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小企业关系型融资的博弈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小企业关系型融资的博弈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关系型融资理论实际上是在信息不对称理论发展基础上出现的金融中介理论。本文从博弈的角度,构建银行和中小企业交易双方的收益函数,通过静态博弈、两阶段博弈和多阶段博弈的分析,论证关系融资既提升中小企业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又降低银行发放贷款的风险,发展关系型融资是双方融资的最优策略。

关键词:中小企业;银行;融资;博弈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03-0045-07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3.10

关系型融资双方在长期互动过程中,中小企业固定地同一两家银行保持长期、密切的业务关系,使得银行可在企业办理开户、结算和咨询过程中获得相关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社会地位以及企业主个人的声誉等企业专有信息。这些信息都是不可量化、不可传递的软信息,具有强烈的人格特征,被视为银行的专有知识。根据交易成本理论,具有专有知识越多,合作的概率越大。按照传统的arrow-debrue范式中,由于存在完美的市场,企业和家庭直接通过市场而发生关系,金融中介不扮演任何角色;因此,资源配置是帕累托效率的。但是市场总是不完美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存在着扭曲与缺失现象,作为价格信号的利率就不能很好地传递资本市场上的供求信息;因此,利率就不能简单认为是银行收益的增函数。

关系型融资的理论基础实际上是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金融中介理论,Stiger(1967)把这一问题追溯到Keynes(1936)的关于借款者的风险和贷款者的风险的区别[1]。在回顾了Keynes关于诸如获得借款人的知识和监督他们在贷款期间的行为的“信息成本”的分析之后,Stiger得出一个经典的定义:“信息成本是指从无知到无所不知转变的成本,而很少有交易者能够负担全过程的成本”。Gurley & Shaw(1956,1960)、Fama(1980)、Mishkin(1984)以及随后的许多经济学家强调了交易成本的作用[2-4]。Diamond(1984)、Campbell & Kracaw(1980)、Mishkin(1984)等经济学家则强调金融中介在解决信息不对称方面的作用[5-6]。Merton(1995)、Merton & Bodie(1995)提出了金融中介的“功能观”[7-8]。Allen & Santomero(1998)强调了风险管理和参与成本的重要性[9]。Scholens & Wensveen(2000)提出价值增加应是金融中介理论的焦点[10]。Stiglitz & Weiss(1981) 首次经典性地提出信息不对称会带来逆向选择和信贷配给等问题,揭示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源:银行总希望贷款给信用好、能按时还贷的“高质量”借款人,因为这样银行来自于利率的收益才会有保障;但是,“高质量”借款人和高利率两者不能兼顾,因为利率高意味着风险大,还款的可能性就小,所以银行不能一味地只利用提高利率来获取收益,而且银行的高利率政策也会挫败某些有前景的企业的创业激情[11]。而且,如上述分析,价格并不能简单的认定为收益的增函数,因此银行采取高利率的策略必然会损耗到自身的利益。

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借贷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选择契约的行为过程,按照博弈论的观点,由于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借贷行为是可以无限次的发生,也可以只发生一次,因此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也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

一、静态博弈分析

静态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为博弈双方都是理性的,并且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是充分、无扭曲的,也即博弈双方完全知道自己的收益函数[12];按照这种假定,博弈双方均有两种策略,对于银行来说,策略分别为(放贷、拒绝放贷),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两种策略为(还款,拒绝还款),那么博弈过程可以表述如下图所示:

从银行和企业的反映曲线可以看出,纳什均衡主要分布于两个地方,一是(不申贷,不放贷);二是(申贷,放贷)。从实际意义来看,不申贷也不放贷对银行和企业而言都没有任何实际效果,因而纳什均衡主要为(申贷,放贷)。

在银行选择放贷的情形下,第三阶段对企业是有优势的,此时企业可以选择是否归还贷款,此时银行极有可能陷入的境地是“软预算约束”问题,因受到“胁迫”而可能继续追加贷款额度,因此在第三阶段不具备主导优势,银行会根据企业的选择,做出自己的选择。如果企业选择还贷,则银行会和企业之间建立信用关系,银行会选择继续向企业放贷,在后续的信贷关系中,随着交易次数的增加,降低交易成本(包括交易费用与监督成本);如果企业选择拒绝归还贷款,银行可以做出回收与不回收两类选择,在外界因素的保障下,即法律的作用,银行可以收回贷款,但是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即使有法律的保障作用,银行也存在着贷款不能回收的现象。

第三阶段博弈分析

第三阶段在企业选择还贷的策略下,银行选择回收与不回收的策略都毫无意义,因为企业获得收益为RK-rK,银行获得收益为rK。因此这部分主要研究在企业不还贷的情况下银行的策略选择。

(1)在企业拒绝还贷,银行回收的前提下,银行可以选择的策略是放贷,企业选择的策略拒绝还贷,这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的收益为R1K,且R1>R(因为企业除了正常的利润之外,还因为拖欠银行贷款而获得额外收益)。对于银行而言,如果银行选择回收,银行可以通过企业的抵押获得本金,而在维护自身权利的过程中银行需要付出一定的申诉成本设为c1,企业的成本为c2,由于银行为主动地位,所以c1>c2。所以企业获得的收益为R1K-rK-c2,银行获得的收益为rK-c1。

(2)在企业拒绝还贷,银行不回收的前提下,如果银行选择放贷,而企业选择拒绝还贷,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的收益为R1K,企业并不需要任何支付;而对于银行而言,银行会通过相应的抵押品收回本金,但是因为不回收,所以银行无法得到贷款利息。所以企业获得的收益为R1K,银行获得的收益为0。双方具体博弈收益如表3所示。

