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声乐教学三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声乐教学中,往往是学生站在钢琴旁边,先“咿咿呀呀”的进行发声练习,后跟着声乐教师的钢琴伴奏演唱几首声乐歌曲,然后下课走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不出沟通和交流,仿佛是一个设置好的程序。
真正的声乐课堂是技术、技巧的训练,更是师生交流艺术作品的平台。“一对一”的声乐小课,更应该体现的艺术的交流和学术的交流。
关键词:三腔共鸣;声乐技巧;审美核心
声乐是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发出优美嘹亮的歌声,又用歌声透过音乐化了的文学语言,生动的塑造乐曲中的人物形象、描绘其意境,表达其思想感情的音乐艺术。①如此说来,“声乐”不是单纯的“声音”而是歌声和音乐以及文学语言的结合的总称。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声乐除了需要好嗓子之外,还需要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表现力、判断力、语言能力和分析能力。有的人问:“声乐看不到摸不到,又不能像学习乐器那样更换乐器,全凭跟着感觉走,学习声乐也太难了吧?”
其实不然,音乐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只要把握住以下“三问”,会为学习声乐的学生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声乐教学一问:歌唱者的“乐器”准备好了吗?
学习器乐要先准备好乐器,学习声乐同样也要先准备好歌唱者的“乐器”。歌唱者的“乐器”就是自身所具备的发声器官。发声器官不可能主动的运动,需要歌唱者主动地控制各个发声器官,然后协调有规律地运动,这样就能发出理想悦耳的声音了。
要把发声器官的生理运动合乎规律的运用起来,就要先了解这些器官。这些器官包括发声器官、呼吸器官、共鸣器官等。人在歌唱时口、舌、声带、喉头、鼻、气管、支气管、肺都要协调而又主动的运动起来,才有可能为歌唱做好最基本的准备工作。在平时的说话过程中,由于需要的音量较小,所以用不着这些器官全面合作,有的时候只要有一种器官运动就能满足我们的需要。而歌唱运用的“气息比较多”,需要这些器官全面的、积极地、主动地协调运动。如果这些器官不能全面合作,或者说不能协调的运动,就会出现高音唱不上去,低音唱不出来的情况。有的时候虽然能勉强地唱出,也会声嘶力竭,声音不美。在声乐教学中,我们要求的结果是“声音”美,做前期准备的是“气息”充足。如此说来,我们的自身“乐器”提前做好准备的应该是呼吸器官。
评价声乐技巧时,往往爱用“底气足”来形容声乐基本功,可见呼吸器官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声乐教学的初始期,首先要求学生养成正确的呼吸习惯和呼吸方法。这对声乐教学的顺利完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呼吸器官的协调运用,往往和平时的呼吸有冲突、又有矛盾。矛盾的解决并不困难:声乐的呼吸要深,而平时的呼吸要浅一些。解决呼吸的深浅并不困难:只要做到深吸气到丹田就解决了深呼吸的问题。在这个环节中,吸气容易,运用气息是难点。怎样把深吸气的气息运用保持到一个乐句的结束,才是学习声乐的重中之重。
呼吸到丹田的气息,用张开两肋的方式使横膈膜下沉,这样气息就被横膈膜挡在腹腔里,留作歌唱时使用。也就是说呼吸器官在歌唱时的工作,和平时呼吸时的工作完全不是一码事。声乐学习的呼吸准备工作,是学好声乐的前提。
声乐教学中还需要人身体的共鸣器官。人体内部的共鸣器官有胸腔、喉咽腔、口腔、鼻腔、头腔,这在声乐术语中,总称为三腔共鸣,即:头腔共鸣、口腔共鸣、胸腔共鸣。在三腔共鸣中,由于咽腔、咽喉腔、鼻咽腔周围的肌肉可以根据活动情况改变形状,容积大小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口腔共鸣是“可调节的共鸣腔”。而胸腔、气管、鼻腔以及头部各腔体均有其固定腔体,不可随意改变,因此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被称为“不可调节的共鸣腔”。②
在声乐学习中“不可调节的共鸣腔”不需要花费精力去训练,“可调节的共鸣腔”就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摸索和探索。在口腔共鸣的训练中,一般都是让学生先体验“张大嘴巴唱歌”状态。
据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的大厅里,高挂着一只虎啸山林的巨幅油画。我的声乐导师天津音乐学院的李瑞金教授这样解释这幅张大嘴巴的老虎:“虎啸山林之所以震撼百兽,是它呼啸时的气势,那气势来源于张大的老虎嘴巴里形成的共鸣。”这里的虎啸气势是“张大嘴巴唱歌”状态的形象例证。
在声乐教学中,与其说是歌唱的训练,不如说是“人体乐器”的调整。调整好呼吸状态、调整好三腔共鸣,声乐学习就完成了一大半。学习声乐首先需要把“自身的乐器”准备好,自身乐器包括呼吸器官和共鸣器官。把各个器官的协调运用训练得得心应手,那么声乐学习就完全准备好了。
声乐教学二问:歌唱者的文学修养够用吗?
