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护理干预在艾滋病儿童中的应用及体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护理干预在艾滋病儿童中的应用及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艾滋病在世界范同的蔓延,儿童感染HIV的机会越来越多,主要通过分娩前后(子宫内传染、分娩时感染、哺乳期感染)、输入带有HIV的JIll液及血制品、侵入性感染(伤口接触或针刺伤)等途径获得感染。国外研究发现,这类儿童面临着社会心理、生存、健康、营养、教育、社会保障和保护等诸多方面的问题[1]。现将我科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5例儿童艾滋病患者的护理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共收治住院患儿25例,年龄2~6岁9例,7~15岁16例。其中女童6例,男童19例: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感染20例,不明原因5例。单亲家庭10例,父母一方因艾滋病去世5例,父母离世由爷爷奶奶监护6例。

1.2所有病例均经省CDC艾滋病检测中心确认为阳性。

2 护理

2.1消除歧视 儿童的家庭会受到社会及亲友的歧视和孤立。社区、村寨的居民会疏远、孤立这些儿童,禁止自己的孩子与他们一起玩耍。社会歧视等常会使儿童出现心理问题。护理人员要科学防护,对儿童及家属亲切自然[2-3]。

2.2给予艾滋病儿童全面、持续的心理关怀 心理影响对每个儿童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缺乏安全感、孤独、自闭、情绪不稳定、仇视、忧郁、对未来的担忧、茫然、焦虑、恐惧、厌学、睡眠质量低下、出现自杀倾向等。这些问题抑制了儿童的情感发育,使他们缺乏自信心、感到自己不如别人,不易融入社会。责任护士入院评估时注重评估疾病给患儿带来的心理压力及患儿应付这些压力的能力等,了解学校、社会和家庭关心患儿的能力范围,尽可能为患儿提供心理支持。

2.3对家属进行一对一的健康宣教,强调家庭护理对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2.3.1患儿感染HIV病毒对家长也产生较严重的影响,如担心别人蔑视,害怕传染别人。担心病情公开等。因此,首先要替患儿保密病情,不要公开讨论;另外,要以理解、包容、善待、同情的态度对待患儿和其家长,针对儿童及家属不同的心理需求进行一对一的健康宣教。使他们感觉到并没有被歧视和遗弃。评估疾病给患儿及家长带来的心理压力及应付这些压力的能力,给予精神支持。其次是在整个护理过程中,除采血、穿刺、注射等高污染操作时谨慎防护外,不需要更多的隔离措施。避免加大儿童的压力和家属的恐慌[4-5]。

2.3.2告知家长支持疗法和良好的心理护理,是延长患儿生命不可忽视的措施。出院后应继续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营养丰富的饮食,同时给予患儿更多的关爱。由于患儿消瘦,活动无耐力,故应予卧床休息以减少消耗,保护皮肤、口腔清洁卫生,减少继发感染。

2.3.3指导家属日常消毒隔离知识 告知家属由于艾滋病是通过性接触或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而传播,一般的接触不会传染艾滋病,因此对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均无需隔离。此当处理血液、体液及污染物时不要徒手处理必须戴手套,脱手套必须洗手。房间注意空气流通。食具避免混用,应剪短指甲防患儿挠抓以致皮肤破损。向患儿家长讲解艾滋病的有关知识,使家长能正确对待疾病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帮助家长采血进行HIV抗体检测,随时与家长保持联系并交流信息。

3 体会

3.1给予艾滋病儿童心理关怀,满足其心理需求,对儿童一生的成长发育是非常重要的。根据联合国大会关于儿童权利的要求,儿童社会心理需求的满足不仅是儿童的基本权利,也是其正当权益。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心理关怀不仅关系到儿童自身的利益,也对其家庭和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3.2此外,根据儿童的年龄和成长阶段不同,受到的影响也不同。因此要高度重视由于年龄所引起的个体差异,关注儿童和青少年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在身体、情感、认知力和社会心理方面所特有的差异,给予心理疏导,尊重儿童的需求[6-7]。

参考文献:

[1]衰建华,常春,刘康,等.艾滋病对中国儿童影响的研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6,12(6):489-491.

[2]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10.

[3]Chin J.Current and future dimensions of the HW/AIDS pandemic in women and children[J].

[4]Chitiyoa M,Changarab D.M,Chitiyoc G.Providing psychosocial support to special needs children:A case of orphans and vulnerable children in Zimbabw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5]Cluver L.D,Gardner F,Operario D.Effects of Stigma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Adolescents Orphaned by Aids[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8.

[6]Desmonda C,Gowa J,Loening-Voyseyc H,et al.Approaches to caring,essential elements for a quality service and cost-effectiveness in South Africa[J].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2002.

[7]Lovrin M.Interpersonal Support Among 8-year-old Girls Who Have Lost Their Parents or Siblings to AIDS[J].Archives of Psychiatric Nursing,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