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小企业自我救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0月10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三季度中小型企业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比二季度回落7.8点和6.0点,与去年同期相比,回落16.0点和12.5点。
“我已经看到底了。”这是浙江、广东两地企业家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尽管下半年以来,中央地方信贷政策松动,但是政策传导尚需时日,还未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倒是10月21日,财政部和国税总局宣布,11月1日起上调3486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率,顿时让举步维艰的纺织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有了喘息的机会。
哪些政策值得期待
“企业管牛,政府管熊”,面对这一轮中小企业的“生死劫”,政府自下半年开始频频出手,挽救颓势。
政策暖风,更多起到的是精神抚慰的作用,对于上百万计处在泥潭中求生的中小企业来说,再大的政策蛋糕也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分食。在危难面前,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识别哪些政策才是他们的“救命稻草”,而不是去做无谓的等待。
“四把刀子和一根绳子”,这是企业家对自己所处困境的调侃。“四把刀子”是指原材料价格猛涨、人民币升值、用工成本激增和外贸困境,“一根绳子”就是信贷收紧,事实上,今年下半年以来,已经有多位浙江企业家死在了这根“绳子”上。
这五重困境,有三重具有刚性作用,短期内无法改变,政府真正能调控的只有保持汇率稳定,另外就是银根松动。
日前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将采取四项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部分地区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已授意当地商业银行“不限规模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但是,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与商业银行的供给意愿之间存在的矛盾,并不是高层一个会议就能够化解掉的。
资本向来都是嫌贫爱富的,“对于信贷这种稀缺资源,中小企业并不能充分地获得。”一位学者表示,政府难以确定信贷放松的好处能真正被中小企业获得。既然信贷松绑无法惠及大多数,则财政补贴更值得期待。
7月3日,浙江省长吕祖善透露下一阶段对企业的四大帮扶政策,其中就包括今明两年浙江省级财政将拿出7亿元,对外贸出口前景好、压力重的企业进行补贴。7月下旬,广东省委书记也表示,将推出一系列措施,包括拨款400亿元,协助包括港资在内的广东中小企业转型和转移。
不管是7亿还是400亿,都不可能是遍撒胡椒面,令每一个受困企业都能利益均沾,“扶大、扶强、扶精”将是地方政府的不二选择。
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浙江省工商联主席徐冠巨在一次调研后指出,要想最有效地修复企业生态系统,重点是抓“龙头企业”。他认为,块状经济是浙江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每个板块都有几家龙头企业作为核心,其周围分布着许多配套企业,形成一个立体的生态系统,“如果把有限的资源、力量集中起来,改善目前大企业的生存环境,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预见的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龙头企业还是比小企业能够分得更多的政策红利。
当然,这一推断同样适合于广东。
除了龙头企业,政府还会把有限的财政补贴向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倾斜。那么,政府将如何进行筛选?在宁波,市政府已经推出一个针对当地企业的新测评计划,将根据企业的利税回报、成长性、能耗、污染情况等诸多方面打分排名,名次高的就会相应获得政府更多的资金、技术上的帮助。
可见,财政补贴也是“救急不救贫”。如此一来,那些严重缺血的中小企业与其坐等政府送来御寒“棉衣”,不如变被动为主动展开自救。
“生存为王”的策略
“活着比什么都好”,“生存为王”已经被大部分中小企业奉为圭臬。年关将至,会不会又是一个“死亡高峰”?
