而管理能力X无效率导致的效率损失约为总成本的20%的结论。此外,李庚寅《国外银行业X效率研究现状及其启示》,也对国内外银行业X效率的测度方法进行了比较。

X效率理论作为对新古典经济学效率理论的补充,使得被传统理论忽略的,与人的动机相关的,由激励和组织问题导致的效率问题列入了经济学视野。尽管该理论自成体系,但该学派的发展并不理想,对新古典理论进行全面替代的尝试也未能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分析工具的模糊性。诸如个人努力、惰性区域等缺少一个明确的度量标准。二是X效率新古典解释的可替代性,随着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契约理论等的发展,X效率产生的原因得到了分析。与此同时,新制度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也再一定程度上超越了X效率理论。

尽管如此,X效率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同样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例如,在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增强雇员工作积极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注意构建良好的委托-机制、人才流动机制、激励约束机制,重新评价政府管制的作用,降低行政垄断导致的X低效率。

总之,对于X效率理论的研究将着重于X低效率的控制,它对我国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的改革都极为重要,而这一点也将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深化。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