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有效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整体体现。小学中年级的作文教学,既是低年级看图说话、写话的延续,又为高年级作文训练做准备。因此,中年级作文教学至关重要。中年级作文教学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提高。因此,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提高中年级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作文教学;有效性;兴趣;写作素材
中年级作文,是学生作文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作文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学生日后是否会对作文感兴趣、作文学习质量是否能提高息息相关。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高度重视中年级作文教学,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力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强大的动机,写作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感悟,对提高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方法谈一些看法。
一、檠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满足学生的自我需求,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学生作文的要求是:“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中年级的作文教学,需要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进行自由表达。传统的作文教学,教师所采取的方法是给学生规定好题目与写法,学生的思想被禁锢在单一、机械的模式枷锁中,学生自己的想法被条条框框所限制,这就导致学生缺乏写作的动机和兴趣,作文教学效果也一直处于不理想状态。鉴于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摒弃给学生设定好框架的传统做法,而是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满足学生的自我需求,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为提高中年级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例如,在给学生布置的写作主题“妈妈的爱”时,不同学生的表达方式就不同,如:
1.妈妈给我的爱很特别
从开始上小学,妈妈就教我叠被子、洗碗、拖地。每天上学前的一切事都是我自己做,吃过晚饭后,碗筷也是我收拾。周末的时候,甚至还让我自己做早餐。每当我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发出抗议时,妈妈总是认真地对我说:“如果你的亲人都不在你身边,谁来帮你做这些事呢?不得你自己做吗?”虽然我不是很懂妈妈说的话,但是从内心深处还是觉得妈妈是为了我好才教我做各种事情。
2.妈妈给我的爱是无微不至的
有一次,大半夜我发起了高烧,爸爸不在家,妈妈让我吃了退烧药,一会儿摸摸我额头,一会儿给我量体温,但是体温一直降不下去。妈妈特别着急,决定送我去医院。出门后,妈妈怕我冷,把她的外套穿在了我身上,顿时,一股暖流流进了我的心田,可妈妈,却冷得直打哆嗦。
这两位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表达了妈妈对自己的爱,显示了学生不同的个性化特征,自我需求得到了满足,写作兴趣也得到了激发。
二、指导学生做好积累工作,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积累是写作的基础,积累得越厚实,学生的写作基础就越深厚。对于还处于作文起步阶段的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阅历还不够丰富,各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所以在中年级作文教学阶段,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养成随时积累的良好习惯,使他们的写作素材得以丰富,为中年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提供充足保障。
例如,我们要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可以说,生活是学生写作的素材库,我们要教会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人、事、物进行观察,对其深刻的内涵进行挖掘,如父母关系、家庭生活、朋友之情、校园生活等。或者,我们可以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如举办跳绳、踢毽子、掰手腕比赛等,这些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会内容真实、情感丰富。
三、注重作文修改环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修改习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学生要学习修改作文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因此,重视作文修改和提高学生作文修改能力至关重要。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修改环节,要注重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逐渐养成自改作文的习惯,提高自改作文的能力,这些习惯和能力的养成和提高,对于学生来说会终身受益。
例如,在学生完成作文之后,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换作文,并对其进行评改,将作文里自己觉得用得好的词句用笔勾画出来,对于认为还有待于改进的,也及时标注出来。完成之后,大家在班里进行交流,再由教师对学生的评改做出科学评价。这样,通过这种互评互改的方式,既能帮助学生发现平时写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也能使学生学习他人的长处,学会一些良好的写作方法与技巧。
综上所述,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高度重视中年级作文教学,并且积极探究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力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促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强大的动机,写作能力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秀丽.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J].学周刊,2012(23).
[2]陈静.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途径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