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气韵豪放 巧夺天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气韵豪放 巧夺天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玉器的发达时期。同先秦时期相比,传统礼玉在汉代已人为简化,但装饰用玉却出现了不少新品种,玉质容器明显增多,特别是葬玉中新出现的玉衣、玉枕、镶丘漆棺,其用玉数量之多是相当惊人的。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以后,汉人的足迹已至中亚和西亚,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丝绸之路的畅通,使新疆和田玉输入中原的数量较前大为增加,而汉代玉器中狮形带翼玉辟邪的造型,则是明显受到了西亚等地外求文化的影响。作为陈设之用的汉代圆雕玉器,更是率先以纯艺术的面貌出现。另外,汉代由于使用了钢铁制造的琢玉工具,使玉器工艺的雕琢水平有了空前提高。正因如此,汉代成为中国古代玉雕史上继战国之后又一个繁荣的新时代。

众所周知,陕西关中是西汉王朝的首都所在。西汉11座皇帝陵园分布在成阳塬上和西安市东郊,西汉王朝文武百官、皇亲国戚死后也陪葬在帝陵陵园及其附近。尽管西汉帝陵尚未发掘,但近50年来,在西汉的首都长安城遗址,帝陵礼制建筑遗址、皇家祭祀遗址、皇亲国戚等高级贵族墓及部分中下层贵族墓葬中却相继发现了不少玉器,有些是经过考古发掘出土的,有些则是基本建设工程中或群众生产生活取土中发现的。几十年来,在关中地区的东汉贵族墓葬中也相继发现了若干富有特色的玉器。

陕西出土汉代玉器的突出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种类齐全,包括礼器(即祭玉和瑞玉)、装饰器、日常实用玉器、陈设器(艺术品)、葬玉五大类。

第二,可分为帝王皇室用玉和贵族用玉两个等级层次。帝王皇室用玉,可以确认的有皇后之玺、玉仙人乘天马、圆雕玉鹰、圆雕玉熊、蹲姿玉辟邪、走姿玉辟邪、圆雕戴冠玉俑头。皇后之玺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汉代等级最高的玉玺。仙人乘天马玉雕是汉代帝王追求长生不老,企望羽化升仙思想的最生动的形象写照。带翼狮形走姿和蹲姿的玉辟邪是迄今为止具有明确出土时间和地点的玉辟邪。这些玉器首次以纯艺术的面貌出现,它们在造型上脱离了先秦玉器程式化的藩篱,均是新疆和田上等美玉所雕琢,造型生动,纹样丰富,工艺精湛,总体风格博大豪放,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极高,为汉代玉器的代表作。茂陵陵园出土的兽面形四神玉铺首是汉代帝王陵园建筑装饰品中的经典之作,兽面和四神形象有机结合,其形体之大、内涵之丰富、艺术水准之高也是绝无仅有的,其四神形象,可作为汉代玉器断代的标准器。汉长安城出土的王莽拟封禅泰山的“玉牒”,是考古发现的西汉至新莽时期帝王使用的唯一玉牒。汉代贵族用玉亦不乏精品,建章宫遗址出土的铁芯兽头玉带钩也是汉代玉带钩的代表作。成阳刘家沟出土的谷纹高浮雕螭虎凤纹玉剑首、西安北郊红旗厂汉墓出土的异形玉剑首,均是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品。汉长城遗址出土的碧玉猪形枕,是迄今所见最大的猪形枕。蒲城贾曲汉代遗址出土的圆雕玉牛,是汉代最大的俏色圆雕玉器。兴平大阜村出土的汉白玉圆雕卧猪,是迄今所见汉代最写实的玉猪。西安山门口出土的一对圆雕玉猪,尽管玉材非上等,但造型之生动,表现手法之绝妙,令人叹为观止。宝鸡东汉吕仁墓出土的玉辟邪器座,气魄之大,可与六朝陵墓前的大型石质辟邪相媲美。汉代贵族墓葬出土的10件玉s(she)形佩,极具特色。汉代s形佩多为龙、螭、凤等神话动物形象。西安皂河出土的龙凤s形佩,为汉代s形佩中的代表作。而窦氏墓出土的双猴s形佩,则是极富现实生活气息的作品。陈请士墓中出土的水晶印是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水晶印。汉长安城武库遗址出土的汉代獬(xie)豸(zhi)玉佩,是研究汉代神兽的最珍贵的资料。宝鸡东汉吕仁墓和西安东汉墓均出土了雕刻“五铢”二字的玉冥钱,长安茅坡汉墓出土的狠(jia)豚玉佩,东郊窦氏墓出土的展翅玉凤鸟、猴纹变形龙纹熊纹玉环、戴冠男性玉舞人佩,以及西安大白杨汉墓出土的双鹰纹玉璧均是首次发现。西安枣园南岭汉墓出土的玉璧,是迄今所见汉代最大的琢纹玉璧。成阳龚家湾汉墓出土了汉代最大的琢纹玉圭。汉昭帝平陵出土的圭璧组合,对研究汉代祭祀礼仪制度具有很高的价值。西安井上村新莽时墓葬出土的两件鱼形玉握亦较罕见。

