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用“心”开启学生的戏曲之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民歌、戏曲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瑰宝,尤其是戏曲音乐,它是在民歌、歌舞、曲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艺术,集文学、音乐、美术、表演为一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由于受西方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基本上都是西方教育的翻版,所以,戏曲音乐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很少受到重视。再者,现在的学生所处的时代大众媒体迅猛发展,电视中、广播里、报刊杂志上天天都能接触到各式各样的音乐,他们对于流行音乐的喜欢程度大大超过戏曲音乐,知道音乐剧,不知道众多地方剧;知道电声乐队的几大件,不知道京剧三大件……对戏曲音乐持冷漠态度,既不知道,也不想了解,甚至是看不起我们古老的戏曲音乐。作为一名中国人,这是何等可悲的现象啊!
在新一轮音乐课程改革中,如何进行戏曲音乐教学的问题又一次出现在我们面前,是积极面对,还是绕道而行或回避;是全身心投入,还是半推半就,这完全取决于教材的实施者――音乐教师,在目前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戏曲音乐大门的开启,要靠教师选择好一把钥匙。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所获得的一些心得体会。
音乐教师应该做戏曲音乐的欣赏者和爱好者
现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大多来自高等师范院校,而师范院校教育中戏曲音乐几乎是空白。试想,一个不喜爱戏曲音乐的教师怎么能培养出喜爱戏曲音乐的学生呢?“如果你希望自己的青少年听众是积极的,你自己就应当积极起来;如果你希望他们对音乐表现出兴趣,你就要在自己身上表现出兴趣;如果你希望他们爱上音乐,对音乐的爱就应该在你自己心中……”教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态度对学生能产生一种潜在的暗示,这种暗示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对戏曲音乐的态度,对他们造成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教师在戏曲音乐课堂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能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发他们对戏曲音乐的积极态度。当向学生介绍地方戏曲的时候,教师那丰富的表情,优雅的手势,有腔有韵的演唱,一会儿是越剧,一会儿是黄梅戏,一会儿又是豫剧,俨然一个戏曲杂家,而学生对于自己老师的演唱远远胜过听戏曲大师的演唱。当向学生介绍戏曲知识的时候,一幅幅珍贵的剧照,一段段精彩的唱段,一篇篇介绍的文章,教师对戏曲音乐陶醉的表情,这些无不透着教师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面对这样的教师,他们明白这些是我们中国的宝贵文化财富,是我们的先辈代代相传的精华。假如教师课前没有收集大量有关资料,上课时敷衍了事,流露出不屑一顾的语气……在这样的课堂中,怎么能激起学生对戏曲音乐的兴趣?
寻找学生熟悉、喜欢的内容为切入口
音乐心理学家认为,审美兴趣实际上是一个审美态度的问题,审美态度形成的过程为审美注意―审美期待―审美态度,说明要想欣赏者对作品产生积极的兴趣,首先必须对作品有所关注,引起审美注意和期待。影响欣赏者审美兴趣的最大问题在于作品,对那些熟悉的音乐作品,学生会潜意识地产生欣赏的欲望,而对那些陌生或较少接触到的音乐作品,会产生抵制情绪。当教师要求他们聆听、探究、分析、感受那些不熟悉的作品时,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会表现出迷茫、困惑,甚至拒绝。
