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众口群说《资本.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众口群说《资本.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正方观点

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描述,我个人认为还是很准确的;劳资关系、劳动周期,不一定精确,但还是比较到位;对于我们国家,市场经济、商品经济还是有一定准确性的,但是我的意思是不要把它弄得过分,一过分就不自觉地极端了。11个人穿插的换景很好。效率和公平的概念诠释得很好。

我很喜欢何念运用很多百老汇音乐剧的方式,我不敢说这是唯一的潮流,但是我可以说这是现代人喜欢的方式。我的感觉很舒服,中间听了那么多,我是很受启发。我看戏以及听何念导演阐述的时候,有一些感受。

首先在形式上,《资本・论》不像我们之前看到的很多话剧,主人公一味表演。它融合了许多青春、时尚的元素。该剧还尝试了音乐剧形式,让乐队在舞台下面现场演奏。整个形式上让我觉得蛮新颖的。

在我印象中,话剧基本上都是现场表演,但是《资本・论》中插入拍好的视频。有两次插入视频,就是讲徐峥赶场,而不是只用现场表演来表现,这种方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完全出乎意料之外,我没有想到会以这种形式表现。第二点就是,我觉得他们那种表演,不只是有对话的,还有舞蹈的、音乐剧的形式,我觉得这个也是很耳目一新的。

这是第一次真正到剧场现场观看话剧,完全颠覆了我对话剧的旧有想法。以前可能我会觉得话剧比较古板、比较枯燥。看完《资本・论》后,我觉得话剧比电视更精彩,因为它和观众有互动部分。(《资本・论》)最开始先让一个演员坐在观众席当中扮演观众,我刚开始真的是有点迷惑:他到底是一个观众还是一个演员?这种形式产生一种亲切感,让人消除了距离,又产生了参与进来的切身体验。另外该剧提供的信息量非常丰富,涵盖了很多领域,有哲学意义上的指导,还包括音乐、舞蹈以及语言的丰富信息量。在戏里,出现了普通话、英语以及上海洋泾浜方言。

带有商业运作的经验,有经济(运作)的一面。主创人员已经把这个说得很清楚了,就像布莱希特一样,说我告诉你,我(这个戏)不是给你制造了一个幻觉,说你进入了哪个艺术殿堂,我(这个戏)是从一开始就进入了融资的角度。从投入这个角度来看,戏本身就是投资,是离不开政治经济学的,这一点倒是布莱希特式的。简单总结几点,―个是劳动生产模式的变化,第二个是民族语言核心,第三点是在一个大金融跨国的时代怎么把具体的体验和所谓的总体状态连接起来,对第一点的揭示,对第二点的感知都是它的优点,但对第三点的处理是它的弱项,这是在内容方面。表达在形式上就是对于中国话剧本身怎样既继承又超越,使得中国话剧能够在新的时代、所谓金融时代、全球资本的时代找到自己的生命力,这是一个问题。

反方观点

《资本・论》的结尾用《国际歌》来结束的想法是很大胆的。当今社会中也可能会有劳资纠纷,那是否需要通过《国际歌》来表达负面效应?我建议《国际歌》还是去掉,不然给人的误解是现在中国的社会矛盾完全等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了。我想有些现象是共同的,但不是全部。马克思所说的每句话是否都是真理,这个也是值得考虑的。社会太复杂了,会演变成多种可能性,你说只有这样一种可能性,这是值得商榷的。

这个戏如果不懂经济的人看,很多台词会没兴趣,一个喜欢看《武林外传》的观众去看,听到这么多经济词汇可能会不懂。这戏结构实在是很松散,可能会吸引白领观众,但是没吸引我。我带着《资本论》的概念去看这个戏,没办法吸引我。

学政治经济学的可能会不喜欢这个戏,喜欢白领戏剧的看了也会不习惯,剧中许多经济台词观众是否会看不明白?这个戏是戏,不是教科书,没办法三两句话就把那么大的概念讲清楚。可以讲多面中的一面,阐释清楚。另外,领导接受不了的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果就这样给否定了。

对于资本主义,我觉得社会其实是夸大了它的问题和危机。马克思在他那个时代看到它的危机与没落,但那个时候资产阶级并不是注定要死亡了,其实在那个没落的时候只是缓冲,然后又会有周期性的反复,可是我们没有做出强调,回到了的思维。《资本论》从现代角度讲,其实也许是个过时的东西,后面你们所解释的那些期货等概念已经超出了《资本论》这本书所谈的范畴,资本不是个人财富,而是社会财富,这个观念绝对是对的。要把这个概念写进戏里就不会把资本骂得一塌糊涂……

以前我们只是看见马克思对资本是持批判态度,但是没有看见马克思对资本肯定的一面。尤其在后期,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第三卷中对资本的发展、股份制等概念,看做是资本主义自我内在扬弃的途径,所以为什么今天要放开市场,主要因为从宏观来讲,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个自然过程,中国社会是直接跨过这个过程,没有让资本的能量发挥。而一个社会,它的资本能量没有达到一个极限或一定程度的话,它是不会发展。所以我们要通过发展资本来消灭资本。

资本与钱是两个概念,资本是经济概念,钱是世俗概念,你不要把资本和钱在低程度上对等,那是在根本上不对的。

我们提出中国是社会主义,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概念。“三个代表”代表什么?其中一个就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生产力在当代是什么?我们不要深究它,资本要充分利用,市场要充分利用,这就是当下的形势。

头一次看到影像技术用在舞台表演上,无疑它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舞台的空间。在上个月我参观一位香港话剧导演的工作坊时,他就提到在舞台上除非实在没有其他办法来解决了,否则最好不要使用影像技术,因为舞台是人跟人之间的接触、interaction(互动)。在前半部分表现田水和徐峥在台侧争吵的时候,由于舞台空间局限,就用影像来表现他们的争吵,但是在表现徐峥于各个戏之间疲于奔命的情节上,我觉得过于冗长,以至于把舞全置空,我觉得是否允许将影像和舞台结合起来进行互动:徐峥从影像中出画,然后再进入舞台,同时舞台上也在排演。排演完了,人物出舞台又进影像。几个来回下来,整个舞台就跟影像互动起来。到最后舞台、影像空间都在寻找徐峥这个人。

《资本・论》对资本进行丑化,把资本大佬用赵山水和王石屹等类似丑角的形象进行表征,观众很容易把他们跟赵本山、小沈阳、王石以及潘石屹这些人对上号。在一个公开的表演当中对他们进行丑化,似乎不妥,而且我觉得也没必要在剧情中去丑化二人转,南北艺术及其代表的大众审美毕竟有差别。这个设置在某种程度上可能迎合了某个群体的趣味,但却暴露了海派文化的不包容与地域精英主义心态,有可能限制《资本・论》这出话剧的地理传播范围。比如拿到北方地区公演,会不会引起观众反感而往台上扔大蒜?我觉得这个设置值得斟酌一下。第三点是结尾,拉幕老头是为了讲道理而不是顺着故事的情节而出现,徐峥的“最后被救赎”是因为这位突然出现的拉幕工的一番道理陈述,这就使得整个戏剧所提出的问题的解决方式过于简单化,童话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