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不到南山湖 空负剡中来――浙江嵊州南山风景名胜区揽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不到南山湖 空负剡中来――浙江嵊州南山风景名胜区揽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鸣棹下东阳,回舟入剡乡。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

唐诗之路剡溪是古代浙东的一条风景旅游线,当年诗人鸣棹入剡之处,即今嵊州剡溪上游的南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南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嵊州西南角,距市区30公里,面积22.38平方公里,由南山湖、天兴潭、贵门三大景区组成,是一处集密林丽湖,陡岩怪石,飞瀑悬崖,名人遗踪于一体的山水风光型旅游胜地。2006年12月在风景名胜区的基础上又设立了南山湖国家级森林公园。

佳境天成南山湖

南山湖是由当年剡溪的支流南山江(西溪)截流而成,大坝高72米,坝顶长238.5米,坝底长50多米,坝顶净宽6米,坝底宽376.6米,系全国第一的土石结构大坝。高耸的水库大坝,似把巨锁猛然将南山江这条游龙锁住,形成了高峡平湖的景观。

游人登坝远眺,只见青山环抱中,一湖烟波浩渺,广达4000余亩。湖中多岛,有龟山、象鼻山、库心屿、湖心岛……星星点点,郁郁葱葱,湖水终年清澈如镜。

游人可泛舟游湖,下大坝乘舟南行,有一半岛,其顶浑圆成半球形,状若龟背。水浅时节,岛前方会露出一段狭圆形山包,极似。远看全岛,酷肖一巨龟受清波碧水吸引,下山嬉水。随水涨水落,龟首浮沉,蛮幻多姿。湖东南一长形半岛,与龟山相隔800米,遥相呼应。全岛酷似一大象巨鼻伸入水中,作吸水状,湖水深浅适中,湖底地形平坦,是垂钓沐浴之理想所在。象鼻山南麓之盆地,三面临山,一面临湖,旧有桃林一片。每当阳春三月,和风细雨,催得桃花怒放时,树树红绿相间,花香四溢,身临其境,恍若置身桃花源中。

沿湖四周,为300公顷的国有林场,植被覆盖率达92%以上,亚热带阔叶林、混交林、池杉林颇具规模。四面群山多红枫,深秋时节,登舟泛湖,遍山红叶,层林尽染,碧水红枫相映成趣。

鬼斧神工天兴潭

天兴潭在南山湖南侧,该景区主要以奇石、飞瀑、深潭、悬岩为特色的峡谷景观。天兴潭地处海拔216米的深山野岙,三里之外即闻瀑布声,一里之隔已见瀑雾谷岚,然距十步尚不见其尊容。待寻声而至,果然是层峦叠翠,涧流碧澄。

天兴潭由三个状若悬锅的水潭组成,古称三悬潭。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曾游览至此,称之为“濑三瀑布”。第一潭上面崖壁如削,顶圆如壶口,高百余丈,瀑布自涧中凌空飞泻,直击潭中,上如白练,下如飞雪,声若雷鸣,动人心魄。潭极深,终年不涸,相传此潭直通东海,乃居龙之地。第二潭与第一潭南北并列,水流越过石棱而入潭,然后又汇注于下面第三潭。第三潭石壁深凹处有巨石一方如榻,相传明知府白玉祷雨于此,故名拜龙石,俗称龙床,登石俯视,碧水涟漪。入第一潭峭壁间,另辟天地,仰视则天成一线,寒气逼人,虽酷暑亦如凉秋。自东晋始,这里就成为文人墨客寻幽览胜的好去处,明代诗僧镏绩游历后写下了《三悬潭》诗:“欲识三潭险,相将踏蹬台。青天咫尺近,丹壁万寻开。沫喷千秋雪,晴喧五月雷。寻幽不到此,空负剡中来。”又被称为“浙东第一龙潭”。长期以来,这里流传着丰富的龙文化传说和请龙求雨的特色风情。清嘉庆初年,嵊县(今嵊州市)天大早,县令沈谦率众去天兴潭求雨,返至两头门(今甘霖镇),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大雨倾盆,沈县令感恩赋诗云:“龙游化甘霖,与世为年丰”,天兴潭因而名声大显。旧时,如遇大早不雨,嵊地百姓便要去天兴潭请龙求雨。请龙前,夫妻分床三夜,村里禁止屠宰。请龙者不得戴帽遮荫,举红、黄、黑三旗,抬三牲福礼,轿内设一瓦钵或蜂桶,敲锣打鼓至“龙潭”。道士念咒、烧符,以“神鞭”击水,捕捉蛇、黄鳝、泥鳅等物,置于瓦钵或蜂桶内。回村时绕田畈一圈,请“龙”察看旱情,众人跪拜求雨。如仍不下雨,则要拜“雨忏”,此俗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近年来,随着嵊州旅游的快速发展,请龙求雨这风俗得到了挖掘,被赋予了新的内容,通过祭龙、请龙、舞龙,已演绎成为天兴潭文化风情旅游节的重要内容,以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天兴潭附近有石和尚、金银瀑、将军岩、丰潭瀑和十八镬等景观。石和尚在天兴潭东南近处山巅,是一凸岩,长形,上顶一圆石,引颈含颌,俨然人形,古称“罗汉石”,俗称“石和尚”。清吕燮煌有《罗汉石》诗云:“女娲补天石,遗落鹿门畔。一听生公经,点头化罗汉。趺坐峭壁间,惟与白云伴。青烟认碧环,藤蔓缚雪腕。拈花看奔湍,不知岁月换。”诗人用丰富的想象力把眼前的景物与神话传说相联系,使“石和尚”变得生动而富有灵性。石和尚左侧, 道飞瀑穿岩破壁,自天而降。平时瀑布洁白如银,早晚两期,朝日夕阳映照,灿然若金银。一瀑两色,故名金银瀑。金银瀑喷薄直下百尺,下击成潭,潭水清碧。潭两旁有一双石笋左右对峙,间以翠竹青藤,其景清幽,玉山桥边有石将军一尊。天兴潭下游2里处为冰川火山谷,这里曾是距今140万年前古火山喷发通道,为目前我国地质界发现火山弹最多、最集中、最奇特的区域之一。且存有大量第四纪冰川遗迹,具有珍贵的研究和观赏价值。其间有斤丝潭,潭有地下瀑流,潭内之水,色极绿,像一圆形翡翠。且深不可测,古时曾有人以丝线测之,放尽斤丝仍不见底,故名斤丝潭。而丰潭飞瀑,自山顶峡口飞泻而下,落差十丈余,水小时,姿态如银蛇逶迤,声如丝竹奏鸣;大雨时,则似万匹素绢垂空,急流奔泻,声若擂鼓。十八镬在天兴潭上方,溪中卧石多如眠牛,亦有形神逼真之断尾龙、玉帝金印、仙贝护宝等巨石散落其中,其中有小潭一十八个,个个状若铁镬。相传古时有十八罗汉应龙王之邀,来天兴潭聚会,因十八罗汉个个身怀烹饪绝艺,遂各自垒灶置镬,施展手段,献美味佳肴于一席。宴散而镬留,故名十八镬。

