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重塑维纳斯丢失的双臂《拿破仑》修复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重塑维纳斯丢失的双臂《拿破仑》修复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阿贝尔・冈斯的滑铁卢

自电影艺术诞生之始,就有无数导演希望将拿破仑这个法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搬上银幕,奇异的是,越是雄心勃勃的计划,越是付诸东流。即便在那些最终得以完成的影片中,真真正正描绘拿破仑一生的传记片也是凤毛麟角,法国导演阿贝尔・冈斯在默片时代的尾声完成的《拿破仑》无疑是最为著名的一部。

阿贝尔・冈斯曾是一名戏剧工作者,在1910年代开始进入影坛的他,很快以创新精神和大胆的想象力在法国影坛成名―1919年的《我控诉》采用叠印手法,表现一战中战死的士兵灵魂从坟墓中站起来;1923年的《车轮》将火车撞毁和人物特写并列剪辑,被誉为法国印象派电影的代表作。接连的成功让冈斯成为当年法国最有名气的电影导演之一。

1923年,冈斯开始了自己极具野心的“拿破仑”计划。按照原来的设想,他将拍摄六部关于这位“法国人的皇帝”的电影,像画卷一样回顾拿破仑波澜壮阔的一生。冈斯集中了当年法国最优秀的摄影师、美工师、演员和其他技术人员,足足进行了4年摄制工作,还制造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摄影机和镜头。为了达到空前震撼的效果,冈斯准备在《拿破仑》中尝试“三联幕”放映(即由三台放映机同时在三块银幕上放映)从而达到超宽银幕效果。技术革新者与艺术探索者极其罕见地集中于一个人的身上,说冈斯是默片时代的卡梅隆一点不为过,但精心制作的《拿破仑》最终成为冈斯自己的滑铁卢。

1927年4月7日,严格意义上来说尚未彻底完成的《拿破仑》在巴黎歌剧院进行了首映,时长约为4小时(下称歌剧院版),若干场景采用了当时堪称创举的“三联幕”。放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时间成为巴黎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并在随后连映十场。5月8日至11日,又于阿波罗电影院放映了时长为9小时30分粗剪版《拿破仑》(下称阿波罗版),这个阿波罗版是不含有“三联幕”的版本,而且放映不对公众开放,仅限于发行商和媒体。如果说前一次放映所引发的热议与好评有一部分要归功于“三联幕”所带来的震撼,那么绝大部分看过歌剧院版的影评人则被阿波罗版所表现的艺术水准所震撼,他们在媒体上众口一词地说9小时30分钟的版本才是代表电影艺术巅峰的杰作,远胜于只有一半时长的歌剧院版,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了“三联幕”的震撼。冈斯也趁热打铁地宣布将于当年的11月开始,剪辑出一个时长约为6小时30分左右的最终版《拿破仑》。

剪辑工作一直未能实际展开,国外的发行商私自剪辑出不同的版本先行进行了海外放映,这些版本时长不等,但大约都在2小时左右,对于这部使用了40万米胶片拍摄、仅剪辑师就有20名的长片巨制,破坏不言而喻。这些国外发行基本失败;而“三联幕”不仅需要对电影厅进行部分改造,还有着极其复杂的调试、同步问题,绝大部分电影院根本不具备放映条件,放弃了“三联幕”的《拿破仑》似乎又失掉了很大一部分商业潜力,于是冈斯匆匆剪辑出一个比歌剧院版还短的版本,在巴黎极个别适合的电影院进行了包含“三联幕”的公映,而在其它影院放映的则是普通的缩短版本,被传闻吊足了胃口的观众彻底不买账了,《拿破仑》在法国的电影票房一败涂地。

给《拿破仑》致命一击的是有声片的出现。《拿破仑》在巴黎首演的六个月之后,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手》的公映开始让美国电影逐渐进入有声时代,在绝大部分影院纷纷针对有声片进行更新设备改造的时候,更没有人对冈斯的“三联幕”感兴趣了。很快,本来就巨额超支的《拿破仑》被人迅速遗忘,冈斯也随着自己这个“不合时宜”的高峰走向了下坡路。这个二战前法国最负盛名的导演,曾影响了雷诺阿、爱森斯坦甚至黑泽明的电影艺术家,也和《拿破仑》一样逐渐被人淡忘―波兰斯基曾追忆自己在1957年戛纳电影节遇到冈斯的时候甚至吓了一跳,因为他以为这位法国电影传奇早已经死了。而《拿破仑》则似乎变成了一个被诅咒的电影,在接下来的生命中,不断地遇到不明就里的“剪刀手”。

