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CA125联合影像检查在鉴别卵巢肿瘤良恶性中的价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CA125联合影像检查在鉴别卵巢肿瘤良恶性中的价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探讨ca125联合影像查在鉴别卵巢肿瘤恶性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卵巢肿瘤患者70例,全部患者行超声CT、MRI与CA125检测,以最终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判断CT、MRI与CA125联合检测鉴别良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 CT、MRI与CA125联合检测诊断卵巢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均明显高于CA125或CT、MRI、超声单独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卵巢肿瘤;鉴别诊断;CT;MRI;CA125;超声

卵巢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器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和子宫癌,但卵巢癌死亡率较高,严重危害女性生命健康。但是卵巢癌早期症状隐匿,缺乏典型表现,术前鉴别卵巢肿瘤的组织类型及良恶性相当困难,导致多数患者早期丧失治疗机会,因此早期诊断对患者治疗及生存有重要意义[1]。CT与MRI是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对许多占位性病变提供术前诊断信息,目前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较多,另外文献研究显示CA125对卵巢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较高[2]。本文选择本院收治卵巢肿瘤患者行CT、MRI、CA125检测,观察联合检测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0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卵巢肿瘤患者70例,全部患者术前均行CT、MRI、CA125检测。其中,患者年龄34~62岁,平均(50.4±3.5)岁;术后病理证实,良性肿瘤28例,恶性肿瘤42例。

1.2方法 CT:采用美国GE light speed CT机,行耻骨联合下缘到髂前上脊常规扫描,深吸气屏气后扫描,层厚10 mm,层间距10 mm,电压120kv,电流130 mA,间隔1.8s。

MRI:采用Philips Gyroscan Inter 1.5 T磁共振扫描仪,常规矢状位定位成像,然后采用T1、T2加权像轴位和T2加权像矢状位成像,T1加权像重复时间为550 ms,回波时间为14 ms,T2加权像重复时间为3500 ms,回波时间为100 ms;扫描断层层厚为5 mm,间隔1.5 mm,视野28~30 cm。所有患者检查所得影像资料均由高年资医师阅片,判断肿瘤的良恶性。

采用东芝SSA-34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日本),阴道探头频率5~9 MHz,腹部探头频率2~4 MHz,首先在膀胱充盈状态下行经腹部超声检查,观察肿瘤的位置、形态、淋巴结肿大、腹水及肝脏转移情况。然后嘱患者排空膀胱,行经阴道超声检查,观察肿块大小、形态、回声,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肿瘤周边及内部血管形态及血流分布特点,并且在血流明亮处进行脉冲多普勒取样。根据多普勒超声图像进行肿块内血流分型,并测定肿块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及阻力指数(RI)。

患者术前1d清晨,抽取空腹静脉,分离血清后,置于-20℃保存,采用ELISA法检测血CA125水平,检测试剂盒由Can Ag公司生产,严格按操作步骤进行。以CA125≥35 U/ml判断为肿瘤恶性,CA125

1.3观察项目 统计全部患者CT、MRI检查诊断结果及CA125判定结果,并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判断CT、MRI与CA125联合检测鉴别良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病理诊断结果 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良性肿瘤28例,其中,囊肿1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6例,良性畸胎瘤6例,囊腺瘤4例;恶性肿瘤42例,其中,状浆液性囊腺癌26例,粘液性囊腺癌7例,子宫内膜样癌4例,未分化癌4例,透明细胞癌3例。

