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用想象力和好莱坞竞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届上海电影节“法国电影展”的开幕片别出心裁地选择了一部动画电影――3D《昆虫总动员》(Minuscule: Valley of the Lost Ants)。采用3D实拍+动画合成的该片制作历时5年,耗资2000万欧元,是法国历史上最昂贵的动画电影之一,也是今年最卖座的欧洲动画电影之一。
据悉影片目前已与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达成了发行协议,包括中国内地。此次上海电影节也是3D《昆虫总动员》在中国的首秀,画面精工细作的该片也受到了本地业内、媒体及观众的一致好评――全片没有一句台词,但从头到尾却保持了很高的娱乐性,跟以往定位比较文艺的法国动画片有显著不同。电影节期间,该片的导演组合海伦・格瑞德( Hélène Giraud)和托马斯・占波(Thomas Szabo)接受了记者专访。
《综艺》:电视版的《昆虫总动员》很成功,你们是什么时候有创作电影版的想法的?
托马斯・占波:电视版第一季的拍摄是2004年到2006年,第二季是2010年到2012年。中间我们有些其他的创作,电影版的筹备差不多和电视版第二季的拍摄同时进行,但是拍电影的想法从2004年整个系列刚开始运作的时候就有。
《综艺》:昆虫作为主角的动画片不少,皮克斯做过一部《虫虫危机》,韩国有《Larva》《小虫虫有大智慧》,中国也有《星际幸运虫》《小虫虫有大智慧》《小虫三宝》《小虫乐事》等,你们是否关注过同类题材的电影?
托马斯・占波:完全没有,因为我们不想做那种拟人化的动画形象,就是能够说话、有一张嘴的那种。我们更喜欢写实一点的风格,比如昆虫是不会说话的,这是影片的一个基本概念。从这点上说,这个电影跟其他昆虫电影都不一样。我们从一开始就想拍一种特殊形态的片子,就是偏重写实的视觉风格,我们甚至在摄影中希望模仿昆虫的视角,不让昆虫说话其实也是这个原因――如果昆虫说话了,电影就一定是一部标准的常规动画片。
《综艺》:影片是怎么选择具体场景和道具的?比如河流追逐戏中的那个易拉罐,设计得真是巧妙。
托马斯・占波:是来自平时积累的很多东西。电影里的易拉罐其实不是真正拍出来的,是CG做的。难点在于要做出逼真的质感,好像就是被人随手丢掉的一个易拉罐,这需要下很多功夫去设计。实际上,电影里所有的细节都是我们精心设计的。
《综艺》:影片最大的亮色和挑战应该是实景和CG、微观和宏观的结合,你们在剧本策划或者执行阶段是如何呈现这种反差的?
海伦・格瑞德:我们构思的时候,比如易拉罐这个场景,其实做了很多调研,试验了很多道具。但是我们在写故事时,完全不会考虑这些技术问题,比如我一开始就想拍那段河里的追逐戏,完全没有去想这个东西在技术上有多么难实现。那时主要是想如何把这个故事拍出来,先写出来,然后再考虑技术问题。场景也是同样,构思的时候完全是照着传统写剧本的方式――先有故事再有场景,完成剧本之后才开始选景。
《综艺》:这样做,预算不会超支?
海伦・格瑞德:这确实是个问题,但是因为我们有实拍+动画的经验,所以还好――我们是有点傻,但也没那么傻。资金方面确实是有些影响的,最后我们在现场也有很多修改,但基本的概念和创意都保留下来了,只是具体表现方式会根据现场情况灵活处理。
《综艺》:剧本是两个人共同完成的?拍摄时整个剧组有多少人,大概拍了多久?
海伦・格瑞德:剧本是我们两个人完成的。整个过程是分散着拍的,所有的拍摄时间加在一起大概两个半月,剧组外景拍摄差不多始终在20多人的样子,棚内拍摄会多一些工作人员,比如场景设计师之类的。
《综艺》:整部电影在从前期策划到最后制作过程中,最令你们兴奋的是什么?
