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弱势群体犯罪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弱势群体犯罪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与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社会弱势群体越来越被边缘化,同时,弱势群体的生活、工作都处于社会最底层,从而导致一部分弱势群体走上犯罪道路。因此,需要着重分析弱势群体犯罪成因基础上,从根源上提出预防弱势群体犯罪的对策和保障措施,为构建和谐社会,有效缓解我国弱势群体犯罪提出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弱势群体;犯罪;原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080-01

目前,社会弱势群体在社会分层结构中占据了一定的比重,他们的生活、行为关系到国计民生。同时,弱势群体中的犯罪现象比其他群体更为突出,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研究弱势群体犯罪问题,己成为当今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弱势群体概念的界定

王思斌主编的《社会工作导论》把社会脆弱群体和弱势群体列为社会工作的对象,“那些常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群体被称为弱势群体。弱势主要表现为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的低下。弱势群体则是在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权力结构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

李昌麒先生认为,应当把弱势群体的法学定义置于我国已经制定或者应当制定的体现对弱者保护的具体法律之中并加以特定化,如下岗职工、失业者、农民工、失地农民、退休人员、残疾人以及消费者等群体。

二、弱势群体犯罪的成因

(一)个人因素

第一,生理因素。弱势群体因自身的生理不足或缺陷,使他们受到了各种排斥和歧视,所以弱势群体就很难融入到社会文化中去。在不断的自责和无奈之后,为了得到公平的机会和公平的对待,往往会采取简单过激的行为,这样就产生了犯罪。

第二,心理因素。弱势群体由于自身权力和利益没有得到实现,使他们的心理产生扭曲、失去平衡并且这样的差距越大他们产生的后果就越严重。

(二)社会因素

1.法律保护的缺失

第一,立法保障不完善。立法上对弱势群体的权利缺乏有效的保护。总体上我国宪法对平等权的规定是详尽、完备的,但有的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造成这种平等只是法律上的平等而不是事实的平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利益至上的社会,这种立法上的平等,只会更加使弱势群体更加的不平等,会造成更大的差距。

2.社会保障不健全

虽然我国颁布了针对部分针对儿童,妇女的权利保障法,但是还有一部分弱势群体没有明确的法律保障。同时,国家也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还会产生新的弱势群体,这些新的弱势群体也没有更好的得到社会的保障。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统一的规定和较高的法律效力,对于拖欠离退休人员、失业人员等保险金行为缺乏法律制裁措施。

三、弱势群体犯罪的预防措施

(一)加强在立法上弱势群体的权利的保护

首先要确定立法规范。要有明确的界限,并且让人知道哪些是针对弱势群体的立法,其次,要扩大立法保护范围。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弱势群体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仅对弱势群体的一部分保护是远远不能达到法律的公平正义价值要求的,因此,应当通过立法手段扩大对弱势群体的立法保护范围。最后,立法上对实现弱势群体保护程序上,要有公益性和简单性,使他们更好更容易的维护合法权益。

(二)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执法保护

相对司法机关的执法行为而言,行政机关的执法行为更灵活、权力运行更具有积极主动的优势,从而也能更好的实现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为此,各行政机关要从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出发,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执法力度。同时行政机关要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时刻保持自身廉洁性,切实加强执法力度,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三)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在当今社会,社会保障成为对弱势群体可能遭遇的各种危险加以防护的安全网。我国的社会保障的基本框架虽己基本确立,但仍有一部分弱势群体没有享受到社会保障带来的福音。我国首先要尽快建立涵盖全部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弱势群体进行社会救助。其次,要加大社会保障基金的投入。最后,“有权利必有救济”,对侵害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权的行为要进行法律救济。人最基本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只有满足最基本的需要,人们才能追求更高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

[2]李昌麒.弱势群体保护法律问题研究――基于经济法与社会法的考察视角[J].中国法学,2004(2).

[3]何鸿雁.论社会弱势群体犯罪的预防[J]法制与社会,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