对于学生来说,戏曲音乐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实际上是他们对戏曲音乐接触太少,不熟悉而造成的。如何引导、提高学生欣赏、演唱戏曲音乐的兴趣?在欣赏之前,教师应寻找学生熟悉或喜欢的内容作为切入口。例如,在介绍京剧艺术时,学生对京剧艺术中的脸谱十分感兴趣,由于在初一阶段美术课程中曾经介绍过京剧脸谱的色彩意义、脸谱与人物的关系,并且学生也亲自绘制过脸谱,他们对脸谱多了一份熟悉和亲近感。抓住脸谱作为课堂的切入口,和学生聊脸谱,谈角色,使他们感受京剧的奥秘;听《唱脸谱》,唱《唱脸谱》,通过京韵京腔的戏歌,使他们体验京剧的韵味。当学生对京剧音乐产生一定的好奇感时,再与他们一起学习京剧音乐也就水到渠成了。在讲地方戏曲的内容时,由于学生受爷爷奶奶辈的影响,小时候多多少少曾经听过一些地方戏曲,尤其是家乡戏和一些颇有影响的地方戏,有些唱腔他们爱听甚至还能哼唱几句。抓住这一契机,请学生猜一猜老师演唱的是什么地方的戏曲?当教师演唱一段段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经典地方戏曲唱段时,学生的情绪高涨,对于后面的教学内容学生已经迫不及待,他们积极地投入,专注地聆听,认真地分析,尽情地歌唱……
运用传统艺人口传心授的方式教唱戏曲唱段
当今的音乐课堂上,学习歌曲一般都采用先唱谱后填词,或采用先唱词后唱谱的方式,但总得来说都离不开乐谱,且完全按照乐谱学习。而中国的戏曲音乐讲究的是韵味,有些“味”是乐谱所无法表现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难以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戏曲音乐的特殊韵味,难以感觉到戏曲音乐的语言魅力,难以感悟到戏曲音乐的意境魅力。
在中国的戏曲界,艺人们习惯运用“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当师傅“口传”时,他已经把多年对于这段唱腔的感悟、体验,以及风格的把握和只能“意会”的经验完全融入在其中,让徒弟们心领神会,达到“心传”的目的。在我们的教材中要求学生学唱几段戏曲唱腔,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演唱活动了解、感受戏曲音乐的韵味,体验剧中人物的内心思想和感情,在戏曲课程中运用传统教唱的方式,则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戏曲音乐的魅力所在。每次上戏曲课时,学生往往对戏曲唱腔中那长长的拖腔最为反感,有的学生戏笑说,听到这样的唱腔仿佛世界停止了转动,感觉这些长长的唱腔速度缓慢,节奏迟缓,旋律起伏大,很难理解,很难把握,也很难学会。针对这个问题,在教学中采用教师范唱一句,学生学唱一句的方法,适当加入动作的配合和鼓点的敲击,边唱边做,边演边敲。在教唱《智取威虎山》选段《甘洒热血写春秋》的最后一句时,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关注教师的演唱与动作的结合,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奥妙所在。在教唱《苏三起解》时,提示学生注意装饰音的使用,以及最后的耍腔。一句句模仿,一句句细品,一句句体会,学生渐渐进入角色,开始慢慢品味唱腔的韵味,甚至加入自己的理解,有了“创新”唱法。
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视听作用
戏曲艺术是视听的完美结合,悠扬婉转的唱腔,色彩斑斓的服饰,绚丽多姿的脸谱,丰富多彩的道具,无不体现出戏曲艺术的魅力。按照“眼见为实”的说法,只有真正看见的东西才能真实可靠,假如我们的课堂中仅仅让学生听听唱段,看看图片,怎么能够真正让他们体会戏曲的无穷魅力?怎么能使他们找到真实的感觉?我们的学生对于戏曲艺术如此陌生,主要的原因就是较少接触戏曲表演,只有走进戏院的人才能为名角叫好、喝彩!我们也许无法让学生真正走进戏院,但我们能充分运用现代媒体创设舞台效果,让学生真真切切地看,明明白白地赏。
戏曲表演有四大功夫,即唱、念、做、打,为了能使学生真实感受这些表演,除了设计一些相关的实践活动,更重要的是选择演出片段,当学生观看《贵妃醉酒》时,感受到梅兰芳那行云流水般的唱腔,以及含义丰富的手势;当学生观看《徐策跑城》时,面对着徐策时而缓步而来,时而疾步如飞,时而抖须,时而甩袖,无不被演员惟妙惟肖的表演折服;当学生观看《穆桂英挂帅》时,又被演员高超的武艺倾倒,演员的劈叉、踢枪、筋斗,引来学生阵阵喝彩。
人们常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在戏曲教学中贵在得法,所谓得法不一定在于追求新和奇,而在于能切合学生实际,确有实效的就是好方法。正可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教师的悉心努力,定会获得戏曲教学的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