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创新”中创新

2011年春季,安溪县第三实验小学被确定为“福建省基础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试点项目学校”,其项目名称为“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操作能力”。为做好项目推进工作,学校开发了《创新与实践》校本课程,本文就如何上好《创新与实践》这门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揭开神秘的面纱,唤醒创新的潜能

长期以来,人们对搞发明创造存在一种神秘感,认为这只是少数拥有高学历高智商的人才能干的事。科学研究表明,发明创意的产生和智商无关,发明的新颖程度、科学性才与智商有关,每一个人都长着一颗不一样的脑袋,这就决定了每一个人的想法都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每个人都是一个潜在的发明家,教师的任务就是唤醒这个潜在的发明家。

例如:三年级上册《主体附加创造法》,由于这是学生接触到发明创造的第一节课,学生难免存在畏惧心理。教学时除了讲《充气雨衣》的故事外,还可以介绍学生熟悉的身边的发明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理解主体附加创造法后,可让学生填写这样的发明公式:校徽+ =带指南针的校徽,手机+ =带摄像头的手机,拐杖+ = , +

= ,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感到原来发明创新就像做填空题,发明创新并不难。

二、创设丰趣的情境,培植创新的沃土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是学习者内在的“激素”,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只有激活了学生的内心需要,学生才能成为创新的主人。《创新与实践》校本课程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学生的兴趣如何,直接影响着他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使学习知识直观化,或是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或是选择和运用直观教具和其他手段,适时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

例如:教学《制作风筝》一课,导入时可用课件播放孩子们在沙滩上放飞风筝的画面,在学习制作的过程时,课件播放各式各样的风筝图片,千姿百态的风筝出现在学生面前,有效地触动学生的心灵,诱发了学生制作风筝的兴趣。第二课时,教师让学生带着自己亲手制作的风筝到操场上做放飞风筝试验,并在试飞的过程中介绍自己制作的风筝的优点和不足,并相互提出改进的建议。这样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使学生产生了主动学习、主动创新的愿望。

三、练就质疑的习惯,呵护创新的幼苗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创新与实践》校本课程的实施更需要学生具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想方设法创设发问环境,引导学生多思善问,而且要对学生的发问及时强化。有时候,学生的问题可能是幼稚的、异想天开的或者是钻牛角尖的,甚至是错误的,教师都要认真倾听,及时肯定,然后,让学生探讨、辩论,集思广益,最后,归纳提炼出令人诚服的结论,这样,培养了学生勤于质疑的习惯,保证创新的幼苗茁壮成长。

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自制报晓鸡》一课时,当学生合作把报晓鸡做好后,做实验时,有的小组提出:摆(易拉罐底)左右摆动时,鸡头和鸡尾为什么不会摆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直接给出答案,可让其他小组也试一下,是否存在同样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是摆绳的长度问题还是摆锤的重量问题?并让学生动手实践检验自己的猜测,结果发现原来是摆锤不够重。这样,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创造性地把学过的知识灵活运用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

四、领略操作的奥妙,启迪创新的思维

动作是智慧的源泉,是思维的基础。“手巧才能心灵”,可见动手操作与思维的活泼、敏捷是密切相关的,切断动手操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难以发展,创造性思维就更无从说起。《创新与实践》教材中,每册都有一个单元是设计与制作,教学时要真正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制作,把动手操作与思维训练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己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创新的能力。

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自制取火的凹面镜》一课时,可完全放手让学生经历整个制作与试验过程。先动手打磨易拉罐底至像镜面一样能照出自己的影子,然后让学生动手寻找凹面镜的焦点,把火柴固定在焦点位置;制作完后,让学生亲自做试验,把自制的凹面镜放在阳光下,观察是否能将火柴点燃。怎样做才能使点燃火柴所需的时间最短?在这个问题的驱动下,同学们又动手修改原来的作品。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充分动手、动脑,在动中学习、动中思考、动中发现、动中创新。

五、展开想象的翅膀,放飞创新的心灵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现实生活和生产实际说明,一切创造性实践都伴随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造性实践的翅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并进行创造性劳动实践是十分重要的。在《创新与实践》校本课程教学中,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或是带领学生到实地观察,或是展示图片、实物、翔实的例子,或是观看声像俱全的多媒体课件,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当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后,就能使想象力得到发展,就能使创新的心灵尽情飞翔。

例如:教学科幻画《飞出地球》一课时,可通过讲解人们耳熟能详的“嫦娥奔月”“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引入,并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我国航天航空的发展历程的相关图片,以此来引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自己坐在航天器上飞出地球,飞向太空,飞向别的星球,并把自己想象中的航天器及自己喜欢的星球的样子画下来。这样的教学,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扩展奇思妙想的空间,让他们尽情想象,大胆创新。

(作者系福建省安溪县第三实验小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