虽然《拿破仑》逐渐被观众们忘却了,但冈斯欠下的债务,可不会被忘记。无声向有声的过渡时期,为了让投资的默片免于彻底血本无归的命运,通常可以一试的解决方法就是将默片进行配音、配乐再投入市场。《拿破仑》在商业上失败后也让冈斯想到了这样的解决方法。冈斯在1935年拍出了一部名叫《拿破仑・波拿巴》的电影,通常人们认为它完全是冈斯从之前《拿破仑》的素材中重新剪辑出来的版本,但冈斯实则利用这个机会重新拍摄了一部电影。但他确实也利用了1927年的电影素材,影片所有的闪回镜头都是他从1927年尚未完成剪辑的原片中截取出来的,在那个电影只能纪录在胶片上的年代里,冈斯对《拿破仑》原版素材的暴力利用使他成为亲手“摧毁”《拿破仑》的第一人。

这种“动手动脚”还远未结束。1971年,在自己的仰慕者、新浪潮电影导演克劳德・勒鲁什的帮助下,冈斯拍出了自己的最后一部电影《波拿巴和大革命》。在这部电影中,冈斯故技重施,除了拍摄新的镜头外,还从1927年和1935年拿破仑电影的胶片中截取加入了相关片段,这些截取也都像上一次那样按需所取,毫无甄别。当一个导演在十余年间无法拍摄电影(1943年-1954年)而且负债累累之时,他没法顾及一部远在身后的旧作的完整性。

一场修复的接力赛

1949年,生活举步维艰的冈斯有一笔债务即将到期,他显然无力偿还,抵押在债权方那的40盘《拿破仑》原始胶片很有可能被变卖。冈斯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法国电影资料馆的创始人亨利・朗格卢瓦,并表达了进行债务转换的希望。他告诉这个以拯救电影为终身使命的人,在这40盘胶片中,即有歌剧院版也有阿波罗版,一旦获得,重组《拿破仑》不在话下。朗格卢瓦在半年的时间内用尽浑身解数四处筹钱终于救下了这些胶片,他立刻同玛丽・爱泼斯坦(法国印象派导演让・爱泼斯坦的妹妹)开始了电影的重组计划。但他们却失望的发现,在这些胶片中,既没有完整的歌剧院版,也没有完整的阿波罗版,在一封给冈斯的信中,朗格卢瓦还不无抱怨地说“可能所有的素材都无法组织起一部像当年那样完整的电影”。无论如何,朗格卢瓦和法国电影资料馆在之后的十年内不仅将所有的素材重新洗印和保存,还在1953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放映了以这些素材初步剪辑出来的《拿破仑》,并在之后的数年内不断对之前的版本进行素材补充,希望得到一个最完整的《拿破仑》。正是朗格卢瓦如先知般“保存一切”的原则,使得如今完整恢复《拿破仑》真身变得可能。

1969年,来自英吉利海峡对岸的导演、电影研究者凯文・布朗洛开始了自己对《拿破仑》的修复计划。少年时观影被震撼的经历以及对冈斯的仰慕,使得他下决心终身与《拿破仑》为“伴”,不还原出一个完整版誓不罢休。1973年,他以自己所能收集到的素材重组了一个时长4小时50分钟的《拿破仑》,法国电影资料馆并没有参加这次修复。在那个电影资料修复尚未得到重视的年代,布朗洛版本的《拿破仑》只到1979年才在特柳赖德电影节上进行了第一次放映。又过了4年,凯文・布朗洛历经十数年持续的研究和发掘,认为新的修复时机已到,而这一次,法国电影资料馆也向他敞开了大门。他声称当自己看到法国电影资料馆所保存的素材时,震惊地以为看到了一部新的电影。他将新发现的素材与自己之前的版本进行比较剪辑,完成了一个全新的5小时15分钟的拿破仑》。

1980年代初期,科波拉偶然间在美国看到了凯文・布朗洛所修复的《拿破仑》,这个因为爱森斯坦的《十月》(1928)而投身电影的新好莱坞宗师在《拿破仑》中找到了当年初看《十月》的感觉。他忆及父亲说起1920年代在美国电影院中常常有整一支乐队为电影伴奏的美好印象,萌发了将《拿破仑》辅以乐队伴奏进行巡演的想法。他将配乐的任务交给了自己的父亲,卡迈恩・科波拉,一个一生都想从事乐队指挥的长笛演奏家。殊不知,完成了父子梦想的配乐版《拿破仑》一经首演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次次的加场、一轮轮的巡演,走遍了美国的《拿破仑》又到了伦敦、罗马……甚至古巴。科波拉也借此向电影版权持有人克劳德・勒鲁什买下了影片除了法国之外的世界版权,而认为《拿破仑》一片当属于法国文化遗产的克劳德・勒鲁什将仅剩的法国版权赠予了法国电影资料馆。

