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读者的心灵鸡汤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央视《百家讲坛》的热播,《于丹心得》成为了紧俏时髦的常销书。这本书为普通大众接触国学探索了一条极佳的途径。全书收集了古今中外一百多则短小精悍的故事,通过一个个故事,讲述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在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小故事中,《论语》不再是干涩的条文,深奥的理论。而是一则则或精彩或平实的对话。每一则论语都在轻松活泼的文字中娓娓道来,理虽深话不重,事虽大言不繁。
关键词:百家讲坛; 国学;读者心理;于丹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6-0064-01
《于丹心得》是强势媒体催生出的大众参与阅读,是一种影视同期书。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强势媒体与图书结合普及大众文化,契合了许多读者的阅读心理。在当今日益浮躁的社会中,人们亟需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于丹心得》应运而生了。以下从三个方面探究其获得成功的原因:
一、从国民阅读状况与心理需求分析
探究一本书获得成功的奥秘,可以列举多种原因,但是首先不能忘了对读者心理的研究――畅销即是与读者心理产生了某种契合。当读者的某种心理需要被满足,他们就会对这本书产生一个良好的综合印象,这种认识过程最终体现在行动上,有许多的读者购买阅读这本书,这本书的内容与读者心理吻合,那么它就获得了成功。
从2006年11月图书首发以来,截至2008年12月,这本书已经在北京印刷了33次,总印数达到了485万册。该书出版方中华书局副总编顾青先生说:“这本书到现在(销量)已经达到480万册,并且销量还在持续增长。”目前,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中,确实存在着一股对经典传统文化的普及热潮,这正是本书受欢迎的根本原因所在。
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评论家张颐武教授认为,中国人现在读的书并不少,但其中大量是与个人工作和生活相关的功利性强、实用性强的图书。而与自己没有直接关系、能陶冶性情的“闲书”却极大地减少了,这是目前最大的隐忧。
二、从读者的需求角度分析
这本书获得成功是由于它是一本“好看”的作品。《于丹心得》在阅读时具有趣味性,并且能使读者从中获取知识,因此其内容贴近广大的读者群。从主题上看,这本书的颇具有学术气质,《论语》是先秦文学著作,已经被大部分人冷落已久。在这个越来越浮躁的社会,很少有读者能静下心来阅读先秦诸子散文。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似乎已经逐渐被抛弃。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轻松的、浅显的、经济的书籍才是人们所愿意接受的,《于丹心得》契合了许多读者的阅读需要,即能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心态下阅读,又具有文化的厚重感。不仅能让大学以上学历的人阅读,又可以让知识层次很低的人乐意接受。
从图书市场效果和阅读人群说,《于丹心得》销售上百万册,与开印只有几千册还有可能滞销的专业学术类书籍简直有天壤之别。虽然于丹自从《百家讲坛》播出后就质疑不断,“十博士”曾经联名“讨伐”于丹,并且现在社会上也出版了针对《于丹心得》的《孔子很着急》、《解“毒”于丹》,但是于丹的的确确传播了中国的古典文化,满足了读者的需求,使得被大部分人冷落已久的国学著作《论语》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激起广大观众对祖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从图书的立意形式角度分析
首先,《于丹心得》这本书的书名起的非常好,“心得”顾名思义,就是作者的个人体会,而不是学术类气质非常强的考证类图书。霍金曾说过:“一本书上每多一个公式就会减少一半的读者”,可见,一本书要想被大众所接受,语言必须简明、简洁、简短,所用词语必须通俗易懂,能够被立刻阅读并迅速被理解。
其次,这本书的书名的充分考虑了作者的知名性,将作者的名字放在了书名中。于丹由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讲解《论语》而闻名,如今,只要有她亮相的地方,就会汇聚重重的人群。将“于丹”两个字放在封面上。可以用最短的时间让读者在茫茫书海中看到这本书。有的读者会冲着作者而购买她的书籍,就像许多歌迷是某位歌星的铁杆粉丝一样。
最后,这本书的确传播与普及了大众文化。常销书永远是要满足大众的阅读需求的,要拥有大量的读者,太高深的学术书籍会有曲高和寡之感。作者没距离没隔阂的语气讲述一个个的人生哲理,而不是居高临下、咄咄逼人的阐述深奥的大道理,使读者没有对立情绪,认为作者与自己一样看问题、想事情,也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书籍的语言浅显易懂,将普遍的人性和人类“潜意识”结合起来,与大多数人的认知情感、心理结构和生活方式较为接近。不仅作者和他们是一样的人,故事中那些历史人物、英雄人物也和他们一样,因此读者们就喜欢看这本书,易于与书籍中的语言产生“共鸣”。
因此《于丹心得》获得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分析这本书成功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打造出更多的好书、常销书,为我国文艺出版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于丹.于丹心得[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