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破读遣词造句的秘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破读遣词造句的秘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课“教什么”,“怎么教”,是许多语文教师在不断探索、不断修正的问题。有识之士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言语内容的理解是手段,让学生通过理解言语内容从而获得言语形式运用的规律,是语文教学真正目的之所在。“穿透言语形式,把握言语内容,再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了悟语言运用之妙,最终迁移内化于个体言语活动,即从形式到内容再到形式,是语文教学有的客观认识规律。”王松泉教授也指出:“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

学习一篇课文仅仅关注“课文写了什么”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课文是“怎样写的”、“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方法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即言语形式的感悟与理解。学习“怎么说”的言语形式可以直接掌握许多具有实用价值的具体感性的语言知识,同时真切地感受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和运用的无穷奥妙。只有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怎么说”的形式即言语形式,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水平。

王尚文教授说:“只有以课文的言语形式为纲,自觉而明确地指向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语文课。”他认为,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言语形式”,即“怎么说、怎么写”,而非“说什么、写什么”。

课本所选的都是文质兼美、用词典范、意境优美的文章,教师就要引领学生“把第一眼看去平淡无奇的东西,玩味出隐藏的妙蕴来”。教师要引导学生探寻言语形式的秘密,破读言语形式的秘妙,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秘妙”,是王国维先生的用语,朱光潜先生称之为“佳妙”。类似于以往说的“文眼”“诗眼”,用俗一点的话说就是文章中言语情趣的“亮点”,是指语言运用中最富创造性的地方,是作者巧妙地表现出他人难以言喻的特征、思想或趣味。朱光潜先生将“佳妙”解释为“故事后面的情趣”,就是文字背后耐人寻味之处。“写什么”人人看得见,而“怎么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秘密。言语形式的内涵纷繁深邃,包括繁复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语文知识和文学常识,又包括从古到今数不胜数的言语表达技巧与艺术。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遣词造句”是我们应重点关注的一项言语形式,引领学生破读其中的秘妙,感悟作者“怎么说”的奇妙,从而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在点点滴滴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在比较对照中品鉴言语的智慧

一般来说,作者独具匠心的遣词造句,主要表现在能从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和句子中,选择自认为最准确、最生动、表达效果最好的词语和句子,从而创造出美的言语,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那么,读者就可以通过比较、对照的方法去体会言语的表达效果,品味言语的情味。

因而在教学中通过比较言语形式(一般是指词语和句子)的差别,是提高学生语言感受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如《慈母情深》中:“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聚焦到“立刻”,通过快速、不换气的朗读体会“立刻”,接着让学生找近义词)

师:梁晓声为什么用词这么贫乏,干嘛不用这些词呀?

师:他不用,我们用。出示另一句换词的句子(马上……赶紧……迅速……立刻)。

师:改不改?为什么?

生:不改。

生:改了好像有人在逼着母亲干活了。

生:读着不通顺。

生:我感觉立刻是一个动作比一个动作快。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联系母亲干活。

生:母亲干活的时候,几乎是一瞬间……这几个动作是在一瞬间完成的。

师:把这种感觉带进去,我的母亲就是这样干活的,我的母亲就是这样挣钱的。读。

师:从用词的方面,哪句给你的感觉枯燥,乏味,单调。

生:第一句。

师:梁晓声会感觉不到自己用词的单调,乏味吗?

生:因为母亲的工作就是这样的枯燥,单调

师:对了!母亲的工作就是这么的单调,这么的枯燥。看到母亲如此单调枯燥地挣着钱,你在想些什么?

生:有一种心碎的感觉!宁愿自己苦一点,也不要母亲这么辛劳。

师:但是尽管如此,母亲却没有叹一声苦,没有掉一滴泪。你们说,母亲的情――深不深?

也许我们会注意到这四个“立刻”,也许我们也会让学生找几个近义词,然后快速地朗读,但也许并不会想到这四个“立刻”,竟然藏着母亲工作的“枯燥、乏味”,藏着母亲深深的一片“情”。这一比较对照教学,不仅让学生懂得写文章要注意词语的锤炼,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词语的选用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而我们却往往忽视了后者。

二、在层层深化中浸润言语的芬芳

如《桂花雨》中“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首先以“你被哪个字深深吸引了?”聚焦到“浸”字,锤炼学生的语言直觉敏感力。

接着让学生给它组个词,“浸润、浸泡、浸没、浸湿”,并出示表示“浸”的意思的课件。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有了这样的“言”的理解和锤炼,然后顺着它去品味蕴涵于字里行间的情感。

师:齐读句子,想象你仿佛看到桂花的香气飘荡在哪里?