第三,陕西出土的玉器材质来源广泛,帝王用玉均是新疆和田玉。其他用玉,有来自西安附近的蓝田玉,如茂陵兽面四神玉铺首,吕仁墓大型玉辟邪器座,均用蓝田玉雕琢。还有少量的白玉与青海白玉极为相似,如着长裙立姿玉人佩。另外,水晶、玛瑙等材质仍在使用,有的是以石代玉,如长石岩、汉白石等。

第四,陕西出土的汉代帝王皇室使用的圆雕玉器,为汉代玉器中的代表作,出土的数量众多的祭祀用玉,是研究汉代祭祀礼仪最珍贵的实物资料。出土的贵族用玉,也都是研究汉代玉器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以下从陕西出土的数百件汉玉中择取较为典型的作品,与读者共同领略陕西汉玉的迷人风采。

(一)玺印

1,皇后之玺 边长2.8厘米,高2厘米。重33克,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1968年咸阳市北塬韩家湾狼家沟出土。羊脂白玉,滋润莹秀。玉质坚硬致密,纯净无瑕,无任何受沁现象。玺体为正方形,钮为高浮雕匍匐回首状之螭虎,其腹下对钻一系带穿孔。螭虎形象凶猛,体态矫健,四肢有力,眼球外凸,隆鼻方唇,张口露齿,双耳后耸,尾部藏于云纹之中,背部阴刻出一条较粗的随体摆动的“V”形脊线,6颗上齿也以阴线雕琢。玺台四侧面呈平齐的长方形,并琢出长方形阴线框,其内碾琢出4个互相颠倒并勾连的卷云纹,每个云纹均以双阴线与边框相连。阴线槽内尚残留有部分朱砂。玺面镌刻阴文篆书“皇后之玺”4字,字体结构严谨大方,笔画粗细均匀。此件玉玺玉质之精美,螭虎造型之生动,玺文字体之规整大气,雕琢技法之娴熟,都是罕见的。它是皇后身份的标志,属国宝级文物珍品(图1―1,14―2)。

2,雍k玉印 边长2厘米,高1,3厘米,现藏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06年汉阳陵司马道北侧陪葬墓M84墓室西侧盗洞内出土。玉色极白,毫无瑕疵,玉质坚硬细腻,覆斗形钮,钮上对钻一穿,印面方正,其上镌刻阴文鸟虫篆书“雍k(yan)”二字,字体极具艺术性。此印属私印,雍k其人文献缺载(图2-1、2-2)。

3,陈请士水晶印 边长2厘米,高1.5厘米,现安博物院。1 99 1年西安市北郊范南村西汉中期墓M 170出土。白色水晶,纯净无瑕,透明。覆斗形钮,上有一穿,印面方正平整,碾琢阴文篆书“陈请士”3字,字体规整,笔画匀称,通体抛磨光亮。陈请士其人,文献未载,但从其墓葬规模较大、陪葬品丰富分析,他应是一个地位较高的贵族。此为私印,是仅见的一件汉代水晶印(图3-1、3-2)。

(二)玉牒(die) 残长13.8厘米,宽9.4厘米,厚0.94厘米,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01年西安市北郊汉长安城桂宫4号遗址出土。片状青石质,通体磨光,表面黑色,阴刻篆体,朱书。现存29字:“……万岁壹 纪……作民父母,清……退佞人奸轨,诛……延寿,长壮不老,累……封埴泰山,新室昌……”这是王莽为祈求政权稳固,拟封禅泰山制作的玉牒。按照历史文献记载,汉代使用玉牒始于汉武帝,但无出土实物。这件王莽玉牒是迄今所见唯一的一件汉代玉牒,其材质虽为青石质,但仍称之为玉牒(图4)。

(三)琢纹大玉圭 高15.3厘米,宽6.4厘米,厚0.8厘米,现藏成阳市博物馆。玉圭是汉代最常见的礼玉,多数光素无纹,少数是由琢有花纹的玉璧改制的。汉代玉圭最常见的用途是祭祀。此圭1 970年咸阳市渭城龚家湾村成阳地区机砖厂汉墓出土。青灰色,片状,尖首长方状,底部欠平齐,亦未抛光,一面琢有花纹,可以看出是由一件大型复合纹玉璧切割而成,另一面磨光,这件玉器正面外区是双身兽面纹,第二区内外缘均有一圈绚纹,其内有浮雕的谷纹,第三区纹饰尚难推断(图5)。

