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东盟银行间危机传导机制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东盟银行间危机传导机制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成立,意味着中国与东盟之间的金融与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渗透和融合的程度将不断加深。在此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某家银行若爆发危机,自贸区内其他银行很可能被传导。中国-东盟国家间的银行危机国际传导机制主要有两种:接触式传导和非接触式传导。前者主要是通过贸易和金融渠道进行,而后者则是通过心理预期实现。

关键词: 银行;银行挤兑;金融危机;传导

一般而言,银行危机是指现实或潜在的银行挤兑或银行经营失败引致银行停止支付或迫使政府通过提供大量援助进行干预的情形。银行危机传导是指一家银行发生的危机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某种途径影响其他银行,并导致其他银行随之也发生危机的过程。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成立,中国与东盟结成了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中国与东盟国家将迎来更快的发展期。但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必须警惕银行可能发生的危机及其国际传导。因为理论和历史经验都告诉我们,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银行危机容易在国际传导。为此,我们有必要弄清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银行危机的传导机制,以便更好地加强金融监管。

一、中国—东盟银行间危机传导风险

下列几方面的原因,增加了中国-东盟银行间危机传导的风险。

(一)中国-东盟银行间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当事人双方中,一方拥有信息,但另一方参与者不拥有信息;或者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一些,而另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一些。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事前的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和事后的道德风险(Moral Hazard)。中国和东盟各国,由于国情不同,历史文化传统和不同、经济实力不同,加上出于国家安全考虑,以及各银行出于保护商业机密和保持竞争优势,各国银行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使得当一国某银行发生危机时,其他国家的银行并不能充分掌握该银行的真实信息,这可能会导致两种后果:一是使得健康银行错过了防范危机传导的最佳时机,导致危机的传导实现;二是过度反应,产生银行恐慌,本来某银行的危机可能并不严重,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健康银行误判形势,并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

(二)中国-东盟经济上的紧密联系。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中国与东盟各国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自由贸易市场,各国经济毫无疑问将会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中国与东盟形成自由贸易市场,一方面能够促进各国贸易及各国经济的良好发展,进而增进各国的社会福利,但另一方面,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客观上反而增强了危机传导的风险,因为大家相互结合在一起,当一国发生某种程度的危机,将会迅速地透过各种渠道,将危机传导至其他地区、其他国家。

(三)中国-东盟金融监管合作程度低,难以及时控制危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1月1日才正式全面启动,自贸区形成的时间短,各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之处,这其中包括有效的金融合作机制还没有形成,各国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和效力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当一国金融体系内出现危机,整个自贸区的金融体系很容易被传导。

(四)中国与东盟国家领土争端可能会引发银行危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虽然已经正式全面启动,但由于中国与东盟某些国家存在领土争端,特别是2012年菲律宾、越南在南海问题上更加疯狂地挑恤中国,南海问题可能会引发地区政治关系紧张,甚至可能爆发战争,进而损害各国的经济合作。当经济出现问题,作为经济核心的金融业自然不能独善其身。

二、中国-东盟银行间危机传导渠道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加强了各国经济的联系,却增强了银行危机传导的机率。危机传导的具体渠道,大致可以分为接触式传导渠道和非接触式渠道两类。

(一)接触式传导渠道。接触式传导渠道是指危机通过实质性的经济联系从一国传导至另一国家,具体包括贸易渠道和金融渠道两种。

1、贸易渠道。贸易渠道是指一国的金融风险或危机通过对外贸易渠道恶化与其联系密切的国家的经济基础,从而导致金融风险或危机向他国的扩散。这一危机传导机制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直接的双边贸易机制,其作用原理是:在两个贸易联系紧密的国家间,危机导致本币贬值和国内消费与投资下降,这会造成该危机发生国对贸易伙伴国出口的增加和进口的减少,从而使该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条件恶化,进而使其国内经济基本面受到恶化,引发危机。二是间接的多边贸易机制,它作用于多个出口结构类似的国家之间,当其中一国爆发金融危机并导致货币贬值时,其他出口结构相似的国家面临两难选择:货币若不贬值,其出口商品将丧失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结果便是该国贸易收入下降,经济状况恶化,诱发经济危机;若这些国家选择主动性的货币贬值来保持出口竞争能力,则会引发竞争性货币贬值的恶性循环。东盟国家与我国经济结构高度相似,若某个国家在危机面前选择货币贬值,那么其他国家的出口产业将面临货币贬值国的严峻挑战,进而可能导致其他国家整体经济的恶化,该国银行也会陷入危机。

