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凤舞龙飞花腰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云南有两个民族支系以花腰来命名,一个是红河谷中的花腰傣,另一个就是居住在石屏县北部山区的花腰彝。一部电影《花腰新娘》让人们认识了花腰彝,张静初饰演的彝族版的野蛮女友――花腰姑娘凤美生就一股野性难驯,有着山一样奔放的个性和水一样纯净的灵性。她敢爱敢恨,敢做敢为,虽为偏僻山寨的农家女子,却敢领时尚新潮之先,带领十二个青春靓丽的花腰少女完成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女性生命意识的觉醒及个性自由的张扬。电影故事虽然编得煽情,但花腰彝的女子舞龙却的确是一绝,在传统社会里,女人做这些动作幅度那么大的事是有些不可思议,但花腰彝没有这些禁忌,这支龙队舞到哪,轰动到哪,让人总觉得花腰彝的女子都是像凤美一样的野性。这部电影的原创地就在石屏哨冲镇。2006年,来自石屏的彝家女子李怀秀和弟弟李怀福身着艳丽火红的花腰服饰,以正宗的花腰调和海菜腔一举夺得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原生态唱法的金奖,更是使花腰彝闻名中外,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从石屏县往北边走,车行数十公里之后,就到了风景秀美的哨冲镇。当地人告诉我们,要了解花腰文化,最好的选择是去慕善村。慕善在当地彝语中意为“金竹”,故又名金竹寨。第一次到慕善的人,最特殊的印象,应该就是花腰彝居住的土掌房了。远远看去,慕善村依山而建,房屋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庄重厚实,带有几分神秘。我们来的这天没有游客,只见平平的土掌房屋顶上或晒着粮食,或摆放着杂物,有几头牛吃得肚子浑圆,自行从村外朝村里走回来,孩子在村里空地上嬉戏,老人们在屋角晒太阳做手工,一派悠闲的景象。其实对慕善村来说,这样安静的景象已经很少了,络绎不绝的游客拜访着这个小村,而且是国外游客居多,每年达数千至一万之多。200多户人家的慕善村,开办农家乐的就有50多户,游客花几十元就能在这里吃住1天,感受青山绿水的气息,当然最重要的是能体验到多姿多彩的花腰风情。
走进慕善,花腰姑娘们大红的衣服,仿佛盛开的马缨花,美得让人眩目。这些服饰全由她们手工精制而成。当姑娘长到八九岁时,母亲就会指导她们学习刺绣,到十四五岁时就能独立制作。花腰彝的传统服饰做工精细又讲究,一个心灵手巧的姑娘,完成一套服装。往往要花三四年的时间。花腰彝服饰由头帕、大襟裳、托肩、领挂、腰巾、腰带、肚兜、绣花鞋等十余种配件组成,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腰带了,以大马缨花为主图,镶以银饰,光彩夺目。这条腰带不仅是姑娘们身上最灿烂的装饰,也是她们爱情的象征。
花腰彝崇尚歌舞,自然和谐。慕善是花腰歌舞的故乡,民间留存有完整的传统花腰歌舞120调。村里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唱几曲花腰小调,跳几圈大团乐、烟盒舞,在歌舞中交流,在交流中享受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无论婚丧嫁娶,以歌舞言志、交流都是必不可少的,极富生活情趣。花腰舞与花腰调配合默契,声调变则舞蹈动作随之变换,腹前击掌,顿足踏地,时而顺畅柔和,时而热烈奔放。
在慕善最激动人心的自然是舞龙了,慕善的女子舞龙队已经舞遍了全球。花腰彝崇龙敬龙,每年都要祭龙,以祭祀祖先,表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康泰,团结和睦,无病无灾的愿望。农历二月祭龙,农历三月“平拉”(祭叶),农历四月“龙拉”(祭出水龙),农历五月逢端阳,农历六月火把节,农历十月祭祖,腊月杀年猪宴,这些节日都要舞龙欢庆。这里的龙有雌雄之分,女子舞青龙即雌龙,男子舞黄龙即雄龙,双龙共舞,雌雄相戏凤先飞。每逢马年马月马日就是祭大龙,那时就会有12条大龙,6条小龙,非常壮观。舞龙的姑娘们年龄都在十五至十八岁之间,年轻力壮。一条长龙由12个姑娘共舞,代表12生肖。在整个舞龙过程中,花腰少女们穿着那挂满彩饰和银饰有十余斤重的衣服,一步不停地奔走十多分钟。在奔走中,人与人互相交错,才见姑娘倒地平舞,翻起千层浪花,又见长龙破空而出,荡起万朵祥云。龙头钻进了自己身子围成的圈,卷成一团。你正要出声呼叫,那龙扭了几下,尾巴甩了出去,头又从身子中钻了出来……伴舞的调子急促昂扬,舞动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姑娘们化成了大地上燃烧的火焰,一条青龙从火中跃出,直向蓝天。
我终于明白了电影中凤美为什么要多次看着天上白云的幻化,最后那云变成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