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生鲜电商“产地直供”里的秘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调查一:某水果电商的产地是批发市场
每天凌晨,北京的新发地便开始忙碌起来。在这个年交易量达1450万吨、交易额破500亿的北方最大农产品批发市场中,近千家来自全国各产地的农产品经销商、二级批发商,在凌晨数个小时中,完成当天的采购供应量。
不过,与其他赶早的批发商相比,某水果电商新发地市场采购经理老冯的节奏明显要慢许多。每天早上10时,他才驱车赶到新发地的各个水果档口,在一轮轮讨价还价后,采购当天网站所需的水果等农产品。老冯表示,网站的水果等产品依赖新发地的众多经销商,具体采购数量跟品种还是根据网站那边需求量,比如猕猴桃、车厘子热销,在市场上就主要采这些产品,价格和用量都在随时变动,有时候会一次性采购7天的货。
但实际上该网站对外的宣传中,将自己打造成以原产地直采、直供为采购原则的高品质生鲜电商。老冯称,受限于采购成本,目前网站的主要模式是采用批发市场直供,只有像江西赣橙这样的特色水果,才会派专人到产地种植园采购。
调查二:众多生鲜电商集聚批发市场
国内各大电商平台对外公布的采购原则发现,“产地直供”、“原产地直采”等模式,几乎成为流行的标配。但笔者调查过程中发现批发市场已成为多家电商平台的重要货源集散地。很多生鲜电商甚至在批发市场中设立了物流中转中心,并且形成了一定的运营规律:每天在批发市场各批发商处采购货品后,运送到仓库中或直接在现场分拣打包,直接由快递寄送给消费者。
症结:品类多需求小,生鲜直采成本高
生鲜电商们喊出的“产地直供”口号,在现实中却变成了“批发市场直供”,这种尴尬凸显出一个事实:生鲜电商繁杂种类与小规模需求量,在原产地和种植基地的庞大产量面前,尚不具备真正的话语权,某种程度上也催生了“伪直供”。
一位前华联超市供应链负责人介绍,生鲜电商的“产地直采直供”,跟多年前超市的“农超对接”相同。但问题在于,超市凭借庞大的采购量和销售额,足以建立起一套成熟的产地与零售对接供应链,而生鲜电商们恰恰不具备这点。
“只有在消费端具备足够大的需求量,凭借规模化效应才能拉低每个水果蔬菜的平均运输和损耗成本。但生鲜电商每家都是上百个品类,每次需求量又只有几吨,这种零散又不稳定的需求量,很难支撑它做到全品类的‘产地直供’。”该人士说。
根据新发地多家果蔬类供应商的推算,在所需品类繁多、单个采购量又小的供应下,从产地直采运输的价格,要远远高出批发市场。一家大型经销商徐先生表示,理想利润状态下,批发商跟产地的对接每次都是20―300吨的供应量,但每家电商平台的单品采购量也就在2―3吨,产地需要的是能稳定消化大量库存的经销商,而生鲜电商的品类多订单小,对方不愿合作。除非某些当季需求量特别巨大的生鲜,可寻求1―2款跟种植产地合作,常态化供应的产品还得依靠批发市场输血。
另一家供应商算了一笔账,比如红富士苹果,大型批发商拿货价能做到3.3元/斤,生鲜电商如以5吨的需求量来算,价格起码要上浮到3.5元/斤。批发商每天从产地发车,到市场后能快速分销出去。电商几天才从产地采一次货,还要放到仓库等零售完毕,如此长的供应链体系和周转成本,比批发市场拿货要高出一大截。
在生鲜电商主打进口水果供应上,这一形势更加严峻:进出口需做检验检疫备案,各个产品对仓储温度要求也完全不同,美国蛇果需要45天的冷处理,澳洲柑橘需-1℃储藏18天,海运要30―40天。如果生鲜电商做直供,起码要提前数月对销售和采购规模做出预计,并且一年走几十甚至近百集装箱的货才能拉低成本,但现在各家仍以季节性需求为主。
出路:电商“直供”得与产地联动集聚资源
在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的生鲜电商行业中,“产地直供”不失为一条突围之路,但在生鲜市场上游供应小农化、中游流通碎片化的状况下,这条创新道路还需待以时日。
“对生鲜电商来说,都想跨过批发市场渠道,但最终还得依赖它。”专注生鲜电商的邻合网CEO丁景涛表示,多样化需求和尚未规模化的销售决定了生鲜电商供应链目前只能依托批发市场。“即便将来‘产地直供’真正普及了,还得有20%的常态化产品需要借助批发市场供应。”
丁景涛在2011年创办产地直供模式的优菜网,将农场、基地的生鲜产品直接对接消费者,但这条模式最终未能走通。“单一农场所供应的产品品类,不能满足电商需求。多个农场供货,采购量小物流成本高,而且生鲜产品的供求价格每天都在变化,价格涨跌时如何说服基地合作,将采购价格控制在一个稳定区间,是生鲜电商亟须解决的问题。”丁景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