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心,别中了“生活惯性”的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心,别中了“生活惯性”的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多数人喜欢待在熟悉的区域里,熟悉的生活圈子,熟悉的专业领域,熟悉的娱乐方式。在这个区间,与熟人打交道很有安全感,做有把握的事情会很有成就感,而熟悉的娱乐方式也让人们表现自我的时候得心应手。人们都喜欢穿舒适合脚的旧鞋子,不喜欢夹脚的新鞋,却忽略了旧鞋子可能会变成破鞋子,而新鞋子刚开始可能会夹脚,一两个星期后就会开始舒服了。我们对熟悉的世界是有瘾的,而且往往会因习惯而迁就,不知不觉像抽烟一样深陷其中,在中中毒。为了防止更多的人跳进这种怪圈儿,本期我们邀请到了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硕士朱文波老师,为我们答疑解惑。

一个人所表现稳定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就是生活惯性,简而言之,就是熟悉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几乎无所不能,不会出丑,不会犯错,因为所有事情都在掌控之中,就像一个老理发师遇到他的老顾客,无论他要什么发型都能够轻易满足,丝毫不会犯错。但是他忽略了一个问题,再好吃的雪糕终究也是会融化的。所以,中了生活惯性”的毒,要学会解毒。

第一种中毒的族群――剩男剩女

恋爱从每个人内心来说都是渴望的,但就是有一种力量喜欢棒打鸳鸯。不过我要告诉你,你所过的生活,大都是自己选择的。

网友开玩笑地总结,25到27岁列为初级剩客,被称为“剩斗士”。这些人中毒是最浅的,只需要时间和勇气就可以解决。到了28至31岁的被称为中级剩客,他们整日忙于事业而无暇寻觅对象,常常在事业和爱情两端徘徊不定,找不到重点,既孤独又矛盾,往往会比较痛苦。到了32至36岁如果依然单身,就是“齐天大剩”,他们可能已经在事业和情感上都更加成熟,看得也更清楚,却在匹配上越来越困难,承受的压力也越大。

朱文波介绍说:“从生理的需要,到我们需要一种亲密关系,是每个人都渴望的。如果不是经历过挫折,或条件不允许,或社交圈很窄,一般没有人会主动排斥恋爱和婚姻。只有一种是会经常被排斥的,就是被安排的恋爱和婚姻。因为有些人对自己的期许很高,认为自己不存在压力,不承认找不到对象就是失败,也不接受被社会舆论所左右的恋爱或者婚姻。如果他不能接受“找不到对象是因为我没人要”这样一种判断的时候,就会产生抗拒。”

“还有一部分人自己条件比较好,要找到匹配的很难。这种现象在女人身上体现的较多,比如过分挑剔,其实只是主观认为自己不错,并不一定是真的。但即使身边有很多可能合适的人,她们也会觉得不合适。于是也可能被剩下。”

剩男剩女们往往会感叹要找一个合适的人为什么难如登天,实际上是他们自己把爱情拒之门外。就像他们主观的认为自己只能吃西餐,便对美味又丰富的中餐视而不见,太挑食的人,很难让自己丰满起来。他们只能祈祷月老或者丘比特发发善心,主动把一个志同道合的人送到身边,才会坦然接受,而这种可能性几乎没有。

但是,我们需要归属感来抗拒孤独感。因为孤独感让我们感觉到恐惧,感到被边缘化,被社会抛弃,没有落脚点,就像孤魂野鬼一样,甚至可能造成心理创伤。有很多人为剩男剩女支招,但朱文波告诉我们一个残酷的事实,生活的惯性会让这些人不撞南墙不回头,不剩到最后不罢休。

“人生的重大转折需要强大的力量来推动,这种力量可能来自于压力,也可能来自于恐惧,只有什么时候孤独感把他们打得溃不成军了,他们才会觉得这个时候有个人陪陪多好。因为谈恋爱和结婚也存在成本问题,如果不是自己认为这种亲密关系很重要,他们就不会付出大代价去建立这种关系。基于这种领悟,他们才会变得主动。”

单身问题就像地震,累积得越久,爆发后的伤害越大。如果及早做准备,让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等到缘分真正来的时候,就会发现一切都水到渠成。不要把一开始的目标就设在结婚,可以有一些小目标,比如打电话、请人吃饭和赴约等,然后再尝试建立亲密关系。因为突破原有的生活惯性,意味着要产生新的适应,而新的适应代表挑战来了。人在跨出去的同时,往往要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比如焦虑、恐惧和抑郁等。另外,有时候事业和爱情不能兼顾,也有可能表白遭遇拒绝,失恋的打击往往会让很多人在幸福面前望而却步。这个时候,学习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人终其一生都在学习,建立亲密关系也需要学习,爱与被爱都是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要建立亲密关系,只有在不断的尝试中,不断总结和顿悟,在合适的机会出现的时候,才能一把抓住。

另一种中毒的族群――啃老族

有人把经常走出去的称为“主动人”,经常待在舒适区的称为“被动人”。主动代表着我们对外部世界变化的敏感所体现出的适应性,最大的收益就是比其他人过得更好。但啃老族往往很难体现出这种主动性,而是经常重复某些习惯性动作,因为这种方式不费力气,不会受伤。他们有饼子终究会啃完的恐惧,但往往是能捱一天是一天。

“啃老族”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啃老族”多是年龄在23-30岁之间,并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

这种族群有四种典型类型:第一类是对现实工作有理想,不找到合适的不下手;第二类是丧失自信型,因为失败的工作经历,信心受挫,不敢再面对就业;第三种是从小与社会接触环境自然隔阂的自闭型人群,对工作难以适应,于是只能依靠啃老;第四种是家庭溺爱型,他们没有真正受到过压力,逐渐养成米虫心态。

“这其中的关键是,他们要给予自己现在生存状态一个较为真实的评价,认清自己到现在能够活着,并非因为自己,而是仰仗于外来的力量。在这个年龄中,这种抚养是可笑的,甚至是可耻的。世界不会对某一个生物说,你没有竞争能力是可以苟活的。自然的力量始终会显现,不是今天就是明天。可能因为父母在物质上给予了他们过多的帮助,所以不切断他们的营养,他们就很难改变。”

人很难主动制造挑战,除非面临巨大的威胁,迫使他改变。比如一个酒鬼,让他突然戒酒,他根本不会听,勉强戒也会遇到很多情绪上的障碍。如果医生告诉他患了酒精肝,再喝就是找死,他可能立刻就把酒瓶扔向垃圾桶。

在生命开始的时候,婴儿虽然不断跌倒,也要离开襁褓走向世界。人生而有适应和探索的本能。有时候,虽然害怕,但是硬着头皮去做了,坚持下来,会惊喜地发现,你已经逐渐挣脱生活惯性的束缚,开启了一片新的天空。

生物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所以人们本能上更倾向于让自己感到舒适的地方,乐于使用自己习惯性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去改变惯用的处事方法。很多人不愿意做出改变,这不仅仅是源于对未知的恐惧,更是来自于自身贪图安逸的惰性。但是,这个世界的物质是不充裕的,处处充满了竞争,别人战胜了恐惧变成大鱼,被吃掉的就是贪图舒适的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