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山西的朔州美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朔州名胜古迹颇多,应县木塔、崇福寺、内外长城、峙峪旧石器遗址、汉墓群、神头泉、广武城、净土寺等显示出朔州的古老文明。朔州除了是旅游的胜地,还有很多有特色的美食佳肴。
三鲜南炒面
三鲜南炒面,是榆次的一种高档面食。制作时,由于先用面萝炒面一次,海参、鱿鱼、玉兰片又需烩一次,故又谓之“两出瓢”。
三鲜南炒面为民国初年榆次县前街“双盛圆”饭馆的高厨“计蛮”师傅所创,作工精细,工艺独特。
三鲜南炒面的制作方法:精粉、食油、海参、鱿鱼、玉兰片、各种辅料调味。将白面团用手拉成龙须面,下油锅炸至金黄色后,取出装盘,上笼蒸几分钟,再上瓢炒,再装另盘,然后将玉兰片、海参、鱿鱼上瓢烩,出瓢后浇在面上即可食用。饮食界谓之“两出瓢”,此面肥而不腻,味道鲜美。
应州牛腰
雁门关外的应县城内,不仅有一座驰名中外的应州木塔,而且还有一种名叫牛腰的传统食品,颇负盛名。
应县在唐五代以后一度成为北方的经济、军事重镇,辽金时期属西京道,经济十分繁荣。后几经战乱,逐年荒凉凋敝。但到清代中期,这里经济又有了起色。当时应县是北方省区佛教徒到佛教圣地五台山朝圣的必经之地,且过往游客、商人甚多。起初当地有麻花、黄糕、面饼几样食品,饭馆生意十分清淡。当时应县城内有个叫于义的饭店掌柜,因生意不景气,非常着急。一天他做面饼时,由于心不在焉,不慎把半碗糖稀碰翻在面案上,他急中生智,忙把白面和糖稀和起来,做成了面团,但和起来,无法蒸,也不好烤。他便试着捏成小饼放入炸麻花的油锅里炸制,捞出一吃,味道甜润,越嚼越香,而且颜色很象煮熟的牛腰。于是他试着又做成牛腰形状,一起炸好,端给客人们品尝,立刻受到人们的好评。从此于义就专门做起了这种食品,他的饭铺也就因此兴旺起来,其技艺也代代相传至今。
1900年农历8月,应州知府得知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住在怀仁城里,特地把牛腰贡给他们品尝,受到好评,慈禧还真以为是牛腰呢。民国初年,制作牛腰得技艺又传到于自林先生手里,内蒙、河北、太原客人到了应县。至今仍然以一尝应县牛腰为快。
应县凉粉
应县凉粉是用马铃薯淀粉制成的。是当地别具风味的一种小食。在街头摆摊叫卖的四季不绝。每到夏日,凉粉摊尤多,街头巷尾比比皆是。
应县凉粉不仅上市数量多,而且风味独特,其特点:一是含水量较多(淀粉与水的重量比在一比十左右),到出售前,一直浸泡在凉水里。二是加工精细。三是调味精美。咸盐、酱油、辣椒、醋、香油、味精、芥末、葱等佐料齐备,各味俱全。再佐以豆腐干细丝。色、香、味俱佳。 (李 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