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陈钢《梁祝》还不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陈钢《梁祝》还不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70岁的身体,50岁的容貌,20岁的心灵……陈钢,这个参加创作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著名作曲家,身世坎坷,却永远热情,功成名就的他还在不断思索中国音乐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在他心里,这还不够

陈钢,因为是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曲者之一而家喻户晓,他出身音乐世家,父亲是上海三四十年代最著名的作曲家陈歌辛,其创作的《玫瑰玫瑰我爱你》是中国第一首飘洋过海的曲子;父子两代都见证了中国的翻天覆地,灵与肉都饱受大起大落的涤荡。难得的是陈钢“身上看不到一点伤痕”,心中永远有一抹明媚的中国红,他说:“红色,是我们花样年华的一抹朝霞,是我们蹉跎岁月里的血色浪漫,是我们心中永远开不败的玫瑰”……这样美的语言和那样坎坷的经历之间的巨大反差,让人不由心生敬意。

很少见他穿冷色调的衣服,他身上几乎都是大明大亮的鲜艳,他心中有团火种,燃烧了自己,也燃烧了周围的人。

《梁祝》已经诞生49周年,中国还没有一首曲子能超越它,在世界上引起如此大的影响。陈钢作为《梁祝》的作曲者之一,对中国音乐走向世界到底有怎样的思量?

骄傲篇:《梁祝》的巨大影响

一位马来西亚华人说:“凡是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华人,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梁祝》。”《梁祝》诞生49周年,其影响之大,已经成了中国音乐的符号,中国文化的符号。

香港・西崎崇子・《梁祝》胜贝多芬、莫扎特

对陈钢来说西崎崇子是不得不提的。20世纪70年代的香港,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只听西洋古典音乐。当时定居在香港的西崎崇子就拉了《梁祝》,还灌了唱片,因唱片销量超过1万张而在1981年得到了香港古典音乐的金唱片奖,包括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大师都没有得过该奖。

1981年,陈钢正好从美国回来在香港住了几个月,西崎崇子得知后,请陈钢去她家讲授《梁祝》。陈钢发现西崎崇子家的地毯上绣的是蝴蝶,穿的T恤上绣的也是蝴蝶,为了演出《梁祝》还特地做了蝴蝶服装,这种用心连中国的演奏家都没有。陈钢后来多次去探访西崎崇子,随着西崎崇子的事业节节攀升,其住所从浅水湾搬到半山腰、从半山腰搬到山顶,房子越来越大,地毯上的蝴蝶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

从西崎崇子身上,陈钢发现,外国人对中国音乐也是可以如此迷恋,而且也正是中国音乐使她走向了更多地方。

北京・杜梅&沙汉姆・世界级大师演奏《梁祝》

陈钢还有件很得意的事情,就是《梁祝》得到了世界级小提琴大师的认可。2006年北京国际音乐节,陈钢聆听了法国小提琴家杜梅演奏的《梁祝》。陈钢称身高2米的杜梅是世界上最高的梁山伯,琴在手上就像玩具一样。因为人高,杜梅只能低着头看琴谱,但他拉得非常认真、细腻。陈钢对记者说:“杜梅演奏本身超过他拉得怎么样。他的演奏表明大师对《梁祝》的认可。中国音乐被如此级别的大师认可,《梁祝》之外无他。”

2007年听到沙汉姆拉《梁祝》,陈钢赞叹不已:“杜梅有陌生感,沙汉姆拉得就非常好,闭着眼睛听不出是外国人拉的。明年在《梁祝》诞生50周年的纪念活动上,我建议请沙汉姆来拉,说明《梁祝》的国际性。”

深思篇:《梁祝》如何拥有了国际护照

陈钢并没有止步于《梁祝》,他还创作了其他深入人心的乐曲,比如《王昭君》、《金色炉台》……但影响力都没有超过《梁祝》,陈钢对此的思量,也许能为我们的中国音乐走向世界打开一扇窗户。

