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柳永\苏轼对词的贡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柳永\苏轼对词的贡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柳永苏轼是词体发展过程中相去不远的两座高峰。前者是北宋初期承接花间词风余绪的主要代表人物;后者突破了词学固有范式,创造出“自是一家”的新词。两人对词体发展的贡献在他们的送别词作中有着鲜明的体现。

关键词:柳永;苏轼;送别词

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046-02

柳永词继承花间派余绪,多写男女离情别绪。据统计《乐章集》现存213首柳词,有关离别的有70首之多。柳永最著名的送别词当属《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作者刻画离别场面,抒发别时、别后感慨,似乎平铺直叙、却娓娓道来,震撼人心。

与晚唐五代小令以“男子而作闺音”形式写的送别词相比,虽然送别对象都是女性,并且是与之倾心的歌儿,但是柳词送别场面更为缠绵悱恻、伤心哀恸,离别之后伴着不尽相思,具有故事性;以赋笔慢词和白描铺陈写尽离别情态;重视音律,协律作词。作者在词中还熔铸了自我感情和自我意识,是文人大胆地把自我作为抒情主人公,抒写自己作为一个失意文人的悲欢离合,表现自我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自我的追求,是一种大胆的开创。柳永对汴京的留恋尤为深沉复杂:“都门帐饮”(《雨霖铃》)、“背都门”(《引驾行》)、“上国”(《临江仙引》)。柳永最大的悲哀在于不能得到统治者(仁宗)和上层官僚(晏殊等)的认同,仕途失意。出身仕宦书香门第的他,又不得不为了“蝇头利禄、蜗角功名”(《凤归云・向深秋》)和生计而离别京师、跋山涉水。文人失意时常希望能在“倚红偎翠”之中消解苦闷,然而,他却要常面临和“意中人”的分别。“晚唐五代词,除韦庄、李煜后期词作以外,大多是表现离愁别恨、男欢女爱等类型化情感,柳永词则注意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柳永正是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都倾注于词,既体现出他的个体悲哀,同时流露着古今文人的普遍哀感,也感动、激发着无数后来者。

从词体功能上看,柳永常出入于勾栏楼馆,为歌女、乐工填词。宋代叶梦得《避暑录话》曰:“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斜,善为歌词。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词,始行於世。”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词在柳永手中仍然是娱宾遣性的艳科小道,仍然是“诗余”。词至苏轼,终于摆脱了香软丽的花间词风,扩大了题材范围,降低了对音乐的依附性,成为抒志的独特文体。

胡寅《向子N酒边词序》云:“词曲者,古府乐之末造也。文章豪放之士,鲜不寄意于此者,随亦自扫其迹,曰谑浪游戏而已也。唐人为之最共者。柳耆卿后出,掩尽制而尽其妙,好之者以为不可复加。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眉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之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柳永对词体的创新,只是变换了花间派的叙写方式,并未扩展词的内容,所以仍不出闺阁怀人、羁旅行役的窠臼;苏轼则是由内容的扩大推动表达方式的革新,将生活各方面的题材更多地引入词中,如感旧、怀古、爱国、赠答、农事、怀人、咏物、抒情、写景、艳情、杂咏等,刘熙载称赞苏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艺概》卷四)。而且,在语言上化用前人诗歌,兼采史传、口语,读来清雄放旷。题目后加上了小序、注,表明创作时间、地点、对象、缘由,使词从形式上更接近于诗文。仍以送别词为例。检索《苏轼词编年校注》,可得58篇送别词,写于他生平的各个时期。其中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在杭州任上写得较多、较集中。仅此一年,他为陈述古、杨元素、柳子玉、许仲T、孙巨源、陈令举等人写了24首送别词。

与柳永相比,苏轼多的是对朋友升迁贬谪时的送别之作,不仅表现了离别的悲哀恸哭,还表现了对友人的激励和殷切的希望。如《浣溪沙・彭门送梁左藏》下片:“上殿云霄生羽翼,论兵齿颊带风霜,归来衫袖有天香。”鼓励梁左藏应“诏书催发”进京,当处在中央政权,替国家谋划政事,可以大显身手,“论兵齿颊带风霜”,指的是雄心壮志满怀,谋略才干大展,竭力为国家献言献策。又《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化用孟尝君门客“弹铗为无鱼”的故事,希望梅庭老无私地为国家贡献力量。接着以上党地理形势的险要,赞扬梅庭老一定能不负所托:“上党从来天下脊,先生元是古之儒。时平不用鲁连书。”“天下脊”是指天下的脊梁,重要的地方,要以“古之儒”的人生态度,努力办好政务,为国尽力。他在《临江仙・卒未离杭至阔别张弼秉道》中,劝说张弼远去,不论身处何地,都要为国效力尽忠:“江南与塞北,何处不堪行。”这样的送别词,是朋友间的相互鼓励和鞭策,完全脱尽花间词离愁别恨的脂粉气。

离别黄州时所写的《满庭芳》词:“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翦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深刻表现了“乌台诗案”后的苏轼在黄州的抑郁感情。作者以日常生活琐事反映他当时复杂的思绪和他对黄州父老的不舍之情。同时这首词是一篇以诗为词的成熟作品。第一,词中小序云:“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途书以遣之。”说明这首词是留别雪堂邻里的。第二,苏轼遭贬黄州已有两年,上片“坐见黄州再闰”,身处逆境,心怀家乡,慨叹自己空度时光,“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写的就是此种情绪。下片中的“人间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借用西晋张翰在洛阳做官,想起故乡吴中的拢菜、梦鱼而弃官的故事,对人世间的变化感概万端。第三,在黄州的时间长了,连孩子说话都是吴楚口音,他所熟悉的渔樵朋友,对他照顾非常,劝他终老东坡,这是从父老的盼望来反衬苏轼不愿离开黄州的真挚感情。第四,想像别后黄州雪堂的情景,“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借对雪堂前载种细柳的留恋,以这一细节传达他对黄州的热爱。“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鱼蓑”包含着他对黄州父老深沉而又灼热的友情。黄州时期以后,由于几乎身葬其中的政治打击,苏轼思想有了很大变化,他顿悟“年来拜觉此生浮”《与孟震同游常州僧舍》)的人生无常,向往“轻舟短棹任横斜,醒后不知何处”的闲适安然生活。因此,不难理解“人生如梦,一杯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愁思,“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临江仙・送王箴》)的感叹,“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临江仙・送钱穆父》)“岁月如梭。白首相看拟奈何。故人重见。世事年来千万变。”(《减字木兰花・送赵令》)这些人事沧桑的孤情沉郁思想,在送别作品中每每出现。

从送别词上看,柳永继承了晚唐五代词香软艳的风格,继续走温庭筠等人歌化词的道路,但朝着具有自我意识的方向拓展,并不仅仅是为歌女作代言,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苏轼则以他的如椽大笔,大大扩大了词的取材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词不再是只写绮罗香泽之态的小道诗余,它可以承载深厚庄重的社会意义;在词中抒发怀抱情志,使词从应歌娱乐的游戏文字变成承载心灵诉求的文学体裁,改变了人们对词体的轻蔑态度,根本上提高了词体的文学地位。

参考文献:

[1]柳永.乐章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4.

[2]邹同庆.王宗棠著.苏轼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3]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叶梦得.避暑录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