生:桂花的香气在村子的上空飘荡;桂花的香气在村子旁边的小溪里飘荡;桂花的香气在家家户户房间里飘荡。

师:空气里飘着桂花香,树叶上留着桂花香,溪水里流着桂花香,所以作者这样说。(学生读句子,强调“整个村子”)

师:“全年”什么意思?

生:一年、整年、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师:让学生换词读句子。(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师:有疑问吗?

生:春天、夏天、冬天怎么会有桂花的香气?

生:吃桂花做的桂花糕,喝桂花茶,能闻到香气。

师:让我们一起想象当时的一个画面吧!

(句式:盛夏的夜晚,村头的老槐树下……寒风凛冽的冬夜,邻家张奶奶家……)

生进行小练笔并交流。

师:读着听着,听着读着,你仅仅闻到桂花香了吗?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乡里乡亲的友谊,浓浓的乡情,淳朴的乡情。

师:是啊,现在除了家乡的空气、树木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你还感受到还有什么也浸在香气里?

生:快乐的生活,淳朴的乡情,童年的快乐。

师:所以,引读“全年”――;五年――;十年――;永远――。

师:一辈子,琦君和她母亲的心里都浸着浓浓的桂花香,这是挥之不去的乡情,这是魂牵梦绕的乡思――课件出示琦君的一段话。(生读)

师:正因为此,琦君和她母亲的无论在哪里都会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

一个“浸”字,如只引导学生理解到“桂花很香”,那失去的是一次极佳的锤炼语言、培养语感的训练机会。上例中老师引领学生直击“浸”,然后再如玫瑰花儿瓣瓣绽放,层层深化,最后感受到作者和母亲的心“都浸着浓浓的桂花香,这是挥之不去的乡情,这是魂牵梦绕的乡思”。此时,学生的心也会沉浸在浓浓的桂花香里,浸润在深深的思乡情中。更重要的是,学生从这个“浸”字中体会到了如此丰盈的内涵,感受到了“浸”字的神妙之处,提升了对词的敏感性。

三、在反复吟诵中感染言语的魅力

在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王春燕老师执教的《猴王出世》一课,彰显的教学主张就是以“语言表达”为价值取向,引领学生探寻“怎么写”的言语秘密。

如《猴王出世》中:“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生: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能读给大家听吗?(生读)

师:发现了三百多年前的排比句,你叫什么名字?

师:看看,写石猴的遣词造句上有很多秘密。(出示:食草木,饮涧泉)

生:都是三个字,第一个字是动词。

师:如果把句子读出来,应该是什么节奏呢?(生读)

师:为什么这么读?

生:很活跃,要读得有激情。

师:很活跃,怎么读?(生读)有进步。谁能让声音跳起来动起来?(生读)

师:没听到石猴的奔腾跳跃,我也想读一读。(教师范读)(生读)

师:石猴跳起来没有?(生齐读)跳跃的节奏让我们的石猴跳起来,动起来了。

师:继续读,有什么新的发现?(出示句子:与狼虫为伴……)

生:四个字的排比句。

师:是随便排列的吗?

生:前面是动物,后面是人与人的关系。

师:这些动物是――生:亲戚朋友

师:有一个“虫”,知道是什么吗?是蛇。

师:谁来读读?(生读)

师:往下读,更有意思了,你又发现了什么?

(出示: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生读)

师:夜对――生:朝

师:宿对――生:游

师:谁能读出这样的感觉?(生读)(鼓掌)

师:谁能连起来读读?(生读)

师:谁能读读,自告奋勇也行。(生读)

师:还要读得跳跃一点。读完三个字以后,还要吸一口气,这样就会读得好一点。(生读)(鼓掌)

师:读得特别好,我们一起读,我读前面――(生接读)

师:读到这里,你读到一只怎样的石猴呢?在这里写下批注。写过批注吗?生写“活泼可爱”、“活灵活现”、“有亲和力”、“友善”等。

师:老师也写了,(板书:顽皮可爱),就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一只顽皮可爱的石猴,语言与内容高度融合就叫做经典。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王老师就是从破解“言语形式”密码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体悟文本的语言特色。文本中独具匠心的遣词造句与石猴机敏灵巧、活泼顽皮、无拘无束的形象特点是高度融合的。在反复吟诵中,在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中,使学生领略简短语句的跳跃性,感受富有节奏的韵律美。教师引领学生从语文的角度,真切感受到了石猴的机灵敏捷,自信勇敢,天性自然。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百官街道娥江小学)

责编 / 董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