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改革的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改革的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和移动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其在教育中也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教师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中是否具备过硬的教育技术能力对教育的效率、效果和效益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成为了这个时代教师的必备技能。200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这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第一个专业能力标准,由此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在我国迅速展开。

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肩负着教育的使命,面临着教育革新的挑战。在我国,师范院校是为基础教育培养教师的主要机构,师范专业在读大学生中的大多数毕业之后将走向教师这一岗位,并成为21世纪教育岗位上的中坚力量。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关系到基层教育的成败,关系到我国21世纪人才的素质。所以开展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使其及早形成全新的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学环境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具有构建现代教学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的能力,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2002年,《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规定:“加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机构的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等专业建设……教师教育机构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必修课”。[1]在该文件引导下几乎所有的师范类院校和综合大学的师范专业都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并主要通过这门课程来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2]但是多项研究表明,“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定位不准确,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陈旧、不具针对性,教学模式陈旧,教学评价单一,教学效果不明显等等。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笔者提出了改革的策略和建议。

一课程定位

课程的定位不准确,部分院校过度侧重理论或技术。[3]现在很多院校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当作计算机运用和课件制作课,完全倾向于对powerpoint、authorware、frontpage、flash等软件的简单学习,而对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教学设计等理论部分根本都不讲。[4]当然也有部分院校以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为主,而忽视技术的运用。[5]该课程既不是计算机技术课,也不是教育理论课,而是一门理论和技术并重,以培养学生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技能从而提高其从事专业教学能力的课程。

部分学生和教师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教育学、计算机基础和教学设计等课程的大杂烩。[6]“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确和这些课程内容有一定的交叉和重复,但它们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教育学的侧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教育学的原理,知道“是什么、为什么”,而教育技术则是要让学生掌握“怎么办”;计算机基础课是要让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原理,而教育技术则是让学生知道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来优化教学;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其专业的一般教学设计方法,而教育技术则是侧重于教会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显然,“现代教育技术”是以教育学、计算机基础和教学设计这些课程为基础的,但它却是解决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问题的,它有其自身的理论体系和价值,而不是这些课程的堆砌和叠加。

还有部分院校将“现代教育技术”课的实践部分仅用于计算机及相关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幻灯机、投影仪、摄影、摄像等常规媒体的学习。这一方面是与师范生未来的教学实际相脱离的,另一方面也割裂了教育技术这么课程本身的知识体系,显然是不合理的。另外,对于免费师范生,由于其毕业后一般回生源所在省份中小学任教,直接面向基础教育,面向农村教育,因此,很大程度上,对于这部分学生“现代教育技术”课的实践部分还应该更侧重于常规媒体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改革、设计、实施和评价各个活动环节的重要指导原则。对课程改革者来说,课程目标是设计新型课程的首要一环;对教师来说,课程目标是施教的依据;对学生来说,课程目标是引导学习的指南;对一般社会和教育人士来说,课程目标是评估教学质量的准绳。[7]“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总的目标就是提升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但各高校具体的目标却不一样。如河南师范大学教学目标重点为常规教学媒体及网络资源的教学应用,江南大学的教学目标重点是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和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温州大学的教学目标重点放在教学设计的原理及方法上,而伊犁师范学院的教学目标重点则分别为常规教学媒体的使用、网络资源的应用及教学设计。[8]

由于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的不一致,“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培养目标可能会存在细微的差异,但笔者认为师范生应该达到的基本教育技术能力目标是应该相差无几的。因此,上述现象是不正常的。那么“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目标从何而来?或者说其依据是什么?

有学者认为,其目标有三个方面的来源,即:基础改革的需要、教育技术学科自身的成果和师范生的职业需要。[9]这样的依据是颇具建树的,但却缺乏可操作性。由于师范生即将成为中小学教师,因此《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目标制定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便于操作。笔者在此将结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师范生的需要及中小学教学实际的需要初步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意识与态度:能够意识到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具有利用教育技术来进行教育教学的意识。

知识与技能:掌握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教学中的各种常见媒体的操作和使用方法;能够进行教学资源的获取或制作。

运用与创新:掌握针对本学科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和各种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够运用教育技术进行科研和创新。

社会责任:理解信息化环境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和由此产生的道德伦理问题并能合理地解决此类问题。

情感体验:能够体验真实的课堂教学;能够体验各种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能够体验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体验新兴的教育技术成果。

三课程安排

课程时间安排方面。师范院校对师范生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设计”及“现代教育技术”这几门课程,但前几门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部分内容是重叠、交叉的,因而需要进行合理的安排。但有研究表明,许多院校这几门课程开设的时间都没有统一的安排,有的在大二开设,有的在大三,有的直接在大四开设,而且各门课程之间也没有很好地衔接,没有经过系统、合理、总体地考虑。[10]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以前几门课的知识为基础的,且其本身存在内容较多、学时不足的状况,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应该以前四门课程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先导,并将其安排在师范生教育实习之前,让学生在实习时就能运用所学知识,体验教育技术的价值。

学生专业方面。由于“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公共课,而对公共课则实行多专业、大规模的教学,因此这样教学的内容就不能针对具体的某一个专业,即没有和学生专业发展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停留在理论层次和简单的媒体操作上,因而缺乏针对性,学生也会感到枯燥乏味,而丧失对教育技术学习的兴趣。因此,建议学校采取分专业教学的形式。如果条件实在不允许,也应该让专业非常相近的学生一起上这门课。