2.2 CA125联合影像诊断卵巢肿瘤效果 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与CA125联合影像检查判断卵巢肿瘤良恶性的敏感度为88.1%(37/42),特异度为92.9%(26/28);CT+MRI判断卵巢肿瘤良恶性的敏感度为76.2%(32/42),特异度为75.0%(21/28);CA125判断卵巢肿瘤良恶性的敏感度为73.8%(31/42),特异度为78.6%(22/28);CA125联合影像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明显高于CT、MRI、超声与CA125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良恶性肿瘤的超声特征 多普勒检查显示恶性肿瘤内部血管多分布于肿瘤实质区域,排列杂乱不规则,血流分型多为III型;良性肿瘤血管多分布于周边或间隔上,血管排列规则、稀疏,血流分型多为I、II型,良恶性肿瘤血管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卵巢癌是女性常见的生殖器恶性肿瘤,死亡率较高。CT与MRI是临床常用的影像检查手段,对盆腹腔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较高,其中CT可以显示盆腔解剖结构,明确肿瘤位置,区分实性与囊性肿块,清晰显示肿瘤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3];而MRI对软组织显示明显优于CT,并且应用脂肪抑制T1加权成像技术,可以明确肿块内高信号影是脂肪或出血,可对卵巢畸胎瘤、出血性囊肿或子宫内膜异位症等进行鉴别[4],因此临床常将两者联合应用。由于卵巢位置较深,常规妇科检查很难在早期发现异常,而研究显示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检测对卵巢肿瘤的预测价值不高。而超声因操作简单无创,成为临床卵巢肿瘤的常用方法,尤其是经阴道超声,探头距离盆底器官距离更近,加之探头频率较高,可以有效显示卵巢结构及内部血流改变情况[5]。

恶性卵巢肿瘤CT、MRI常表现为较大的肿块,呈囊性或实性,肿块有结节状或菜花状突起,侵犯周围组织器官,伴淋巴结肿大。超声除有效显示肿瘤形态特征外,还可通过多普勒技术显示肿块周边及内部血流分布情况,这对肿瘤性质鉴别有重要意义。本文结果显示恶性肿瘤内部血管多分布于肿瘤实质区域,排列杂乱不规则,血流分型多为III型;而良性肿瘤血管多分布于周边或间隔上,血流分型多为I、II型。

但是CT、MRI、超声诊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定性诊断价值较低,需要联合其他指标进行定性诊断,如CA125等[6]。研究显示CA125鉴别卵巢恶性肿瘤敏感性为78.1%,特异性为76.8%,其对卵巢癌减瘤术成功的预测准确率可达77%[7]。本研究结果显示CA125判断卵巢肿瘤良恶性的敏感度为73.8%,特异度为78.6%,与研究相符。

但是由于CA125来源于正常的腹膜间皮细胞,盆腔炎症、腹腔结核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等也可以刺激腹膜间皮细胞分泌CA125,导致血CA125升高[8],因此CA125非诊断卵巢癌特异性指标,有必要与影像学检查手段联合应用。本研究中CA125联合影像检查检测诊断卵巢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均明显高于CA125或CT、MRI、超声单独检查。

综上所述,CA125联合影像检测诊断卵巢癌的准确性较高,可有效避免避免误诊漏诊情况,可作为初步判定卵巢肿瘤良恶性的主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Moyle P, Addley HC, Sala E.Radiological staging of ovarian carcinoma[J]. Semin Ultrasound CT MR,2010,31(5):388-398 .

[2] Son H,Khan SM,Rahaman J,et al.Role of FDG PET/CT in staging of recurrent ovarian cancer[J]. Radiographics,2011,31(2):569-583.

[3]Damarey B, Farine M, Vinatier D,et al.Mature and immature ovarian teratomas: US, CT and MR imaging features[J]. J Radiol,2010,91(1 Pt 1):27-36.

[4]Clare MC, Tempany MD, Kelly H, et al. Staging of advanced ovarian cancer: comparison of imaging modalities-report from the Radiological Diagnostic Oncology Group[J].Radiology, 2000,215(3):761-7671.

[5] 晏华,刘永生,晏楠,等 .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卵巢肿瘤[J]. 中国性科学, 2007,16(4):18-19

[6]Park CM, Kim SH, Kim SH, et al. Recurrent ovarian malignancy: patterns and spectrum of imaging findings[J]. Abdom Imaging, 2003, l28(3) : 404- 4151.

[7]Balestreri L, Bison L, Sorio R, et al. Abdominal recurrence of ovarian cancer: value of abdominal MR in patients with positive CA125 and negative CT[ J]. Radiol Med ( Torino) , 2002,104(5-6): 426- 436.

[8]Ghasemi N, Ghobadzadeh S, Zahraei M,et al.HE4 combined with CA125: favorable screening tool for ovarian cancer[J].Med Oncol,2014,31(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