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学生为轴心 让习作放光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学生为轴心 让习作放光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习作教学不能随意拔高要求,要贴近学生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要鼓励学生走进生活,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要提供最基本的习作方法;要重自评互改,在自评互改中习得能力。这样,习作就可能成为教师、学生、家长的享受。

关键词:习作;兴趣;材料;“拐杖”;底气

一、贴近实际,让学生有兴趣

新课程倡导写作教学要能激发学生兴趣,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因为教育主管部门的随意拔高,教师们的根深蒂固的旧有教学思想的影响,加之缺乏生活的历练,很大一部分孩子的习作不是空洞无物,就是假话套话一大堆,或者就是优美辞藻的堆砌。而我们教师的习作评价又过于追求文学语言的表达效果,总是期待学生拿出的篇篇是好作文。这种要求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偏难偏深,他们体会不到成功的愉悦,畏惧之情自然就溢于言表。久而久之,他们自然就对习作产生不了兴趣,并敬而远之。

学习写作是一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的习作有很明确的定位:起始年级以说话训练为主,要求把句子写完整,正确运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等最简单的标点符号;三、四年级以段的训练为主,重点训练把一段话写通顺、写具体;五、六年级适当地写整篇文章,具有初步谋篇布局的能力,会修改自己的习作。

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分数的高压,我们往往随意拔高要求:学生开始学习习作时,就有了字数的要求,就有了篇章的要求,就有了中心的要求……

作为教师,我们应多一些淡泊与从容,少一些功利与急躁之心,因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才是我们的头等大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应只放在口头,而应放在心中,放在实践中。

二、走进生活,让学生有材料

莫言说过:写作就是应该从身边的琐事、小事写起。过去生活了几十年的村庄、村庄里的每一个家庭、每个家庭的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都变成了他小说里的情节。

现在的孩子整天与电视、电脑、游戏相伴,与考试同行,远离了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只知道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因而头脑空空,对于老师或课本上给出的习作题目,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无处下笔。鉴于此,我们就应积极为孩子创造感受生活、丰富人生体验的条件和机会,我们应该教会孩子用眼睛捕捉生活的点滴细节,用耳朵聆听万事万物的声音,用手触摸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用鼻子嗅出各种气味,用舌头品尝各种味道,用心灵品味四季更替、喜怒哀乐、人情冷暖。

有了丰富的生活积淀,我们在习作时再给他们自由的空间,写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他们会把所见所闻用心流露在笔端:人是不用包装的真人,事是不用雕琢的真事,情是不用调味的真情!这样的习作一定缤纷多彩。

三、教给方法,让学生有“拐杖”

有了充足的素材,若不掌握一定的作文技法,学生拿起笔来只能如西瓜皮般,任意溜滑,懵懂而不知其所以然。个人认为,在小学阶段,我们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引领学生。

1. 教给文体知识

“作文是生活的一种需要”。不同类型的作文,写作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我们有必要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类型的文章有不同的方法:写人的作文必须通过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丰满人物的形象;记事作文要有具体事例,需要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而重点是写事情的经过;写景作文要会按一定顺序抓住主要景物介绍,突出景物的特点。

2.引导学生模仿

朱熹曾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文学既久,自然纯熟。”心理学家也表明儿童在学习语言和各种技能的最初阶段都是要借助模仿为“阶梯”,因此,仿写自然就是小学阶段习作教学中的常用手段。

仿写首先需要一个很好的范本,入选我们课文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都是学生仿写的很好范例。教师可从三方面引导学生:①仿句式形式,引导学生体悟内化;②仿文章结构,引导学生揣摩运用;③仿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借鉴练笔。

3.分段指导,连缀成文

学生刚开始学习习作时,无法划分自然段,“眉毛胡子一把抓”,无从入手,这时,教师就宜采用分段指导、连缀成文方法。一学期后,虽没在分段上刻意指导学生,但他们大都能正确分段,基本看不到一段式,效果不错。

四、自评互改,让学生有底气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自评互改,而把精力都放在了让学生多练上,让学生大量地练习写文章,尤其到了毕业班,学生习作的负担更是不堪之重。我们可以减轻一些写作的负担,变“重写轻改”为“写改并重”,提高学生的自评互改能力,在自改中提升习作能力。

总之,只要我们时时刻刻记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处处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去计较一时得失,我们就一定会在习作教学中听到花儿绽放的声音。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