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探索新时期高等学校开展双线资助育人体系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索新时期高等学校开展双线资助育人体系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也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如何在实施物资资助的同时,抓住资助的根本目的,把素质提升这条主线贯穿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的全过程,成为了当前高等学校资助工作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为实现物资资助与素质提升双线并行的全方位工作体系,沈阳建筑大学从2010年开始开启了“扬帆计划”培训项目。该项目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规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培养学习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个人品质,最终达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的目标,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真正构建了资助、育人、核心竞争力“三位一体”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管理、培养新模式,有效地做到物资资助与素质提升双线并行。

关键词:双线资助 精神资助 扬帆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223-02

1 研究背景

1.1 精神资助体系不完整,双线资助势在必行

(1)经济解困为主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处于劣势。

1987年以来,国家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以“奖、贷、助、补、减”为主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还日益暴露出在心理、学习、人际、就业等方面所处的劣势和问题,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传统的资助工作偏重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解困,对他们的成才障碍研究不够。

(2)综合素质有落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功机会不平等。

随着中国就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对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调查表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压力及心理压力较大,学习成绩较一般同学差,对生活处境满意程度很低,担任学生干部以及被推荐入党人数较少,毕业后工资收入普遍较一般同学偏低。这些现象都说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才过程中存在诸多现实障碍。

1.2 创新资助研究,提升综合素质是核心

(1)注重能力培养,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竞争力成为新的方向。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的问题涉及到政府政策制定、高校资助体系、市场就业形势等宏观层面和改善就业环境、加大就业扶持和投入、加强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等微观方面。为此,作为高校可从微观方面入手,从就业扶持、就业指导、综合素质培训等方面入手,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的培养,着重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竞争力。

(2)物资资助与素质提升并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新途径。

对于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而言,如何实现物资资助与素质提升并行的资助模式是目前资助探索的新路径,只有真正实现在物质资助的同时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提升才能真正实现教育育人的根本目的。

2 实施方法及内容

沈阳建筑大学从2010年11月开始创造性地开展了“扬帆计划”培训活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个性化培养。培训中通过聘请从事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素质拓展培训等方面的优秀教师,围绕职业生涯规划、个体角色的开发与创造、就业面试、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等方面对学员展开团体辅导培训、沟通表达培训、社交礼仪培训、立志成才教育培训。

2.1 科学实施“素质拓展培训”,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软实力

沈阳建筑大学以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为契机,通过聘请专业教练开展了一系列户内外素质拓展训练。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以提高心理素质为主要目的、兼具体能和实践的综合素质教育。它以运动为依托,以培训为方式,以感悟为目的,对于激发个人潜能,培养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提高沟通交流的主动性和技巧性,树立团队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

2.2 精心设计“四项培训”,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

(1)开展团体辅导培训,减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性格上通常表现为自立自强,能吃苦,有较强的自尊心,但比较内向、自卑、敏感和忧虑。团体辅导培训通过开展自我接纳与自我认识的相关辅导,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个人综合素质,体会到集体的力量,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并学会在与别人合作过程中怎样理解接纳别人以及领导他人,构建对未来发展的积极看法。

(2)开展沟通、表达培训,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沟通表达是通向成功的必备技能之一,然而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加上性格比较内向、自卑,自尊心又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当众演讲、表达的过程中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人际交往上常碰到一些困难。通过沟通表达辅导培训,利用模拟演讲、场景对话等模块来消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表达或与人沟通时的紧张感和拘束感,从而达到沟通表达时能够思路清晰、表达顺畅。

(3)开展社交礼仪培训,扫除礼仪文化的盲区。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出生于贫寒农民和工人家庭,从小受这方面的教育机会较少,在一些正式场合难免有社交礼仪的盲区。扬帆计划中的“社交礼仪辅导”从细节入手,通过指导老师的亲身示范和互动演示,让大家对仪表礼仪、举止礼仪、谈吐礼仪、宿舍礼仪、应聘礼仪等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在实践中真正培养起相应的礼仪情感、礼仪意志和礼仪信念,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4)开展励志成才教育培训,建立感恩信条。

“扬帆计划”策划组精选出一些事迹突出、具有模范榜样的优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代表现身说法。以他们的自立自强、积极进取的实际经验来指引其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上的艰难困苦,用努力的意志去改变外在的环境,用坚定的信念实现自身的价值,用之恩感恩的信条去报答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以及正在帮助他们的人。

2.3 实施两个素质提升工程,聚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经济资助只是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眼前的困境,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能力,才是帮助他们长远解决个人乃至家庭经济问题之道。为此,沈阳建筑大学推出两个素质提升工程,以扬帆计划为依托,着重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构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

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即将面临求职的大学生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具体来说,以既有的成就为基础、确定人生方向、提供奋斗策略;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就是希望能够通过这一环节帮助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扬长避短”,发挥出自身在求职方面的竞争力;了解就业市场,提升个人就业竞争力,获得职业长期发展优势。

(2)着重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扬帆计划培训的重要意义就是提升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即将进入求职阶段的大学生们在招聘面试的时候总会显得有些不知所措。针对这些问题,指导老师通过具体事例分析、模拟招聘、场景模拟等方式为大家详细讲述了差异化面试、结构化提问等与招聘面试相关的解答问题方法,学员从资深HR的讲解中学习招聘面试的要点。

3 研究成果

通过开展“扬帆计划”培训活动,切实构建了行之有效的“双线资助”模式,使资助工作的各个方面不断完善,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素质提升做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

3.1 完善了资助工作体系

通过开展“扬帆计划”培训活动,促进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完善了学校的培育机制,对于提高学校综合培养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大力推进“扬帆计划”培训活动,使得资助工作不再仅仅停留在“选对象、发补助”这样一个比较初级的层面,而是逐渐上升到通过资助工作放大育人功能这样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资助体系上来。

3.2 丰富了资助工作形式

资助工作实施过程中,行之有效的资助工作形式是做好资助工作的重要前提。沈阳建筑大学通过“扬帆计划”的实施,使得资助工作从以往单纯的经济资助逐渐过渡到经济资助、精神资助、能力资助三位一体的新资助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在资助工作中的主人翁意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资助工作、关心资助工作的积极性。

3.3 拓展了资助工作空间

在双线资助体系下,学校不仅没有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学生,而且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典型。他们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用他们自己的执著追求,积极参加学术交流、科技创新和各种专业知识竞赛。他们用实际行动证实了自己的坚强,有力的带动了学风,净化了校风,也使自己在思想上、学习上和工作上均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为成为社会主义的有用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4 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

回访结果表明,三年来,沈阳建筑大学通过“扬帆计划”的大力推广,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踊跃参与到培训中来。一些原本比较自卑、胆怯的学生变得开朗、勇敢,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普遍提高,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许多参加过培训的学生圆满完成了学业后以成功自信的心态奔赴各自的理想岗位,在事业上发展良好。

3.5 进行了学生个性培养尝试

一个人的教育成长和未来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对其个性化教育水平。沈阳建筑大学通过开展“扬帆计划”培训活动,在学生个性化培养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对于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具有积极的影响,对于学校创新培养模式、探索教育方式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今后,沈阳建筑大学还将加大投入,继续探索吻合沈阳建筑大学学生特点的个性化培养体系,为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卜长安,乔琨.高校贫困生资助及成才教育初探[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4):74-78.

[2] 徐亚军.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新模式探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 陈立斌.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构建及效用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5(S).

[4] 赵海信.教育平等视野下的贫困大学生成才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7).

[5] 农月香.浅谈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中的“虹吸效应”[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6).

[6] 眭依凡.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兼谈美国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