(四)玉璧 汉代玉璧功能多样,有些属于祭祀用玉,有些则是象征身份的瑞玉,有些是建筑装饰用玉,有些是人身装饰用玉,有些则为棺饰玉等。

1 双身兽面云纹玉璧 直径21厘米,孔径8厘米,厚0.5厘米,现减陕西省考古研究院。1 997年西安市北郊枣园南岭西汉早期墓一号墓出土。青玉,表面呈淡肯色。玉璧形制规整,从璧两面内孔缘至外缘共琢有四圈同心圆阴线纹,在第一和第二丽条较粗的阴线圈内雕琢出桃形卷云纹72个,云纹排列整体有序,线条流畅;在第三、四圈较细的阴线内共雕琢出四大四小8个动物形象,大小动物面部互相对称,后肢互相交叠。大动物头上琢出一对向外伸展并向内回卷的大弯角,宽脸、长眼、大鼻,嘴巴省略掉,两前肢伸出,其爪部位于面部两侧,两后肢向左右延伸。小动物头上亦琢出一对朝外的尖弯角,面部较长,形似狐狸,以流畅的细阴线勾勒出面部轮廓和橄榄形眼,两前肢伸出,其尖爪紧紧贴干嘴巴两侧,后两肢向左右伸展与大动物的后两肢瓦相交叠。此玉璧构图布局和雕琢颇具特色,大小动物相间,并互相对称;大动物面部轮廓以粗线勾勒,小动物面部以细线勾勒,但它们的前肢皆以粗线勾勒,并加饰细阴线。此璧雕刻技法大小相间,粗细相配,加之光影反转使所表现的主题更加突出,层次分明,变幻无穷,富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玉璧玉质上乘,工艺精美,是墓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图6―1、6―2)。

2 双身兽面谷纹玉璧 直径43.2厘米,孔径11.5厘米,厚1.6厘米,现藏陕西省考古研究院。1997年西安市北郊枣园南岭西汉早期墓一号墓出土。青玉,表面呈青褐、灰白及浅墨等不同色泽,温润古朴。玉璧出士时破碎为25块,分别位于墓主人胸部和背部。玉璧两面雕纹基本相同。在内孔缘至外周缘雕琢的两圈细线纹之间,共雕琢6组纹饰,依次为圆首尖钩纹、绚纹、谷纹、绚纹双身动物纹及所附的凤鸟纹、圆旨尖钩纹。内圈有圆首尖钩纹24个,外圈有圆首尖钩纹72个。减地浮雕出的谷纹共有344个,谷粒饱满。4组双身兽面纹上下左右互相对称,每组结构风格几乎完全一致。每组双身兽面纹左右两侧各附两只凤鸟纹。从雕琢技法观察,先是以砣具碾琢出双身兽面及凤鸟的基本轮廓,然后再加饰阴线,从而使所表现的兽面及凤鸟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兽面形似牛头,胡须和眉饰均翘起,威风凛凛,身体向左右两侧分开,末端延伸为向外的凤鸟纹。在兽鼻和额头上、兽双身以及凤鸟身冠上分别饰有双弧线、单弧线、网状线等纹饰,线条自然流畅。在玉璧侧面上镌刻篆书“六百六十一”5字,字迹细如发丝。此璧构思奇特,纹样结构复杂,布局合理,层次清晰,主题突出,形象鲜明,是罕见的古玉精品(图7)。

3 蒲纹玉璧 直径18.9厘米,孔径2.9厘米,厚0.9厘米,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1975年周至县城关镇东以看出是由一件大型复合纹玉璧切割而成,另一面磨光,这件玉器正面外区是双身兽面纹,第二区内外缘均有一圈绚纹,其内有浮雕的谷纹,第三区纹饰尚难推断(图5)。