中国音乐的精神而不是中国乐器

“《梁祝》的成功创作过程好比是链条,缺一个环节都没有《梁祝》。”

首先,《梁祝》建立在家喻户晓的爱情传说的基础上,特别是1958年第一部彩色戏剧故事片《梁祝》的问世,使这个传说更加深入人心,这就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成功奠定了深远的群众基础。

第二,相反相成撞出火花。

1958年,青年都有一股劲,想为国家做点事情。这时候就产生了上海音乐学院的“民族学派”小组。该小组邀请陈钢去作曲,这就成就了陈钢同何占豪之间相反相成的合作。陈钢是音乐世家,何占豪是农民子弟,何占豪等人从民族化的思维过来,陈钢从国际化的思维出发。但是他们有共同的目标,于是相反的地方就碰撞出火花来,诞生了成功的《梁祝》。

陈钢曾经也对“民族化”有过狭隘的认识,觉得要加民族乐器才算是民族化,于是有过一个很有趣的实验,《梁祝》中间有段节奏较快的地方,表现梁山伯与祝英台共读共玩,他们当时考虑要不加点弹拨乐器,于是叫了三位民乐系的同学来。第一次排练,民乐器的声音听不到;第二次排练,陈钢让他们尽量响,这次听到了他们的声音,但全部是噪音;第三次排练,他们请假没来,一听,陈钢等人反而觉得很好,干干净净的。

陈钢总结道:“民族化不是要把民族的乐器放进去,而是要把民族的精神融入进去。但是《梁祝》里面还是用到了板鼓这种民族乐器,在‘哭灵投坟’的时候,板鼓的声音好像是打在心上,这种效果,西洋乐器是表现不出来的。所

以,要根据音乐的需要来选择乐器,而不是相反。”

民族化要走向国际化

“中国音乐走向世界必须要在共同的平台上,这个平台就是交响音乐,因为它是全世界共有的。所以,后来《梁祝》被改编成了很多版本,比如二胡版的《梁祝》等,我都认为是倒退,把我们已经非常国际化了的《梁祝》又变得地域化。”

《梁祝》能够走向世界,很重要的一点是有国际的眼光,之后化成音乐的语言。2006年,陈钢到伦敦去观赏伊顿公学的演出,伊顿公学是英国的贵族学校,该校自己的管弦乐队水平很高,经常演奏门德尔松等大师的乐曲。乐队的首席小提琴是个华人孩子,2006年夏季音乐会之前,他问老师该拉什么乐曲,英国老师说你是中国人,就拉中国协奏曲吧,于是那个孩子就由妈妈带着,特地两次来中国找陈钢讲授《梁祝》。

孩子的演出非常成功,英国凤凰台告诉陈钢,听众们都非常感动。夏小曹在美国演了三场《梁祝》,老外都掉眼泪。“所以,音乐不需要解释,不需要完全按照‘十八相送’等故事程序,人家不需要听故事,也听不懂故事。乐曲只需在音乐逻辑上成立,其他无需解释,所有解释都是多余的。”

《梁祝》诞生半个世纪了,回头看一下,类似《梁祝》的作品很多,为什么不能走向世界?国学大师文怀沙讲得非常好:“越剧本是地方小戏,到了上海进行了改革,有了城市户口,得以传遍全国,成为很大的剧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一出来,就拿到了国际护照,成为全世界交响乐的共同财富。

《梁祝》首演结束后开了个座谈会,当时的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问了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梁祝》为什么出在音乐学院,为什么不出在越剧团?”陈钢对此的理解是:“这就说明,我们必须要把中国的元素融入到世界这个大平台上,民族的元素才能世界化。沙汉姆没有表面化地模仿我们的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他拉《梁祝》一样有味道,一样能让人感动。过于强调民族化反而地域化。”

年逾古稀的陈钢创作热情不断,今年5月,他又将带着他新的协奏曲《红楼梦》走进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但愿陈钢能创作出更多《梁祝》这样的作品飞向世界,因为对中国来说,一部《梁祝》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