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郭沫若的《女神》与日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女神》是郭沫若留学日本时创作的部分诗歌的合集,它奠定了郭沫若先生在中国文学界、乃至海外华文文学界的重要地位。本文进一步深入分析了该作品所接受的日本文化的影响,从郭沫若的日本留学体验、日本国内对《女神》的研究、外来文化的接受对《女神》创作的影响等三方面考察了作品在创作及研究等方面受到的日本的影响。
关键词:郭沫若 女神 日本 外来文化
《女神》是1919年到1921年间郭沫若留学日本时创作的部分诗歌的合集。目前学界普遍认同《女神》这部作品的诞生是新诗创作史上的一座丰碑,同时也是新诗走向成熟的标志。它最终奠定了郭沫若先生在中国文学界、乃至海外华文文学界的重要地位[1]。
迄今为止,《女神》的相关理论研究很多,但研究该作品与日本相互关联的论著还很缺乏。故本文尝试探讨《女神》受日本及日本文化的影响,进一步深入分析诗集与日本文化的关联。
一.郭沫若的留学体验
1902年至1907年出现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留日热潮,当时的日本成为中国留学生学习西方的主要媒介。中国留学生的人数突然突破万人次之多。
正是在这股出国浪潮下,1914年郭沫若来到日本学习医学。他在冈山第六高等学校学习日语的同时,还要学习德语。因为当时日本的医学是德国系统,凡是学习医学的学生必须学习德语,此外他还学习了英语、法语和拉丁语[2]。郭沫若也谈到:“日本人教外国语,无论是英语、德语,都喜欢用文学作品来做读本。在高等学校的期间,便不期然而然地与欧美文学发生了关系。我接近了泰戈尔、雪莱、莎士比亚、海涅、歌德、席勒,更间接地和北欧文学、法国文学、俄国文学,都得到接近的机会。”[3]在接受西方文艺熏陶的同时,他还接受过斯宾诺莎的泛神论思想、伯格森的生命哲学、尼采、佛洛伊德学说等的影响[4]。
郭沫若留学经历扩展了他的视野,在留学期间,他学习并掌握了多门外语,这些都帮助他阅读并翻译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纵观郭沫若的创作历程,在他漫漫人生旅途中,《女神》时期是他新诗创作的第一个井喷期,而《女神》恰是在他留学时期创作的,这充分说明了留学经验对其本人的重要作用[1]。
二.日本的《女神》研究
日本最早的《女神》研究是1954年阵之内宜男的文章《关于郭沫若的》,这篇文章以鉴赏的观点点评了《女神》,指出诗歌的特点三个特点:自然的严酷、对自然的爱眷之情和人的悲哀。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对《女神》的研究大部分都是研究其创作的背景,即诗歌创作所受到的影响,指出他在留学日本期间,在欧美文学和文化的影响下创作了《女神》。特别是指出了泰戈尔、海涅、惠特曼和歌德的诗歌与他创作的关联性。当然,当时的研究者也指出,给予郭沫若创作灵感的还有当时的日本文坛,特别是作家有岛武郎,郭沫若是通过他认识了惠特曼,学习到了一直追求而未寻求到的一种新体诗《三叶集》的表现形式。但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止,还没有研究《女神》的专著出现。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到现今,日本对《女神》的研究出了一些新特点。首先,对诗集的研究开始以理论研究为基础,特别是采取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手段,实证研究大大增加,这是前所未有的新进展。其次,出现了一些很有研究成果的后继研究者。
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顾伟良的《日本留学期(1912D1913)的郭沫若(1)----自我形成和作诗方法的考察》,作者以文学理论为基础,以诗歌为素材,考察了郭沫若“自我观”的形成和创作的方法,指出他在追求“自我确立”上的失败。此外,姚南的《郭沫若和初期文芸思想的形成----对外来文化受容要因的考察》(《国际学论集》28,1992年),从郭沫若所接收的泛神论思想并不是在日本留学期间才形成的,而是在留学之前,在国内的旧式教育的影响下,已经接触到了如庄子、王阳明等的泛神论思想,只是在到日本之后,这种传统泛神论思想与西方的泛神论思想的结合,使郭沫若变得更加的热衷,突入得更加容易和迅速而已。藤田梨那的论文《郭沫若的新(电火光中)论----和米勒(ミレ`)绘画的比较》1-2《二松学h大学人文论丛》56-57,1996年),是一篇运用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作品论。论文论证了《电火光中》的三首诗,是在米勒的"夕暮伴归羊"和"牧羊少女"的影响下创作的,这里首次提到米勒的影响,是值得注目的。1992年,九州大学出版会出版的武继平的博士论文《文化中的郭沫若---日本留学的r代》是有关郭沫若研究在日本发行的第一部专著(单行本),刷新了日本郭沫若研究的历史,它是包括《女神》研究的有关郭在日留期间的研究。第七章《<女神>的时代》,恐怕是日本郭研究史上最初的对《女神》比较全面的最详细的研究报告。以《女神》收录作品的上限《死的诱惑》等5首诗作为博多时代作品的考证都是其论著的独特之处。
藤田梨那、武继平是这一时期的郭沫若研究中很有成果的两位研究者,此外岩佐昌馈⒓中寒、横打理奈、戴ā⑸奖久鳌⒅性J返妊芯空撸他们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诗作的形式、词语、思想、接受的影响等成立背景的研究也是值得关注的。
当然,日本的《女神》研究也有不足,也就是论述《女神》与日本文化关联的研究不够。目前研究西方文化对诗作影响的论著比较多,但研究作品与日本的及日本文化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论著很少,除提及有岛武郎外,基本没有这方面的论证[5]。
三.外来文化的接受与《女神》的创作
1.西方文化的影响