(四)玉璧 汉代玉璧功能多样,有些属于祭祀用玉,有些则是象征身份的瑞玉,有些是建筑装饰用玉,有些是人身装饰用玉,有些则为棺饰玉等。

1 双身兽面云纹玉璧 直径21厘米,孔径8厘米,厚0.5厘米,现减陕西省考古研究院。1 997年西安市北郊枣园南岭西汉早期墓一号墓出土。青玉,表面呈淡肯色。玉璧形制规整,从璧两面内孔缘至外缘共琢有四圈同心圆阴线纹,在第一和第二丽条较粗的阴线圈内雕琢出桃形卷云纹72个,云纹排列整体有序,线条流畅;在第三、四圈较细的阴线内共雕琢出四大四小8个动物形象,大小动物面部互相对称,后肢互相交叠。大动物头上琢出一对向外伸展并向内回卷的大弯角,宽脸、长眼、大鼻,嘴巴省略掉,两前肢伸出,其爪部位于面部两侧,两后肢向左右延伸。小动物头上亦琢出一对朝外的尖弯角,面部较长,形似狐狸,以流畅的细阴线勾勒出面部轮廓和橄榄形眼,两前肢伸出,其尖爪紧紧贴干嘴巴两侧,后两肢向左右伸展与大动物的后两肢瓦相交叠。此玉璧构图布局和雕琢颇具特色,大小动物相间,并互相对称;大动物面部轮廓以粗线勾勒,小动物面部以细线勾勒,但它们的前肢皆以粗线勾勒,并加饰细阴线。此璧雕刻技法大小相间,粗细相配,加之光影反转使所表现的主题更加突出,层次分明,变幻无穷,富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玉璧玉质上乘,工艺精美,是墓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图6―1、6―2)。

2 双身兽面谷纹玉璧 直径43.2厘米,孔径11.5厘米,厚1.6厘米,现藏陕西省考古研究院。1997年西安市北郊枣园南岭西汉早期墓一号墓出土。青玉,表面呈青褐、灰白及浅墨等不同色泽,温润古朴。玉璧出士时破碎为25块,分别位于墓主人胸部和背部。玉璧两面雕纹基本相同。在内孔缘至外周缘雕琢的两圈细线纹之间,共雕琢6组纹饰,依次为圆首尖钩纹、绚纹、谷纹、绚纹双身动物纹及所附的凤鸟纹、圆旨尖钩纹。内圈有圆首尖钩纹24个,外圈有圆首尖钩纹72个。减地浮雕出的谷纹共有344个,谷粒饱满。4组双身兽面纹上下左右互相对称,每组结构风格几乎完全一致。每组双身兽面纹左右两侧各附两只凤鸟纹。从雕琢技法观察,先是以砣具碾琢出双身兽面及凤鸟的基本轮廓,然后再加饰阴线,从而使所表现的兽面及凤鸟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兽面形似牛头,胡须和眉饰均翘起,威风凛凛,身体向左右两侧分开,末端延伸为向外的凤鸟纹。在兽鼻和额头上、兽双身以及凤鸟身冠上分别饰有双弧线、单弧线、网状线等纹饰,线条自然流畅。在玉璧侧面上镌刻篆书“六百六十一”5字,字迹细如发丝。此璧构思奇特,纹样结构复杂,布局合理,层次清晰,主题突出,形象鲜明,是罕见的古玉精品(图7)。

3 蒲纹玉璧 直径18.9厘米,孔径2.9厘米,厚0.9厘米,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1975年周至县城关镇东汉墓出土。玉呈青黄色,有少量沁色。璧两面内外边缘 均磨低一层,壁面上均碾琢出整齐的蒲纹(图8)。

4,乳丁纹出廓双螭延年玉璧(残) 直径15.8厘米、厚0.7厘米,现藏成阳市博物馆。1976年成阳市周陵公社新庄村出土。玉呈青黄色,玉色纯净。此璧下半部残失,两面造型纹样基本相同,内孔缘和外廓缘凸出,璧面浮雕排列整齐的乳丁纹,乳丁纹有扎手感。出廓部分正中镂雕篆书“延年”二字,左右两侧各镂雕一只螭虎。螭虎头部近似梯形,头顶饰有长歧角,四肢前伸后蹬呈屈体行走状,尾部分叉且呈花枝状。螭虎面部、身躯、四肢、尾部均琢出弧线或短平行细线。左侧螭虎肩饰翅羽,“延年”2字表面亦琢出细阴线。此璧虽为残器,但构图严谨,螭虎造型生动,雕琢精致,线条流畅,仍不失为东汉玉器之精一品。此件玉璧原来可能是悬挂在主人的室内墙壁上,以吉祥用语祝福主人长命百岁(图9)。

(五)兽面形四神玉铺首 通高34.2厘米、宽35.6厘米、厚14.7厘米,重10.6千克,现减干茂陵博物馆。1975年兴平县南位公社常道村瓦渣沟汉武帝茂陵园内出线勾勒凤鸟轮廓,并以细线卷云纹和并排短阴线纹表现羽翼乃至绒毛等细部,线条流畅。两面造型纹样相同(图13)。