从图4中可以看出,两条曲线的交叉点为纳什均衡点。

第四阶段博弈分析

在第四阶段,银行选择放贷的策略,企业的策略集为还贷与不还贷,如果企业拒绝还贷将会在银行失去信用,因而,银行会追回已经发放的贷款。而对于还贷的企业,银行会相应提升企业的信用级别,由于建立了信贷关系,企业获得贷款的交易费用会降低。

在这一部分中,在企业还贷的情形下,银行在下一个博弈中是否继续选择对企业进行放贷,还是对企业不放贷。

(1)在企业还贷、银行继续放贷的情形下,企业选择还贷,企业需要向银行支付rK,但由于银行会在下一个博弈中继续选择对企业发放贷款,因而企业因下一个博弈获得的收益设为RB,企业收益为RB-rK。对于银行而言,因为企业还贷获得上一个博弈的收益为rK,而在下一个博弈中,银行因为关系型融资,减少了交易成本为C2-C1,银行的收益为rK+C2-C1。

(2)在企业还贷、银行不放贷的情形下,企业选择还贷,企业需要向银行支付rK,但由于企业不继续放贷,因此企业无法获得下一轮博弈的收益;对于银行而言,企业还贷,银行获得的收益为rK,但由于下一个博弈中,银行不发放贷款,对银行而言,不存在关系型融资,因此银行将失去关系型融资带来的交易成本较少,这对银行而言是一个损失,损失为C2-C1,所以企业的收益为-rk,银行的收益为rK-(C2-C1)。

(3)在企业不还贷的情形下,银行是不会选择继续放贷,所以将另外两种情况合并讨论。如果企业不还贷,银行是不可能选择在下一次博弈中继续向该企业放贷,因此对企业而言,如果企业不还贷,企业将失去下一轮博弈中的收益-RB,但是企业获得收益为R1k;而对银行而言,银行不会放贷,但由于企业拒绝还贷,银行失去的收益为-rK,在本部分的讨论中,未提及交易成本,由于企业不还贷,银行已经失去了对企业的信用评价,所以以后不会交易,更谈不上交易成本。对于银行是否回收,这里不做讨论。所以企业的收益为R1K-RB,银行的收益为-rK。所以博弈双方收益情况如表4所示。

从银行和企业的反映曲线可以看出,纳什均衡主要分布于两个地方,一是不还贷,不放贷;二是还贷,放贷。从研究意义的角度来看,不申贷也不放贷对企业银行和企业而言都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而纳什均衡主要为(还贷,放贷)。

关系型融资最大的特点是银行与企业会处于若干次的动态博弈中,如果双方采取合作的策略,那么下一次的博弈而导致的交易成本会降低,在现实环境中,关系型融资成为中小企业进行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和银行应该采取的对双方均占优的策略为(积极发展为关系型融资)。美国全国小企业金融抽样调查(NSSBF) 数据支持了这个结果。表1 列出了美国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贷关系。从中可知, 从多家银行或多家金融机构借款, 信贷可得的概率相对较低, 而把一家银行作为基础机构的中小企业, 其获得贷款的机会相对较多。

四、结论

当前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关系型融资理论的发展也是基于金融中介的理论,在完善的市场体制中,任何一个交易者都可以近似完美地获得其需要的信息,通过外部约束与市场竞争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我国处于市场经济初期,市场机制发展还不完善,法律制度依然不健全,市场竞争程度比较低,通过市场获得和监督信息的成本会比较高,而通过长期交易关系和内部组织获得信息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因此,中小企业和银行共同发展关系型融资具有很强的意义。

(1)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关系型融资应该成为其负债融资的首选。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管理不科学、财务系统不健全、财务信息披露成本较高、缺乏抵押品、经营风险较大以及银企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银行选择的潜在客户是信誉好、能够按时还款的客户,银行的选择策略会打击某些具有创业激情的中小企业,这与银行的高收益产生矛盾。

(2)关系型融资的特点决定了银行与企业之间具有归一性,银行和企业之间通过若干次的交易行为,银行会逐渐获得企业主的专有信息,而这部分信息普通公众是无法获得的,银行获得这部分专有信息是通过长期合作的结果,内部信息对于局外人来说始终具有机密性,仅仅为关系型融资双方拥有。

(3)关系型融资可能出现的情况是“软预算约束”和“敲竹杠”问题,也是影响关系型融资效率的最大威胁。为了解决此问题,只能通过外部因素予以解决,比如通过完善金融制度,健全金融监管体系等。

参考文献:

[1]John Maynard Keynes.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and Money[M].A Harvest/HBJ Book,1964:88-94.

[2]Gurley, J. G. & Shaw, E. S.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and the Saving Investment Process[J].Journal of Finance,1956,

11: 257-276

[3]Fama, E. F. Banking in the Theory of Finance[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0(06):39-58.

[4]Mishkin, F. S. The Economics of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M].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1984:181-187.

[5]Diamond, D. W,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Delegated Monitoring[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84(51):393-414.

[6]Campbell, T.S. Kracaw, W.A. information Production, Market Signaling and the Theory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J]. Journal of Finance, 1980(35):863-882.

[7]Merton, R. C.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M].Financial Management, Vol. 24, No. 2, Summer 1995:23-41.

[8]Merton, R. C, & Bodie, Z. A.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the Financial System[R]. in Crane et al, Eds.,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76.

[9]Allen,Franklin & Santomero, Anthony M. “The Theory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1998(21):1461-1485.

[10]Scholtens, Bert & Wensveen, Dickvan. A Critique on the Theory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0 (24):1243-1251.

[11]刘宗华,魏海港.金融中介理论的演变和新进展[J].世界经济文汇,2003(03):15-27.

[12] 张维迎著.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28-335.

[13] 费尔南多・维加-雷东多著, 毛亮 等译.经济学与博弈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97-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