2、金融渠道。金融渠道的影响是指一国金融危机发生后,其国际资金流动发生突变,从而对他国金融市场产生重大影响,诱发他国也出现金融危机。金融渠道的危机传导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1)当一国发生危机时,其国内金融机构被迫向退出市场的投资者提供货币,结果这些金融机构将面临流动性困难。为了缓解这一局面,这些金融机构会从其他国家调回资金,此举会导致其他市场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危机。(2)如果两国资产运动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则跨市场的套期保值行为会迅速地将一国发生的金融危机传导至他国;(3)如果一些国家从相同的贷款者处借贷,若其中一个国家发生危机,则贷款者出于重新分配和调整资产组合的风险水平的考虑,可能会重新安排其资产,即收回对其他国家的贷款,从而导致其他国家也出现金融危机。(4)银行间的相互投资。中国与东盟建成自贸区以后,不同国家银行可能会结成战略联盟,比如成立合资银行。当甲国银行发生危机后,必然会通过合资银行影响到乙国银行的正常经营,严重的话可能引起乙国居民对本国银行失去信心,从而导致乙国银行也发生危机。

(二)非接触式传导渠道。与接触式渠道不同的是,非接触式渠道的影响是非接触性的,换言之,危机对他国的影响并非是通过国与国之间的实际经济联系,而是公众的预期,也即金融市场上的“羊群效应”。Calvo&Mendoza(2000)分析了金融市场上的这一行为。由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区域内经济相互渗透和融合,在此背景下,区内任何一个国家发生银行危机时,几乎所有投资者都会相信其他国家银行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程度不同的影响。而这种预期一旦形成,就意味着投资者对经济前景持谨慎态度,其结果是投资者的投资收缩。投资收缩往往伴随着大规模裁员和降薪,因此,居民开始谨慎消费。投资和消费是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柱,二者的萎缩必然沉重地打击经济的增长,进而导致银行业陷入困难。这是预期通过作用于实体经济引发银行危机。预期也可能直接透过银行引发危机,即国内居民对本国银行系统的担心,引发“银行挤兑”,从而引发本国银行危机。

三、中国-东盟银行间危机传导的防范策略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建成及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 中国-东盟各国金融市场会互相渗透,金融市场运行环境将更加复杂,金融危机极容易在各国之间相互“传导”。在这一背景下,任何国家要想在危机面前独善其身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各国央行和监管当局应充分认识到国际金融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协调政策和联手操作干预市场,才能有效地缓解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发展。

(一)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合作的法律框架。这是从制度上保障金融监管合作的有效性和长久性。当然,金融立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健全金融监管合作的法律框架也需要各国长期努力,但各国应当为此作出不懈努力,最终实现欧盟式的一体化监管框架,即最终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统一监管的组织机构、超国家的执法权限以及危机防范和救助的具体行动机制。[HJ1.45mm]

(二)加强信息交流。各国银行监管当局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搭建信息交流平台。短期来看,这是最现实的选择。在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银行国际化战略加紧推进,创新步伐加快,产品的复杂程度加深,同时银行大力拓展了表外业务,并日益渗透到保险、证券行业,混业经营的趋势非常明显,使得一国银行业的监管者单凭一已之力难以全面跟踪本国银行的经营情况,因此各国监管主体之间要加强沟通和协作,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共同应对危机的能力。

(三)完善共同的危机处理机制。应对危机传导的防范策略,必然包括危机处理机制,即当危机不可避免地来袭之时,各国如何控制危机的进一步漫延,以便把危机成本降到最低水平。可喜的是,中国-东盟金融危机救助机制建设已经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在《清迈倡议》框架下,至2008年底,中国与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签署了6份总额为235亿美元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2009年以来,为共同抵御危机,亚洲各国央行建立本币互换机制,中国人民银行又先后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的货币管理当局签署了总额为3300亿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同年12月,中国与东盟共同参与设立了总规模为1200亿美元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这些措施大力提升了中国-东盟应对银行危机的能力。此外,在东亚及太平洋地区中央银行行长会议组织(EMEAP)框架下推动成立货币与金融稳定委员会,标志着亚洲区域监督进程以及货币与金融稳定建设进入机制化阶段。

结论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的背景下,银行危机在区内通过接触式渠道和非接触式渠道进行国际传导的机率将会大大增加,其危害的程度和范围有可能是超预期的,因此各国应及早引起高度重视,并应从短期和长期同时着手,积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防范。

[HS1][HT8.5H]参考文献:[HTF]

[1][ZK(#]Kaminnsky, G·L·, and C·M·Reinhart. On Crises,Contagion, and Confusion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al. 2000, (51).

[2]Kodres, L., and M. Pritsker. “A Rational Expectations Model of FinancialContagion,”mimeo,IMF and Federal Reserve Board. 1998.

[3]Masson, Paul. “Contagion: Monsoonal Effects, Spillovers and Jumps betweenMultiple Equilibri-a,”mimeo, IMF. 1998.

[4]吴晓灵,东亚合作:成因、进展及发展方向,国际金融研究[J].2007年08月;

[5]张雄,金融危机理论演进与发展研究,商业研究[J].2007年05月;

[6]汤凌霄,银行危机理论述评,沈阳大学学报[J].2008年6月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