4,熊纹猴纹变形龙纹镂空玉环 直径8.8厘米,内径4.8厘米,厚0.3厘米,现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2 00 1年西安东郊西汉早期窦氏墓(A组)出土。玉呈青黄色,扁平体环状,内侧透雕二熊、二猴并与四条变形龙纹及云纹相连接。两面纹样相同。一猴作半蹲踞状,身向内侧,扭头外视,右臂上举,左臂垂于身后,屈膝后蹬,以细线勾勒出限、鼻、口等五官。另一只猴子为侧身蹲坐状,以尾支地,尾顶上翘,上肢举起似持一物,一肢屈前,以细线勾勒出眉、眼、鼻、口等五官。一熊呈正面蹲踞状,两前腿直立。另一只熊作翻斤斗状,前双腿支地,臀部碾琢出细线,以示上贴回卷的尾巴。此玉环造型别致,多种动物姿态各异,活灵活现。尤其是将神话动物龙与熊、猴融为一体,别开生面,既有神秘的氛围,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此玉环为组玉佩的一部分(图14-1、14-2)。

(七)兽头铁芯玉带钩(残) 长19.4厘米,现安博物院。1976年西安市西北郊六村堡西梁果村两汉建章宫遗址出土。青白玉,有部分铁锈沁色。它由钩头、钮和形状不尽相同的玉管穿铁芯所组成。前端的钩头上的兽呈回首状,双耳后耸,两只角后耸压在双耳上,兽颈部多处阴刻网纹,其线条纤细均匀,又十分流畅。兽头顶至颈部高浮雕一镂孔拱背之螭龙,作为兽头顶毛发。兽颈内钻孔,穿入铁芯。侧面亦钻细孔,以铁钉钉住。其后分别在铁芯中串以形状不完全相同的玉管,第一节光素无纹,两端各有一凸棱,第二节上共碾琢出11道凸弦纹。两端凸棱更粗,其上有两只圆雕的兔子,探头,长耳贴背,前腿微曲,后腿站直,臀部翘起。兔子前面为凸出的两层方形台面,在其后的柱状圆形钮的短粗管上亦雕出一道凸棱,凸棱上又雕出若干齿棱。钩钮后的玉管与前面的玉管基本相似。从其中露出的一段铁芯观察,玉带钩上还有部分玉管残失。此玉带钩结构复杂,又采用了圆雕、浮雕、线雕、钻孔以及镂空工艺,尤其是玉管上的凸弦纹,雕琢时须将玉管一周多次剔地研磨,才能雕琢出细窄锋利的凸弦纹。玉带钩出土于西汉建章宫遗址,当为武帝时期皇室达官显贵所拥有。但从造型观察,具有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的风格特征(图15)。

(八)玉环首刀 长7.8厘米,现藏陕两省考古研究院。2005年西安市北郊井上村新莽墓葬出土,青玉,玉色鲜润,玉质细腻。玉刀身直背厚,前端呈弧形,两面开刃。环首大致呈椭圆形。两面中部均起脊线,沿脊线向两面抹斜,抛磨光洁,工艺考究。玉刀无任何使用痕迹,应是礼仪性的器具,是汉代玉器中少见的精晶。

(九)玉具剑 汉代玉具剑是天子乃至百官身份的象征,玉具剑由玉剑首、玉剑镡、玉剑wei,玉剑探4个部分纲成。

1 螭虎凤鸟谷纹玉剑首 直径4.7厘米,厚0.8厘米,现藏咸阳市博物馆。1976年咸阳市渭城区窑店刘家沟汉墓出土。白玉,洁白滋润。圆饼状,外面高浮雕一爬行状螭虎,形象极为凶猛,前伸后蹬的四肢和扭曲回转的尾巴十分有力。螭虎身躯绕器身大半周。围绕顶面中心圆孔浮雕一盘旋而上的回首凤鸟,凤鸟长尾后拖并贴在螭虎身上。螭虎前身下有一较宽切割缝,器顶面底部阴刻有若干云纹。螭虎和凤鸟身上除浮雕之外,又碾琢粗细不一走向不同的阴线。玉剑首内面,中心钻一圆孔,围绕圆孔钻出一环形凹糟,底面的纹样以阴线圆圈将其分为内外两区,内区为网格纹和卷云纹组成的3个变形的凤鸟纹,外区为浮雕带芽的谷纹,外缘雕琢出边轮。此玉剑首玉质上乘,造型手法多样,融高浮雕、浅浮雕、透雕,阴线刻等多种技法于一体,形象生动,工艺高超,令人叹为观止。

2 高浮雕螭虎兽面纹玉剑镡(xin) 长5.5厘米,宽1.3厘米,高3厘米,现安市长安区博物馆。2000年原长安县郭杜镇邓店村西汉中期墓出上。白玉,玉质细腻,抛磨光亮,表面附有铁锈色。玉剑镡卡在铁剑身后端,一面已破裂。上端有凹字形口,下端出锋,中脊凸出,两侧斜收变薄,断面为菱形,中部钻有长方形圆角穿孔。一面高浮雕一曲体爬行状螭虎,螭虎背部阴刻“V”形脊线,四肢或伸或蹬,长尾回卷,形象生动。另一面以脊线为中心,阴线勾勒出一兽面,并以阴线卷云纹与周围阴线框相连,组成一略去嘴巴的兽面纹。