托马斯・占波:其实过程都挺有意思,整个团队非常专业,整个过程都很有乐趣。我个人觉得混声的环节很棒,各种声音混在一起很有趣。
海伦・格瑞德:在确定角色的时候,具体过程是先有角色的核心概念给专门的设计团队,他们把角色设计出来,我们再一点一点修改,直到确定最终的角色形象,这个过程令我非常激动。
《综艺》:目前法国本土动画电影的产量大概是多大?
托马斯・占波:最近几年法国动画电影的产量在上升,但基数不高,每年也就几部,不过今年到现在为止,已经有5部法国动画电影上映。动画电影在法国的发展还是有点困难,我们计算票房一般是讲观众人次,法国国产动画片一般的票房幅度大概在50万观众人次左右,《昆虫总动员》好一些,这部电影现在在欧洲的累计观影人次是250万。
《综艺》:中国制作动画片,现在比较讲究在制作前进行尽可能准确的观众和市场定位,甚至票房预期和海外市场,你们在制作这部电影之前是否也考虑这些?
海伦・格瑞德:没有,我觉得这应该是制片人的工作吧。对我们来说,其实从来没有想过分析太多商业层面的东西,我们只拍自己真正有兴趣的东西。当然《昆虫总动员》有点特殊,这毕竟是一套系列,有电视版的市场基础。
《综艺》:如何看时下好莱坞的动画电影?
托马斯・占波:好莱坞电影当然很优秀,但我个人觉得创意上他们这几年有点下降,看皮克斯的电影就很明显。还有就是现在大家都在学好莱坞,但一味模仿可能有问题。一方面,好莱坞的制作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一般可能要用一年的时间写剧本,两年的时间筹备,然后再用两年拍摄,总共需要差不多五年。如果我们以这种方式竞争,需要的成本太高,《昆虫总动员》2000万欧元的投资跟好莱坞的片子比起来非常小。听说中国现在有很多投资人,但好莱坞还有人才、经验上的优势,所以我觉得还是要用想象力和他们竞争。好莱坞动画的创意模式和生产模式是紧密关联的,全盘照搬未必能长久吸引本土观众。
《综艺》:动画电影在法国本土的接受度如何,观众是更喜欢好莱坞动画还是法国本土动画?
海伦・格瑞德:在法国,好莱坞动画片非常受欢迎,基本上大公司的片子都能引进,而且法国人特别喜欢全家人看电影,而且这些片子的排片量很大,院线其实是由好莱坞控制的嘛,这样一来当然票房很好。法国动画电影也有固定观众,但有一个问题是法国观众对法国动画反而比较挑剔,他们要先确定孩子会不会爱看,所以相比好莱坞的片子,影评和媒体的观点对法国动画的市场影响更大些。其他国家的动画片在法国也放得不错,比如日本动画在法国也很受欢迎,尤其是宫崎骏,他的上一部电影《起风了》在法国大概有五六十万观众人次,绝对数字好像不是特别高,但必须考虑到这部电影是主攻成人观众的,所以这个成绩也是非常不错的。
《综艺》:中国动画目前正在努力从儿童观众向成年观众拓展,在法国,成年观众是怎么看待动画片这种类型的?
托马斯・占波:成年人进影院看动画电影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以前动画片就是小孩看,大人不看。随着年轻一代对动画越来越熟悉,这一点在慢慢改变,尤其随着日本动画在法国的推广。日本动漫大概从1990年代初开始大量涌进法国,其中有不少非常成人化的作品,比如大友克洋的《阿基拉》当年在法国就非常成功,吸引了很多成年观众。我们本地的动画也渐渐地受到了影响,比如前几年在戛纳得到大奖的《我在伊朗长大》(Persepolis)就是完全面向成人的。我自己觉得动画电影的成人化非常重要,一方面是市场的扩大,另一方面对于动画电影本身的持续发展也有益处――以前电影节哪有选动画片的?但自宫崎骏以后,国际电影节对动画电影越来越开放,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动画片本身越来越成人化,吸引了越来越多成年观众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