强者恒强,总有一些企业能够在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下化解危难,于是学习这些企业的生存智慧,是浙商和粤商自我救赎的不二选择。
就在为数不少的中小企业挣扎在生死边缘的时侯,也有一些企业的市场份额还在不断攀升,上海市一个纺织协会下的多家企业就是采取“抱团”的策略安然“过冬”。
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该协会下属的绝大部分企业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当初探了几条路,想转出去但是走不通。被逼无奈之下,每家企业拿出300万,筹了两亿资金注册了一家新公司,然后用这家公司出面到世博会去竞标,获得一个产品特许经营商的机遇。有了这一个身份,协会下属的面料厂、服装厂,一下就活起来了。
抱团过冬的这些纺织企业,他们并没有新产品,但是重新组织了一个经营模式,继而开拓了一个新的市场。多家企业抱团过冬的自救模式,关键在于大胆地革新经营模式。纺织行业是这个“寒冬”中处境最为艰难的行业,既然他们都可以找到生存之道,遑论其他。
当然,抱团过冬既不是唯一的策略,也不是最好的策略。具有生存智慧的企业总能找到自己的办法。原材料涨价可谓今年中小企业的头号杀手,持续上涨的原材料价格日益逼仄企业的利润空间,直接导致企业内部融资能力下降。在这种外部环境下,企业如果不能将成本压力有效地转移出去,必然会因资金链断裂而走向崩溃。
但是,如果过早涨价,这对于那些不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中小企业而言,容易导致市场份额流失,市场份额流失又会带来资金回笼不足等问题,真是“不涨价等死,早涨价找死”。
民营企业汉成公司在行业中并不算强,却能在价格问题上从容不迫。当一些企业扛不住成本压力,不得不硬着头皮涨价时,汉成公司按兵不动,低调地将“先驱者”流失的市场份额尽收囊中。当一些企业扛不住资金压力不得不“关张”时,汉成公司却因此而面对一个供不应求的市场,此时再来提升产品价格则是顺势而为。
其实,汉成公司之所以具备承受成本压力的能力,诀窍就在于产业链延伸。公司把握着上游原材料供应企业的股权,当上游企业涨价时,汉成公司并不像同行那样感觉到直接的成本压力。产业链延伸让汉成公司拥有比同行更大的腾挪空间,来演绎“生存为王”的法则。
把握先机,进行转型升级也是一个具有普适性的生存之道。温州一家眼镜企业刚刚从泥泞中挣扎出来。这家太阳镜企业产品销往国外,毛利润在5%左右,企业日子过得不错。在人民币升值以后,毛利润缩水到了1%。继续生产可能会赔钱,而一旦停产了,手头的客户就会流失,企业很不甘心。
后来,这家企业发现一种时尚的金属眼镜需求量非常大,而这种金属眼镜的附加值比较高,毛利润在12%左右。于是,他们简单改造了生产线,开始生产金属眼镜。当本地很多中小企业苦苦挣扎的时候,这家眼镜企业仍然能够运行得很好。
何为长久之计
不容否认,浙商、粤商凭借几十年积累的经商经验,已经具有风险承受能力,这一轮的大浪淘沙,那些生命力顽强的中小企业会在阵痛中获得新生。那么,一家企业要想在劫难之后基业长青,还需要谋划长远。
今天,中国制造业的黄金季节已然结束,中小企业进入了一个要素价格高企,制造利润微薄的时代,指望赚取廉价劳动力的剩余价值,让企业与政府独享利润和税收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因此,当下中小企业倒闭危机,同时也成了产业升级的大好机会。以东莞为例,东莞一直因为“品牌无故事”而饱受批判,当地政府多年来也极力推崇品牌打造和产业升级,但成效不大,主要原因是企业不愿升;因为即使不升,它们也可以生存得很好。迄今为止,整个东莞像是一个巨大的“生产工厂”,它拥有几万家大大小小的企业,但能叫得出来的品牌屈指可数。
东莞寮步镇一家鞋厂的老板抱有这样的观点:“不是我们不想升级,就像上楼梯,我不能从最下面一步走到最上面吧”。一位毛织行业的领军人物也说:“做品牌?那是过独木桥,东莞有几家走过去了?我也想过做品牌,但年纪一大把了,做订单就好了,再也不想去拼了。”
在东莞,在广东,甚至在整个中国,这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声音。但是,今天在要素价格高企的时代,中小企业面临的形势则是“升者存,不升者亡”,某种意义上来说,客观的经济形势成了地方政府推动产业升级的“东风”。
恰恰在这个关口,对于地方政府积极推动的产业升级却出现了争议,不止一位专家建议,在中小企业纷纷倒闭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不应该急于产业升级,而要让劳动密集型、技术偏低型、低端产品型的企业有所减压,“这样做,从短期看将能有效遏制中国经济快速下滑,长期看,将能助推中国经济高速持续发展”。
但是,事实告诉我们“没有无痛的紧缩”。面对暂缓产业升级的声音,也有人反驳道:如果这时政府过于“父爱主义”,放慢产业升级脚步,则是为了部分企业的一时之乐而舍中国经济万世之福。
2008年底,争议仍在继续,然而地方政府主导下的产业升级脚步却没有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