3,螭虎双凤熊纹玉剑wei 通长10.7厘米,宽4.2厘米,厚1.2厘米,銎孔长3,7厘米、宽0.5厘米,现藏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 00 5年汉阳陵司马道北侧陪葬墓363号墓出土,青玉,正面形成了一层较为均匀的灰色包浆,并有少量玻璃光,背而尚能看清它为青玉。除正面一侧长边外有镂空透雕的双凤和螭虎头部外,其基本形状为长方形,两端有卷檐,下带光素无纹的长方形銎,孔内有拉丝痕迹。正面上端浮雕一只屈身回首张望的小熊,熊尾微翘,两前腿向左右伸展。正面主题图案为浮雕的蜿蜒行走状螭虎,螭虎头颈部穿过长边框,回首张望,从颈部至臀部阴刻一条脊线,尾部为扭丝纹回卷,腿部肌肉有力。螭虎头部上下各透雕一只凤鸟,下部凤鸟略大,回首卷体,拖一条造型夸张的长尾,凤鸟头上琢出卷冠,张口鸣叫,上部凤鸟回首卷翅,正面长方形框内还有纤细的阴刻底纹。玉剑wei 构思浪漫奇特,并融多种技法为一体来表现凤、熊、螭虎三种不同的动物形象,使其组成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是一件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玉雕珍品。

4,浅浮雕龙纹玉剑摞 最长7.5厘米、高4.2厘米、最厚1.6厘米,现安博物院。1 972年西安市南郊汉墓出土。青玉,玉质细腻坚硬,温润莹秀,表面有少量褐色斑纹。侧轮廓呈梯形,中部较厚,两侧斜收变薄,截面大致呈梭形。两面均阴刻一梯形压边线,其内采用阴线雕加压地隐起技法浮雕一形态夸张的龙 纹,龙头上有三角云纹状角。龙呈回首状,四肢有力,一条大腿侧转。龙尾一分为二,一条呈L形位于龙口之前。造型生动,表现手法夸张,线条刚劲流畅。上部正中钻一圆直孔,圆孔两侧钻有两斜孔,并与圆孔相通,以便将其安装固定在剑鞘末端。

(十)s(she)形佩 它是由商周以来射箭勾弦的s(俗称扳指)发展演变而来,是汉代极富特色的贵族用玉,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1,透雕龙凤纹s形佩 长6厘米,宽4.5厘米,厚0.4厘米,现减陕西历史博物馆。1952年西安西郊汉长安城西侧皂河出土。以新疆和田白玉雕琢,浩白无暇,温润莹秀。整体为椭圆形片状,正面中部为半弧形凹面,背面微凸,中部圆孔中镂空透雕一条腾空驾雾的游龙。佩上端为尖状凸起,佩两侧透雕出变体凤鸟纹。中部龙造型十分生动,龙首呈虎头形,龙头顶琢出一回卷长发,眉梢前端有上翘的弧形阴线,四肢或伸或蹬,尾部琢扭丝纹上翘回卷。从其扭丝纹雕琢考察,凹凸线应用十分成功。两侧变体凤鸟纹并不完全对称,两面细部纹样略有差异,正面圆孔上部为一条弧线,尖状凸饰中有一条阴线,龙体上饰有云纹,背面圆孔周边饰一阴线圆圈,并琢有若干条竖向短阴线,龙颈部又饰以花朵纹。此s形佩玉质上乘,构思巧妙,工艺精湛,纹饰流畅,属汉代玉襟巾的精品。

2,透雕双凤s形佩 高7.1厘米、宽4.4厘米、厚0.4厘米,现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1991年西安北郊范南村西汉中期陈请士墓出土。青玉,青黄色,有少量受沁灰白斑和褐色纹理。片状盾形,两面造型略有不同。中心钻一圆孔,正面圆孔下呈弧形凹面,其上阴刻云气纹,两侧和顶部均镂空,其图案为变形且不完全对称的鸟兽纹,表面又随形琢出阴线云纹。背面中孔上下基本上处在一个平面,唯下端略向内收。该佩周边图案抽象,似螭非螭,似凤非凤,它是西汉中期襟形佩中的代表作。

