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疆经济与生态发展状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疆经济与生态发展状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生态经济系统中,生态系统是经济活动的载体,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自然资源和环境保障,而良性的经济发展又使得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经济学近50年的发展历程,证实了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不能背离持续发展的轨道,任何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保持良好的协调状态,也就是人类、自然界、社会发展只有融为一体,才能保持良好的运行轨迹。本文主要探讨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及新疆人口数量对水资源的压力。

【关键词】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水资源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088-01

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

(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概念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指使两个子系统内部各要素间,按一定数量和结构所组成的有机整体配合得当、有效运转。这个整体的目的是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使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控制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之内,以提高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

(二)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

从生态环境来看。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生态环境,生产归根结底是取自自然环境,生产加工成生产和生活资料。在经济生产过程中,一部分资源进入社会发挥作用,另一部分以废物的形式再次回到自然环境中。一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会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生态经济也会遭受进一步的损害。保护生态环境可以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使资源再生能力提高,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从经济发展来看。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发展是生态环境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后,我们才有更好地条件去改善生态环境。二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将自然环境改变为人工环境,按照人类发展的要求,建设一个比较理想的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

二、新疆人口对水资源的影响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是相互联系和相系作用的矛盾统一体。如何处理二者间的关系,使其由矛盾向协调方向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难点问题。

新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生活用水需求量增加,究其原因是快速城市化导致城市居民人口大量增加,而城市居民用水远高于农村居民用水,2010年新疆城市居民用水定额比农村用水定额高出263%。我们现在将给出近年乌鲁木齐市及新疆其他城市的居民用水量,计算公式见下式:

WL-PL*QL

其中,WL――生活需水总量(m?),PL――城市人口数量(person)QL――人均需水量(m?/person)。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均收入水平、水价水平、节水器具推广与普及情况,结合生活用水习惯,现状用水水平,参考国内外同类地区或城市生活用水定额水平,参照建设部门制定的居民生活用水定额标准,其中,城镇人口用水定额标准为207m?/person的情况下给出个城市需水量预测状况。

根据新疆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可得,2008年,乌鲁木齐、喀什、伊宁、和田、阿勒泰市的人口总量分别为236.05、4506、45.00、28.54、23.10万人,需水总量分别为48862.35、9327.42、9315、5907.78、4781.7立方米;2009年人口总量分别为241.19、45.89、45.92、29.51、23.28万人,需水总量分别为49926.33、9499.23、9505.44、6108.57、4818.96立方米;2010年人口总量分别为240.46、46.70、47.80、30.67、23.39万人,需水总量分别为49775.22、9666.9、9894.6、6348.69、4841.73立方米;2011年人口总量分别为249.35、48.02、50.39、32.14、23.48万人,需水总量分别为51615.45、9940.14、10430.73、6652.98、4860.36立方米;2012年人口总量分别为311.03、50.66、51.55、32.14、23.48万人,需水总量分别为64383.21、10486.62、10670.85、6652.98、4860.36立方米。

从上述数据可看出:1.新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己造成生活用水需求增加,究其原因是城市化的加速导致城市居民人口大量增加。2.2008-2012年期间各主要城市的用水量都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增加。3.乌鲁木齐市居民需水量年均增长率为0.061喀什市的为0.020、伊宁市的为0.022、和田市的为0.064、阿勒泰市的为0.004。4.2005-2012年居民年平均用水量乌鲁木齐市的为49301.45、喀什市的为9475.17、伊宁市的为9622.65、和田市的为5917.32、阿勒泰市的为5855.25。5.城市居民用水量的逐步增加,加大了对水的需求量,以此下去水必将会在未来成为一场深刻的社会危机。

三、对策与展望

就国家而言,应根据经济的发展及生态环境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总方针和总措施,并依社会发展随时调整。地方政府则应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区域经济与区域环境相协调的制度规章,保证经济与生态同繁荣。中央与地方政府应互相监督,达到经济总体目标、区域目标的实现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大方针、小方针的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目标。

企业在创造财富的同时,破坏了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恶化并没有计入企业的生产成本,而是由社会承担。所以,政府需要发挥其职能来调整企业的内部成本,让企业来承担损害生态资源的成本。当生态环境出现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时候,先进的技术对于消除生态环境恶化是相当重要的,技术可以解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后遗症,同时也可以预防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企业是生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直接来源者。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就必须从微观上对企业加强控制和管理。具体到每一个企业,把企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纳入到生产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去。同时,加强社会的舆论监督。

参考文献:

[1][美]Lester.R.Brown 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M]林自新,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2]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

[3]韩威.生态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林琳.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2010(2).

[5]郑少华.生态主义法哲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81-85.

[6]赵成美.论生态经济学主流化的障碍[J]生态经济,2007(8).

[7]张国红.探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商业研究,2005(4).

[8]张志强.可持续发展下的生态经济学理论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6).

[9]马传栋.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10]石田.评西方生态经济学研究[J]生态经济,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