四教学内容

教材是课程建设的中心和基础,它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与学的纽带,对教师和学生有直接的牵制作用。目前还没有国家统一编写和使用的教材,大部分教材理论性较高,很多新的技术没有涉及到,课程内容跟不上当前技术的发展,有关媒体技术方面涉及的内容广而不深;另一方面还存在教学内容繁重,知识结构庞杂的现象。[11]许多研究都表明,“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内容几乎涵盖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方方面面,基本上是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浓缩,知识范围“大而全”,教学重点不突出,不适合师范专业学生的学习。

许多人认为应该以《标准》为参照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制定。但是《标准》针对的是在职中小学教师,和师范生比较起来,二者具有各自显著的特点,如在职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独特和习惯性的教学风格,接受知识相对师范生来说更慢,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熟练程度相对师范生来说相对较差;而师范生由于其还没有教学经验,因此很容易接受和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和风格,技术上手较快,有更加充裕的时间来学习等等。二者自身教育技术能力和其它外在条件的差异导致了不能完全以《标准》和大纲为依据来制定师范生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内容,而应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有所差异。

教学内容的制定应该以教学目标为准绳,但却不一定要按照教学目标来逐一制定,它可以用更加灵活的形式来实现教学目标。目前,已有许多研究人员尝试用模块化的方式来构建“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内容,如张炳林、杨改学的“七模块”:[12]

宁夏大学吸收、整合了Intel未来教育培训项目的理念和资源,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进行了再设计。他们将“现代教育技术”的内容分为四个板块:行动篇、讲座篇、技术篇和资源篇(各部分具体内容详见该文章),经过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4]在此,笔者将结合上述的课程目标和宁夏大学的这种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来拟定一个大致的教学内容:

行动篇:为学生制定详细的学习教育技术的行动计划。包括:(1)一节课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2)为一堂课设计或收集图像资源;(3)为一堂课制作或收集影视资源;(4)为一堂课制作或收集声音资源;(5)整合各种资源,创建图文并茂的演示文稿;(6)依托制作的资源在多媒体教室中讲一次课;(7)观摩他人的讲课,小组讨论,给出合理的评价。

讲座篇:是理论讲解与阐释,以讲座的形式组合到各个模块中。包括:(1)教育技术的概念;(2)教育技术与新课改;(3)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4)信息化环境下各种新的教学理论概述;(5)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6)教育技术新成果优化教学的案例介绍;(7)信息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及其处理方法。

技术篇:相当于一个技术指导手册,以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各种媒体的使用和制作方法。包括:(1)如何使用多媒体教室。(2)如何制作和获取图像素材。(3)如何制作和获取声音素材。(4)如何制作和获取视频和动画素材。(5)如何整合各种资源,进行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6)学科教学中的技巧(针对学生专业)。

资源篇:为学生提供可能会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包括:(1)优秀教师教学设计方案及相应的资源;(2)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实录;(3)课堂教学和各种媒体资源的评价量规;(4)优秀教育资源的中英文网址、参考书目及论文;(5)信息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及解决方案的各种案例。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随着学生就业所面向的区域和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作出一定的调整。本文是针对统招普通师范生提出的一般性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内容。

五教学模式

教育技术促进了教学模式与观念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教学中各要素的作用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管理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问题的主动探究者。作为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师应成为先进教育理念和技术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在教学中身体力行,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对学生起表率作用。但“传统的教学手段、满堂灌的方式仍然存在,即使使用了多媒体教室授课,也时常是以电子版代替黑板,大量的文字充斥在幻灯片中。而探究式和协作式等信息化教学模式往往成为教师抛出的一个概念,学生无法进行深度学习体验。”[15]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体验各种教学模式,这样师范生在今后的教学中才有可能运用这些模式。而倡导利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技术来促进教学的教育技术教师自己都没有使用这些理念、技术和教学模式的话,那么我们也不能够也不应该对师范生有这样的要求。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中,合理地使用各种教学模式不仅是提升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要求,也是证明教育技术价值的必要举措。“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本身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已经为公共课教师们使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在课程中,教师可以使用研究性学习、小组协作学习、案例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角色扮演、基于资源的学习、独立学习、网络学习等教学模式和方法。

六教学评价

由于教学活动的单一,致使考试方式也受到限制,虽然部分学校采取了开卷测试形式,或增加实践考核,但是期末正规的理论考试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习过程的评价。学生多以对待一般公共课的思维定势,临考突击应对过关,教育技术能力

难以养成。[16]

新的评价理念倡导既关注学习的结果,也关注学习的过程;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感情态度。学习的过程、体验和结果都应成为评价的内容。评价的形式也应该是多样化的,而不仅仅是期末考核或课程论文的方式。以新课改的评价理念为基础,以过程、体验和结果为评价内容,构建多维度的、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可以把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既用考试的方法来考核学科学习目标的实现程度,也通过为每个学生建立学习档案文件夹,把学生讨论记录、学习日志、小组活动登记、实际操作测试、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教师记录学生的表现、测验成绩等一一归档来评价学生过程性、情感性的目标。也把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强调被评价者同时也是评价者,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从单向转为多向,建立学生自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17]

总之,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逐渐深入,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开设是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举措和主要渠道。面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现状,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对此公共课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以期能对本门课程的改革提供一些思路。

参考文献

[1][12]张炳林,杨改学.对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思考―――――基于CETS的公共课内容规范探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6).

[2][10][11]张娜.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13]杨九民,等.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体系的重构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9(1).

[4]张豪锋,等.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发展[M].科学出版社, 2008.

[5]成玲.关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6]赵建.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现状及策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

[7]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李连祥.标准指导下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改革与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2008.

[9]李云文.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的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目标的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4(6).

[14]张玲,和汇.利用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与资源促进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 2005(6).

[15][16]戴心来,任英杰.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3).

[17]黄映玲.基于新课标的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试验[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