3,透雕螭虎s形佩 长10.2厘米,宽6.3厘米,孔短径1.8厘米,孔长径4.7厘米,厚0.4厘米,现岳庙文物管理处。1982年华阴县油巷新村东汉晚期刘崎墓中出土。白玉,表面多处夹有赭色。轮廓大致椭圆形,正面鼓起,中部钻一椭圆形孔,孔边缘以浮雕加镂雕手法琢出3只螭虎,螭虎头上均琢出长独角。小端的螭虎回首俯视,身躯穿过云洞,后半身和尾部处在佩左侧。大端左右两侧螭虎对面相视,左侧螭虎一条前腿伸出踩在对面螭虎尾部,另一条前腿位于自己面颊上,后半身穿云洞位于佩右侧,右侧螭虎呈C形,一条腿踩在对面螭虎身上,另一条腿爪踩在自己颈部。3条螭虎呈嬉戏奔腾状,正面浮雕的螭虎又用阴线装饰细部。玉佩背面略凹,以弧形阴线和短平行细阴线装饰螭虎身躯尾部及足爪,它是东汉晚期较为典型的鞣形佩。

(十一)玉獬豸佩 直径4.2厘米,厚0.45厘米,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 976年西安市西北郊汉长安城武库第七遗址内出土。白玉,圆形扁平体,形制规整,制作考究。正面边缘勾勒出一圈细阴线,其内以阴线勾勒和镂空透雕技法表现一独角山羊形象,羊呈回首站立状,阴线雕出山羊外轮廓和细部,轮廓外镂空透雕,羊头较长,双目有神,头顶雕出一弯刀状独角,角上有阴线波折纹,右前腿抬起,左后腿弯曲,大尾上翘,肩部碾琢出四层叠压的羽翼,翼尖与胡须相连,山羊脸颊、颈部以及四肢上均勾勒出密集的短细阴线纹,以表现体毛,左侧后蹄旁钻一细孔。背面光素无纹。这枚玉佩中的带翼独角山羊当为汉代文献中记载的神兽獬豸的形象。

(十二)方胜形玉佩 通长2.24厘米,厚0.8厘米,现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2004年西安市南郊岳家寨西安理工大学新校区工地西汉晚期墓出土。白玉,玉色纯净,玉质细腻。其造型较为特殊,两侧面中部均为圆形,上下均为倒梯形,两侧皆为方胜形。中部以短管相连,又可称为双方胜形佩。通体无纹,抛磨光洁,形体虽小,但制作十分考究。

(十三)猪形碧玉枕 长24.2厘米,宽11厘米,高9厘米,现安博物院。1982年西安市未央区汉长城遗址内席王村出土。碧玉,枕呈猪形,近似长方体。猪嘴前端和鼻盘以及臀部均平齐,头部上端为斜面,鼻盘上钻两个浅鼻孔,口缝为一U形折线;眼睛以两个阴线圆圈表示,双耳以压地隐起法雕琢,耳面略下凹。四肢以简略弧形阴线勾勒。腹部平齐,以作枕底。猪背部平齐,以作枕面。臀部居中压地隐起一条锥形猪尾。此玉枕很可能属西汉宫廷高级贵族使用。

(十四)陈设器(圆雕艺术品)

1,圆雕玉仙人乘天马 高7.2厘米,长9.0厘米,底宽3.4厘米,重1 70克,现藏成阳市博物馆。1 965年成阳市周陵公社新庄村汉元帝渭陵建筑遗址中发现。羊脂白玉,纯净无瑕。圆雕,整体形象是玉仙人骑天马。马呈奔跑状,额上的毛发和颈上的鬃毛呈长条状,并以密集的细线刻画,马眼圆睁,炯炯有神。肩部和胸两侧刻出互相叠压的三层羽翅,前膝抬起与前管呈90度,右前蹄踏在球状灵芝类瑞草上。马尾高扬,呈长弧形下垂,并与踏板上云纹球状体相连。马前腿之间有圆雕的蘑菇状灵芝,足踏板底部阴刻云气纹,云气纹为粗线并加较浅的细线互相缠绕。马背骑一羽人,头微昂,隆鼻长目,口微张,双耳较大且上耸,头顶后披有长发,双手伸直。一手摁在马颈部,另一手握一双灵芝草。羽人肩部和腰部均雕琢出羽翼,双腿及双足,神态充满了仙骨道风。羽人实为仙人,脚踏板下雕琢云气纹,寓意为天马行空。此玉雕是汉代帝于求仙升天思想观念的艺术反映,是西汉玉雕中国宝级的艺术珍品。

2,圆雕玉鹰 长7厘米,宽5厘米,翅宽7.1厘米,尾宽2.6厘米,高2.5厘米,重83克,现藏成阳市博物馆。1966年成阳市周陵公社新庄村汉元帝渭陵建筑遗址中出土。玉呈青白色和少量黄色,有部分红璞。玉鹰展双翅呈飞翔状,双腿爪部并拢,收于腹下。玉鹰圆眼,勾喙,目光凶猛。碾琢出起伏并层层叠压的双翅,再饰以长阴线和密集的短阴线,头后和身背上阴刻出“v”形纹饰,以示绒羽。是极为罕见的汉代圆雕玉器的代表作。

