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孙绍振先生的文本细读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孙绍振先生的文本细读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孙绍振的文本细读法是在呼唤“回归文本”却又苦无良策的环境下应运而生。这种解读方法可以有效解决语文教学中“脱离文本”、“盲目拓展”、“伪分析”等问题,孙教授结合具体案例的微观分析研究也为我们展示了文本细读法很强的可操作性。通过对孙绍振文本细读法的梳理,我们能够感觉到通过“学会微观分析”提高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可行性,这对语文阅读教学乃至文学教育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孙绍振 文本细读 还原 分析

一.孙绍振文本细读法构建的背景

(一)课程改革形势

语文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形成语文素养。从一线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找寻、体验人文精神的最主要途径是作品分析,语文教学中大量的时间被花费在“文本解读”上,“文本解读”也自然成了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命题。

(二)文本解读现状

文本解读现状仍停留在“名作赏析”层面,在理论支撑与操作方法两个层面上处于“集体模糊”状态。在这样的境况下,伴随着“现代大学者关注基础教育的优良传统”①的回归,我们看到了一批学者对语文教育改革研究的成果,孙绍振的文本细读法就是典型代表。

二.孙绍振文本细读概论

孙绍振的文本细读法也称“还原分析法”,因为在这套文本解读方法系统中“还原”是进行文本分析的前提,而“分析”是文本细读法的主要环节,所以取这两个关键词来命名。还原、比较、分析的过程就是走入文本的过程。这套实践操作的可行性也意味着提高文本解读能力的可能性。

(一)孙绍振文本细读法中的“还原”

1.作为前提关键的“还原”

“把未经作者加工的原生的现象想象出来和作者艺术加工过的作品加以比较”。②不难理解,还原就是将“作品中的、在具体情况下的”先放在一边,想象出“原本的、最普遍意义上的”,再将二者作以比较继而寻找差异性。例如,还原就是把原来的观念(以“英雄”的观念为例)与经典文本中的观念(在《木兰辞》中的“英雄”表现出的特殊性内涵)作比较并从其间寻找差异,二者不一样才有分析的空间。这就对解读《木兰辞》中的经典意味寻得了一个切入口。

还原的目的是揭示矛盾,矛盾是通往分析的要塞,又往往是文本的核心。因为矛盾意味着差异性、可分析性,没有矛盾就没有分析的空间。在这里孙绍振的立场是分析的起点是差异性,“还原分析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揭示出矛盾。

2.还原法的可操作性

按照孙绍振的观点:“不是凭借现实的资料,而是依靠抽象能力把构成艺术形象的原生要素想象出来,作为分析的起点,我把这种方法叫做‘还原法’。”③可以理解,想象出构成艺术形象的“原生要素”并不是很困难,困难在于自觉地将这种原生要素与文本中的“独特性要素”进行区别开来,这也正是揭示矛盾的困难所在。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就要“去蔽”:一层层地去掉一般化的、现成的、空洞的概念,把非常具体的、微妙的内涵揭示出来。去蔽的过程就保证了还原的可操作性,从而保证能够顺利揭示出矛盾和差异。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文本还原便可以细致为“关键词的还原”、“艺术感觉的还原”、“情感逻辑的还原”、“审美价值的还原”等,④这么一个细致的分类就逐层地放大了还原的可能性。

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如果不能抓住这个关键句,就无从还原出“客观存在热闹”与“而笔下那般静谧”之间的矛盾,就无从解读出朱自清主观选择宁静的内涵了。把“还原法”运用在这里就可以这样操作:从“这时最热闹的要数……”这句可以解读出当时清华园的环境是存在热闹的,朱自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身处在热闹环境里的。这就与前文中朱自清眼里的静谧世界产生了矛盾,明明身处存在喧闹的环境却视而不见,更是直言“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矛盾就更明显了。经过“艺术感觉、情感逻辑、审美价值”的还原去蔽掉表面的宁静印象、感性的审美体验和机械威唯物的功利价值,就不难发现清华园宁静是经过作者主观选择过的了,进而领会作者内心、精神世界的宁静,再从“超出了平常的清华园”过渡到“超出平常的自己”再到“是个自由的人”,最后到独处在难得的、宁静的、自由的个人世界里的情趣,真正的分析就显得有迹可循了。

(二)孙绍振文本细读法中的“分析”

1.处于主置的“分析”

“分析就是把本来似乎是统一的东西深层的内在矛盾揭示出来,分析的对象是矛盾。”⑤看似与前文“还原”的说法有些混淆,但结合具体名作的微观分析就不难看出:此处的“分析”重在具体入微而深刻地解读出矛盾、差异性深层次中的经典意味。“所谓分析,应该针对原本统一的对象,揭示出其和外部的矛盾和差异,提出问题。”⑥如果说通过还原揭示矛盾是“提出问题”,相对应的做好微观分析就是“回答问题”,分析出深层矛盾中所反映出的,成就了文本之所以经典的内容。

2.分析法的可操作性

分析的前提是还原,实现从统一性到矛盾性的跨越。分析从理论上讲就是分析矛盾,接下来就是解决可比性的问题: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无论是同中求异还是异中求同,其本质都是挖掘深层矛盾中的差异性的丰富蕴涵。这需要具备一定的抽象能力,“科学的抽象的最起码的要求是从感性之异中求得理性的抽象之同”⑦,可以理解为把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也就是直接可感的的属性排除,从无限多样的事物中抽象出共同属性,即马克思所说的“从感性的个别性中概括出共通的普遍性来”。特别是对于异中求同,要依靠科学的抽象能力在联系的眼光中寻找某个层次上的统一,再从更高级的层次解读出统一中的差异性。

在还原法的基础上开展细致入微的分析运用了多种分析方法,并建构起了系统分析的七个层次,从不同层面保证了分析的可能性:第一,价值观念(真善美)的还原和比较;第二,艺术感觉和科学使用感觉的还原和比较;第三,情感逻辑合理性逻辑的还原和比较;第四,历史的还原和比较;第五,文本的还原和比较;第六,流派的还原和比较;第七,风格的还原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