1992年,在法国电影资料馆的主导下,邦比・巴拉在新搜集的素材上又进行了一次全新的修复,做出了一个5小时30分钟左右的《拿破仑》。在此版本的基础上,凯文・布朗洛于2000年进行了自己的第三次修复。至此,《拿破仑》已然经历了五次修复,所有的这五次都是胶片修复,虽然时长各有不同,但基本上都是以修复负责人为主导的对胶片素材的全新剪辑,这使得这5个版本的《拿破仑》都带上了强烈的个人色彩,虽然这五次修复之后的公开放映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这5个版本的《拿破仑》却没有进行公开的再发行,只能通过不同的电影节或者极个别的特殊场合下才得以放映。

最终的重来

进入新世纪,对《拿破仑》和冈斯的研究工作一直没有停止,一次全新的修复也呼之欲出。但法国电影资料馆意识到,之前的5次“修复”所用素材都无法无法确定来源。它们都是从散落世界各地的胶片碎片中拼凑起来的,如果继续这样的“修复”,《拿破仑》的修复将没有止境,还原当年原态的想法永远不会实现,因此,最亟须的工作则是找到一个可能的标准。

于是,法国电影资料馆于2008年决定停止一切有关《拿破仑》的修复工作和外借交流程序,从零开始重新进行鉴定和调查研究工作。首先,法国电影资料馆在全法范围内向各个机构发出搜寻、整合《拿破仑》资源的要求,并通过世界电影资料馆联盟在向世界范围内的电影资料馆发出搜寻请求,通过此举,他们发现了400盘在之前的修复工作中从未被发现过的胶片。最终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总量达到1000多盘,接近10万米总长的胶片。

修复负责人乔治・穆里耶和他的助手选择了最原始的方法,一盒一盒打开这些胶片并对每一个镜头进行逐一登记,同时将所有发现的素材进行最简单的数码化处理,再与之前登记的数据库进行比对,最后将有关同一镜头的所有数码化素材同时播放以进行比对。这个原本目的在于搜集全部素材的工作却让他们得到了解读《拿破仑》的第一把钥匙:原来歌剧院版和阿波罗版的区别不仅仅在于时长,它们根本就是从来自于两台摄影机同时拍下的不同素材中分别剪辑出来的―使用双机同时拍摄在当年是惯常的方法,一个用于针对国内市场的洗印,一个用于国外市场,两台机器所拍摄的内容也大致相同。但是冈斯却用这两台摄影机做了不同的拍摄尝试,再以这两个来源不同的素材分别剪出了歌剧院版和阿波罗版影片(证据就是在新发现的胶片中有冈斯亲笔做的标记)。因此,虽然不能说这是两部不同的电影,但的确存在两部进行了不同艺术选择的《拿破仑》!这个发现推倒了之前数次修复,因为他们都是不加区分地使用了来源于两个版本的素材(冈斯自己首先就在之后有关拿破仑的电影中不加区分地使用了这些素材);另一方面也验证了当年上映之时评论家们反馈出来的观感,那就是阿波罗版要比歌剧院版更为优秀。因此修复工作的首要任务就变成了重组阿波罗版,最大程度还原当年冈斯的原始意图。

两个版本由于数十年间的交叉纵横,变得像是两个完全拧在一起的线团。还原阿波罗版最大的困难在于后人如何更好地通过剪辑工作还原冈斯最初的意图?修复者们只能选择在文件资料中寻找踪迹。其实资料馆电影资料库的工作人员早在2002年就对他们收藏的浩如烟海般的冈斯文件开始了整理,这一工作直到2010年才彻底结束。功夫不负苦心人,解开《拿破仑》的另一把钥匙正在文件之中―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个五十年代朗格卢瓦和玛丽・爱泼斯坦进行修复时整理出来的分镜头表,这40盘胶片现在被证明绝大部分属于阿波罗版,而这个依次整理出来的分镜头表当年经过了冈斯本人的亲自审阅和批注,也就是说冈斯将自己未能在胶片上实现的意图详细地写在了这八页纸上,为后人留下了《拿破仑》最后一丝孤悬的线索。最终,修复团队决定以《拿破仑》的阿波罗版为目标,同时保留歌剧院版中那段“三联幕”,还原出冈斯心中长达6小时30分的《拿破仑》。

2015年初,法国电影资料馆正式与科波拉执掌的美国活动画片公司签署合同,启动最新一次也可被称为最终版《拿破仑》的修复工作,修复预计于影片首映九十周年后的2017年完成。届时除了在巴黎和美国,还会在拿破仑的故乡―科西嘉岛进行同时首映,而这曾经断臂的维纳斯,也将张开双臂迎接全世界的影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