优美动听的歌曲都是用歌词来表现的,(舒曼的无伴奏合唱《梦幻曲》是例外,这首曲子没有歌词却被哼鸣的歌声演绎成神奇的梦幻。)而歌词是以语言为依据产生的,其中的意境、人物、思想感情也要通过语言去描绘和表现。因此学习声乐需要扎实的文学修养做后盾。一个优秀的歌者,不仅要有美好的声音、恰当的表情、正确的发音,更需要对语音有所认识,对诗与律及吟咏调亦须有深刻的了解。③
从歌曲的题材来说,歌曲题材繁多,有颂歌、哀歌、战歌、情歌;有诙谐的、有严肃的、又庄严的、有叙事的等。这就要求歌唱者要生动形象地体现曲情词意。歌曲是词作者和曲作者合作的艺术结晶,其中渗透着二者的心血、意图和感情。而这些意图和感情需要歌唱者来表达,这就有了歌唱者的再度创作。艺术作品贵在创作,但也不能随心所欲的乱创作。于是就要求歌唱者要有足够扎实的文学功底,能从音乐风格和相关的音乐文化中尽可能多的了解歌唱作品,从而和词曲作者产生共鸣,激发歌唱者的再度创作,同时在演唱中起到桥梁作用,与观众通过歌曲进行沟通和交流。
如果歌唱者连外文歌曲的读音都不准确,连歌词的内容都表达不清楚,还谈什么再创作和再交流呢?好的歌唱演员,必定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做后盾。
笔者在声乐教师进修班中学习的时候,导师李教授要求她所有的学生熟读《西洋歌剧三百首》这本书,并且背诵其中的20~30首的咏叹调歌词。经过实践教学的验证,现在我明白了导师当时的苦心: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把相关的音乐文化内容从阅读作业中渗透到歌唱技巧里。
声乐课大多数是“一对一”的小课形式。(即一位教师单独面对一位学生授课。)这样的场面我们并不陌生:老师坐在钢琴前,学生站在钢琴旁边,随着老师的钢琴伴奏先“依依呀呀”的做发声训练,然后唱几首艺术歌曲,学生发声错误的地方,老师会做示范,然后重新唱,然后下课走人。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自始至终都没有一句语言交流,也没有出现探讨的过程。这样的声乐教学我不敢苟同。
声乐课堂上,技术技巧的训练是必要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是必要的。在准备好“人体乐器” 之后,换句话说是在发声练习训练之后,师生相互对交流作品的看法、研讨演唱的处理细节、探讨作品的时代背景,是彰显师生文学素养的时机,也是学习声乐必要条件。
如果声乐教学没有扎实的文学素养做基础,没有师生之间必要的作品探讨,那么在计算机专业发达的今天,声乐教师不必亲自上声乐课了,提前设置好程序,利用多媒体课件就能上声乐课了。而事实证明,师生面对面的上声乐课很必要。那么学习声乐的学生就应该在准备歌唱以前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声乐教师就应该在学生歌唱声乐作品以前,就作品与学生进行探讨和交流,也要交流在舞台上可能出现问题。
在对作品的交流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就实际的舞台演出做大胆的假设,运用这种提前的预设来丰富舞台经验。
如此说来,没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做基础,声乐课是上不好的。
声乐教学三问:教师的角色准备好转换了吗?
音乐教学是以审美为核心的,审美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而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④因此声乐教师就不是普通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美的使者和美的缔造者。
课堂是教学实践的场所,声乐课堂往往是“一对一的小课”形式。在声乐教学中,当学生站在钢琴旁边,“咿咿呀呀”的进行发声练习时,教师或许不需要说过多的语言,这个时候非语言艺术的作用在课堂上的作用非常重要。学生的歌唱状态很好,弹钢琴的老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莫大的鼓舞。这时候,声乐教师从老师的角色转变成“听众”的角色了。当学生的演唱技巧出现毛病时,声乐教师的蹙眉和询问的眼神,都会时学生有所警觉并及时调整歌唱状态。这个时候,声乐教师的角色从老师角色转化成评论家了。
当学生演唱声乐作品时,老师边弹琴边跟着学生的声音摆出无声的“口型唱法”,(只有口型没有声音的歌声,往往被学习声乐的师生称为“口型唱法”。)让学生在声乐课堂并不感到孤单。由于声乐课堂里没有第三者参与,往往体现不出“沟通和交流”环节,也体现不出再创作和再交流的过程。而声乐教师的“口型唱法”既不打断学生的完整演唱,又对学生的演唱起到鼓舞、示范、交流的作用。这时候的声乐教师,不但营造了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歌唱,保持心情愉快、精神焕发的状态,也以情激趣,以兴趣带动了学生的创造欲望。这时候的声乐教师的角色转换成了总设计师和总引导员的角色。
在声乐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个性、生活习惯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声乐教师酌情考虑教学语言和教学步骤。声乐的基础知识和发声原理不能不讲,要用简明易懂的语言通过形象化的比喻进行教学。
声乐教师还要重视学生的演唱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展演学识的舞台。另外声乐教师还要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在演唱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学识。这时候声乐教师身份转变成后勤人员的身份了
当学生找不到社会实践舞台时,声乐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舞台:举办个人学生的演唱会。既可以是室内无观众的小型家庭式演唱会:一位老师几个学生,先后演唱自己最拿手的曲目,演唱结束后互相讨论,完成互相评价;又可以是有观众有舞台形式的演唱会:在学校内有舞台的阶梯教室举行,请其他班级和其他系里的学生做观众,安排好钢琴伴奏和报幕员,根据观众的掌声请学生完成自我评价。这时候,声乐教师要充当的角色是剧务、编导和艺术总监集一身的多重角色。
总之,声乐教学的任务必须在基本功训练中进行,在教学过程中要渗透文学素养,要转换教师的角色,要有周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步骤。这样才能通过歌声表达思想感情,既训练学生的歌唱技术,又培养了学生的艺术观,还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为人处事的素养,养成了用智慧和心灵歌唱的好习惯。
声乐教师,不单要教给学生声乐技巧,更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开发学生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①周小燕编著.《声乐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②周小燕编著.《声乐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③赵梅伯著.《唱歌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
④教育部制订.《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