郭沫若自幼喜欢诗歌,所热爱的作家是屈原、王维、陶渊明等诗人。而到日本留学后,他所爱读的文学作品却受当时日本的文坛风向影响很大。
郭沫若在《诗作谈》中说:“顺序说来,我那时最先读着泰戈尔,其次是海涅,第三是惠特曼,第四是雪莱,第五是歌德。”[6]在《太戈儿来华之我见》中写道:“我知道太戈儿(泰戈尔)的名字是在民国三年。那年正月我初到日本,泰戈儿文名在日本正是风行一时的时候。”郭沫若对当时在图书馆里读泰戈尔诗歌时的感动这样表达:“我真好像探得了我`生命的生命',探得了我`生命的泉水'一样。[7]”泰戈尔诗歌的清新、平易的风格使他震惊,他从中体会到了诗歌的美,从此,他与泰戈尔的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郭沫若在大学二年级时,购买了一本白桦派作家有岛武郎的《叛逆者》,里面介绍到了惠特曼,由此特意读了惠特曼的代表作《草叶集》,并迅速把兴趣和注意力由泰戈尔转向惠特曼[6]。1919年,惠特曼百年诞辰,日本文学界对惠特曼的研究与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加藤一夫、富田碎花、白鸟省吾等人组织了“惠特曼纪念会”,有岛武郎则在日本各地作了关于惠特曼的系列演讲,一度形成“惠特曼热”。这很自然地影响到留日的现代中国作家。日本学者秋吉久纪夫在《郭沫若诗集〈女神〉的形成过程》中甚而指出:“有岛武郎的《叛逆者》,可以说是决定郭沫若一生的主要因素。”[1]
当时日本文化界还很推崇歌德,形成了对歌德的集体崇抑现象。郭沫若在留日期间就翻译了《少年维特之烦恼》,并受歌德以及当时流行的新浪漫主义和表现派的影响很大[8]。
2.日本文化的影响
日本的文学、文化及风俗等也深深影响《女神》的创作,对郭沫若文学思想观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日本的文艺思潮、神话传说、神道意象、和歌俳句及当时居住的九州福冈的地理环境都对《女神》的创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日本的《古事记》和《日本书纪》提到日本列岛的产生和日本民族的诞生,统治日本列岛的“天照大御神”,即“太阳神”,是日本民族崇拜的天神。而古代神话传说中创世诸神许多是女性。这些神话包含着一种女性崇拜和太阳崇拜的意象。《女神》大多数诗篇的神话传说形成的风格,“女神”和“太阳”的意象反映了崇拜太阳神融合的日本民族文化,诗作《日出》、《浴海》、《太阳礼赞》、《新阳关三叠》等诗篇中洋溢了太阳礼赞的意象。而这部诗集更是以“女神”作为题名。
日本自然主义流派是日本近现代文学的第一大流派,追求绝对的客观性,崇尚单纯地描摹自然,着重对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作记录式的写照,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物学规律解释人和人类社会,这种文艺创作的方法,深受自然科学特别是解剖学的影响。诗作《天狗》写道:“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吸我的血,我啮我的心肝,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我在我脑筋上飞跑。”对于医大学生郭沫若来说,解剖实习的体验,给予了他一个对自然、社会、宇宙重新审视的契机,也给予了他丰富的创作灵感,将解刨学的成果应用到了文学创作当中。
和歌和俳句是日本民族的诗歌形式,擅长对四季和自然的审美,富于余韵,淡雅、简洁。俳句要求每首要有体现季节(春夏秋冬等)的“季语”,如月亮、白雪、樱花、蝉、骤雨等。在郭沫若的诗歌中充满了这种“自然情调”。他在九州大学就读的时候,居住在福冈的博多湾,郭沫若在《女神》中的多数诗篇与福冈博多湾的风景及社会背景、地理环境等有密切的关连。《笔立山山头展望》这首诗,讲的是从山顶端眺望关门海峡中的行船及门司市区的景象,“黑沉沉的海湾”、“山岳”、”波涛”“轮船”、“弯弯的海岸”等这些自然风景与社会背景的素材直接在诗中登场。《日出》中的“晨鸟”、“暗云”,《太阳礼赞》中“青沉沉的大海”、“新生的太阳”, 博多湾的大自然,使诗人心灵受到了启示,镜面般的碧海,明辉的太阳,洁白的新月浸染了他的诗情[9]。
四.结语
《女神》这部作品的诞生是新诗创作史上的一座丰碑,奠定了郭沫若先生在中国文学界、乃至海外华文文学界的重要地位。从本文研究来看,这部诗集的创作也与日本有密切的关联。在郭沫若留学日本期间,他以日本为媒介,接受了西方文学文化的熏陶,也直接受到日本社会、文学文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雁南.女神的诞生----从海外语境看郭沫若的异军突起[D].山东大学,2013.
[2]王尔龄.郭沫若日本事迹考[A].“郭沫若在日本”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1988.
[3]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2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4]蔡震.当代视野下的郭沫若研究[M].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
[5]岩佐昌溃杭侨毡径怨沫若《女神》的研究[J],郭沫若学刊,2012(2).
[6]童晓薇.日本影响下的创造社文学之路[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7]饶鸿鼓,陈颂声,李伟江.中国文学史资料全篇・现代卷创造社[M].知识权出版社,2010.
[8]山本优子.中日作家的交流与留日影响[D].山东大学,2011.
[9]宫下正兴.以日本大正时代为背景的郭沫若文学论考[D].山东大学,2006.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 GY12B05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