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走在历练和反思之路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施萍一是我名师工作室第一期成员中年龄最小的。她申报成为工作室成员时,差一点与工作室失之交臂。按规定,要成为我工作室的成员,必须获得无锡市教学能手的学术荣誉称号,而她那年刚好在参评。由于我的大徒弟――施萍一所在学校校长李淑英的极力推荐,我才破格录取她为工作室一员。
我工作室的每个成员在语文教学中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教学主张,有的甚至已经形成了明显的教学风格。我的宗旨和做法是“五子登科”,即“结对子、搭台子、给梯子、树样子、摘果子”,大力推动他们走上名师之路。为此,我邀请省内外特级教师,策划了成员与名师同课异构的活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相信,与名师同台教学对工作室成员的精神感召力是不可估量的。
同课异构活动第一站到的就是隆亭实小,邀请的是江苏省特级教师吴建英,工作室安排施萍一与吴建英校长同课异构《如梦令》。正如施萍一自己所感受到的,她的课与吴建英校长的课一比较,课堂逼仄、不自由、不大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形不成气场。按照我工作室的惯例,每次上完课都要花几个小时来评课,我称之为“课堂CT”。大家对施萍一的课展开了全方位的“诊断”,提出了许多建议。
她后来受邀去区内的云林实小送教这一课,汲取了评课中的好建议,有了很大改进。两周后,她向我提交了《辩课》一文,对自己在同课异构过程中的不畅、不足进行了深度的自我剖析与案例研究,并结合送教,从教学设计、课堂实施、理念转变、具体策略等方面提炼出了自己这一课教学的所思所得。课上得不算出彩,但课堂外她的勤奋与钻研劲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之后,她的课上得一次比一次成熟,《珍珠鸟》、《揠苗助长》……每一课都不乏精彩的教学细节。2013年,施萍一在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比赛中获特等奖,并受邀在颁奖活动中进行教学展示,得到了专家与同行的一致好评;2015年,施萍一在第十届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中脱颖而出,荣获特等奖,她执教的《揠苗助长》一课还受邀到淮安、常熟、宝应等地进行送教。
正如她自己所说:“我找到一条突破旧我束缚、获得新经验的最佳路径――公开教学,每一次公开教学都是一个典型课例,都要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剖析和深度省思。”的确,虽然公开课一度为人所诟病,但它仍然不失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关键在于教师对公开课这个教学“特例”能否自觉地开展研究与反思。施萍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近两年,我与工作室成员经常参与她的公开教学研讨与评课。教研中,看到她对“语文教学要带给儿童生长的力量”这一理念的思考与践行逐步清晰、敞亮;交谈中,得知她为上好一堂课,为使教学愈来愈有底气,经常会深入研读文本、文学评论等;每节课后,读到她富有思考、主题聚焦的教学设计以及论文……不禁为她欣欣然的生长态势感到欣喜。
成尚荣先生曾在报告中讲过,教师成长的第一动力是追求,第一品质是反思,第一专业是儿童研究,这似乎可以在施萍一身上看到一些影子。这三者之中,使她能在短短三年里迅速成长起来的内生原因,恐怕就是她善于反思实践。美国当代教育家舍恩认为,反思实践者是行动者,擅长在行动中反思:与情境反思对话―重新框定问题―行动中新的发现―新的行动中反思。这套从反思到实践再到反思的逻辑思维,在施萍一的《水滴集》中略见一斑。
历练和反思是教师成长的主要路径,由此,我判断施萍一具有优秀潜质。尽管从优秀潜质到名家气质还有相当的距离,但我相信,她若坚持“滴水之力”,恒久则能成。
(作者系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教育局副局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