人文渊薮古鹿门

南山湖东侧是贵门景区,沿十八弯古道而上,沿途松枫夹道,翠竹婆娑。贵门更楼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四合式二层建筑,下层是石砌的台基,中有天井,南北两面各有拱券洞门,为旧时入婺往来之通道。南门上书“古鹿门”,北门上题“贵门”(系朱熹手笔)。后来婺东书法家赵睿荣又分别在南北两洞的背面题刻了“隔尘”、“归云”。上层楼房四面相向,回廊相连,登楼北望,南山湖风光尽收眼底。

出更楼洞北,有姐妹枫分列左右,高30余米,秋来经霜,枫叶流丹,颇为壮观。又有迎客古松五六棵,郁郁葱葱,每逢风起,松涛阵阵,分外悦耳。

现在所见的更楼是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重修的。当地人称之为更楼洞,实则东为更楼,西为鹿门书院。鹿门书院系南宋理学家吕规叔创立。吕规叔原籍安徽寿春,年轻时与侄吕祖谦(学者称东莱先生)一同求学于著名学者杨时门下。吕规叔治学严谨,为当时之名流,曾任梧州教授、监察御史、河南府推官。因缔姻于嵊县之过氏,爱慕鹿门山水清妙,遂从婺州(今金华市)迁居鹿门,筑别墅于白宅墅,并创建鹿门书院,以培养教育乡里子弟。山阴周师濂有《鹿门书院》诗:“凿山垒石一朝成,结构精庐三十楹。规叔东莱曾讲学,到今弦诵继家声。”更楼系吕规叔之子吕祖Z所建,祖理应曾任淮南安抚使,训兵抚士,恩威诚信,颇有功绩,因与朝廷权臣不合,弃官回乡。当时浙东盗匪蜂起,为保护地方平安,祖Z组织民兵守御,建更楼演武场,如今更楼前一方坦地,即“演武场”旧址。

鹿门为贵门之古称,因为那时,这里古木参天,野草丛生,时时得闻鹿鸣之声,规叔于此创建书院,故名鹿门书院。宋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时任浙东常平茶盐使的朱熹来嵊赈灾,访规叔于鹿门,并在鹿门书院讲学。朱熹与规叔素有交往,知吕氏一族家学源远流长,儒林英才辈出,堪称“文献世家,中原望族”,故题写了“贵门”两字。朱熹赋诗赞规叔道:“人道公心如明月,我道明月不如公。明月照夜不照昼,公心昼夜般同。”朱熹是南宋理学名家,为后世所推崇,鹿门也就改名为贵门了。更楼东有芦峰,高峰插天,相传半山有龙井,深不可测,传为朱熹旧游之地。

去贵门东二里许,有白宅墅村(也称梅墅)。村口有“访友桥”,为朱熹与吕规叔相逢之处,桥下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间。朱熹爱其声,欣然题书“石泉漱玉”四字。桥下之泉谓之漱玉泉,亦名文公泉。泉旁有坦石,高阔达丈许,相传为吕规叔垂钓处。村西有“叠书岩”,是一块平地突起的斜坦坡石。朱熹与规叔坐此论经谈道,其地多老梅,暗香浮动,琼花竞放,故又题书“梅墅堆琼”四字,镌刻于岩上。

贵门东有龙山,山势蛇蜒如龙。文公泉之水清流注泻,曲折迂回,至龙尾岭与它源相汇,雨后水涨,双流澎湃,龙尾似欲飞腾,此谓“龙尾瀑”,亦为贵门一大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