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安尼·霍特洛普:建筑是围绕物与人的空白空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安尼·霍特洛普:建筑是围绕物与人的空白空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能:荷兰设计与时尚的语境”最初接触到安尼・霍特洛普(Anne Holtrop),更多是因其建筑中惊为天人的有机自然元素和他独特的关注视角。在霍特洛普的建筑中,很少看到水平或垂直的直线,这种“不注重逻辑和比例”的建筑表现,对于霍特洛普来说并不是刻意的追求,而是本能。正因此默契,霍特洛普成为了“观察角度”单元中收录的唯一建筑设计师。

事物本身和事物之间的关系,霍特洛普对后者更感兴趣。他认为建筑应该根据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被重新定义,变化的观察角度也会产生不同的解读,模糊的定位可以为不同的诠释带来更多可能。“一个建筑应当是它所在地点的产物,它应当严谨地融入它所在的环境,又能够将这个地点转化为一个如梦似幻的超现实空间。”“建筑的随机性已然成为我重要的创作工具。通常建筑非常强调逻辑性,一切都必须有理有据。但这一功能性的理性视角有时会使建筑变得过于循规蹈矩。因为有理有据会束缚建筑的自由发挥,设计师也因此难以突破创新。工作时我会选择将自己交给潜意识,去关注那些我从未见过的新奇之物。这就是为什么随机的元素会出现在我的作品中。”在霍特洛普看来,将建筑与周围环境融合比建造一座伟大的建筑体本身更有意义。

自从荷兰阿姆斯特丹建筑学院毕业以来,霍特洛普个人创作的脉络便显现出来。从他的毕业设计开始,便着力发展“墙”这一主题。由此而来的“瞬间被坚实墙壁覆盖的玻璃屋”(The House of Glass Was Suddenly All Solid Walls)成为之后许多项目的起始点。又如2009年的“径屋”(Trail House),他依照当地居民踏出的草间小径,取其自然形状在荒地上建成一座实体房屋模型。丰富的实践经历和优秀的作品令霍特洛普的设计之路顺风顺水,从此也收获了无数的橄榄枝,他曾两次获得荷兰视觉艺术、设计与建筑基金会(Netherlands Foundation for Visual Arts, Design and Architecture)的资助,并在2008年荣获博纳德王子文化基金会(Prince Bernhard Cultural Foundation)的夏洛特・科勒建筑奖(Charlotte K?hler Prize)。大奖委员会言简意赅地道出了霍特洛普建筑的真谛:“他试图寻找他在当代建筑中的位置。显而易见,他寻找的是建筑和当代艺术的交界地带。这一征途尚未到达终点,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条道路充斥着无限可能。”

为了更上一层楼,并为拓宽国际的项目资源,霍特洛普分别于2009年和2011年在日本东京TWS(Tokyo Wonder Site)艺术村和韩国首尔京畿道创作中心(Gyeonggi Creation Center)参加国际艺术家驻地创作计划。“我特地选择了日本,因为那相对于我出生成长的世界来说截然不同。日本有几个地方特别吸引我。其中一个是东西方对于实体或建筑本身意义的不同理解。对于西方来说,建筑最重要的就是其自身,如斗兽场和万神殿的雄伟。而在日本,建筑的建造过程,以及建造的意义比建筑实体本身更重要。你可以理解为,在他们看来,想法高于实际操作。”在日本驻留期间,霍特洛普受益于日本建筑中“ma”的概念――指围绕物人的空白空间。让他觉得有意思的是日语中的‘人类’一词由两个字组成:一个是人,另一个就是‘ma’。“这一点非常有趣,因为这等于说实体所处的空间与它本身是同等重要的。我并不把建筑看作一个单独的实体。建筑是一个空间,可以与其他空间相关联,从而丰富其实体的自然景观。我并不追求整体划一的效果,我更希望看到不同的观察视角,越多越好。”

霍特洛普属于荷兰,他的创作带有浓烈的荷兰风格派色彩,他质疑逻辑和功能美学对建筑的必要性。乍看,他的理念似乎与传统的荷兰设计背道而驰。细想之后却发现,他所继承的正是荷兰传统的设计脉络――利用质疑和直觉来激发创新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