3,圆雕玉熊 高4.8厘米,长8厘米,前双腿间距3.5厘米,重1 36克,现藏成阳市博物馆。1966年成阳市周陵公社新庄村汉元帝渭陵建筑遗址中出土。白玉,玉质细腻温润,玉色光亮,有少量红璞。玉熊形体肥壮,四肢短粗有力,足部有阴线纹肉垫,短尾藏于毛发之中,呈蹒跚行走状,憨态可掬,以简练的技法在熊体上雕琢极少的阴线和少许毛发,以少胜多,突显了玉质的色泽之美。该作品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都是艺术精品,无疑是出自宫廷大师级玉工之手。

4,圆雕走姿玉辟邪 高2.5厘米,长5.8厘米,重49.3克,现藏成阳市博物馆。1 972年咸阳市周陵公社新庄村汉元帝渭陵建筑遗址中出土。白玉,有红璞。狮形玉辟邪呈行走状,双目炯炯有神。头顶雕一贴伏之长歧角,面颊上雕琢短阴线纹和圆圈毛纹,肩生双翼。前腿弓支,一侧腿后蹬,尾巴回卷有力,足分四爪,掌 部雕有肉垫。该玉雕采用了镂空透雕、高浮雕和线雕等技法,充分表现了狮形有翼辟邪捕食前凶猛机警的神态,极为罕见。

5,圆雕蹲姿玉辟邪 高5.5厘米,长7厘米,宽4.5厘米,重154克,现藏咸阳市博物馆。1966年成阳市周陵公社新庄村汉元帝渭陵建筑遗址中出土。白玉,有少量红璞。狮形玉辟邪呈蹲姿,头生双角而后伏,颊后披毛,胸肌上浮雕人字形长毛,肩生双翼,翼羽层层叠身大量饰有阴线小圆圈纹以及密集的短阴线纹和毛发纹。整器圆雕外,还采用了高浮雕、镂孔透雕、钻孔、线雕等多种技法。此器虽有部分残失,但造型优美,古意盎然,气度恢弘,属国宝级艺术珍品。

(十五)葬玉

1,玉冶蝉 长6.1厘米,宽2.6厘米,厚0.35厘米,现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1991年西安市南郊曲江水厂北西汉晚期墓16号墓出土。青玉,扁平体,中部较厚。蝉头部略呈弧形,双目外凸,背部起一脊线,碾琢弧线形双翼覆盖蝉身,双翼和尾末端均呈尖形。头顶和颈部碾琢弧形阴线,腹部碾琢阴线三角纹、阴线斜十字纹,以及若干横线纹,琢出蝉腹外轮廓,线条有力。一般认为,蝉象征变形和复活,但从汉代文献分析,死者口中含玉蝉主要意在不朽(图33)。

2,玉五铢冥钱 外廓径2.41厘米,孔径0.75厘米,厚0.09厘米,现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2004年西安市南郊岳家寨西安理工大学新区东汉早期墓9号墓出土。白玉,微透明,玉质细腻。形制仿铜五铢,圆形方穿,两面周边均有凸起廓,正面穿两侧有篆体阳文“五铢”2字,“五”字宽大,竖划缓曲,“铢”字的“金”字偏旁上部呈三角形。另一面光素,抛磨光亮。此玉五铢出土时位于墓主人骨架口部,作为玉(王含)使用。此玉钱具有西汉五铢的基本特征。

3,玉猪握 通长11.3厘米,宽2.6厘米,高3.0厘米,现安博物院。1 977年西安市莲湖区红庙坡东汉墓出土。青白玉,玉色纯净,温润细腻。圆雕,玉猪呈曲腿伏卧状,以阴线琢出圆眼、长眉,以斜刀琢出后伏之叶形大耳及四肢,拱嘴翘鼻。颌下和尾部均呈几何形,其上对钻一孔。臀部平齐呈桃形,腹下平直,以斜刀琢出四肢足爪轮廓。通体抛磨光亮。猪为六畜之首,汉代人认为猪是财富的象征,人死后不能空手而归,双手握猪,其寓意是在阴间世界仍然能拥有财富。

4,玉鱼握 长12.8厘米,宽3.65厘米,厚0.6~0.8厘米,现藏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0 5年西安市北郊井上村新莽时期墓葬出土。青玉,青绿色,有许多处已受沁呈灰白色,片状,鱼身直,近似梯形尾,两面均以阴线表现鱼眼、鱼鳃、背鳍和腹鳍。口中及尾部各钻一细孔。出土时位于墓主人左右手旁,应是握在墓主人手中,鱼体上的双孔估计是以丝线穿入将其系在墓主人手中以防止滑落。鱼在汉代象征吉祥,双手握鱼寓意吉祥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