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交叉融合 多元组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交叉融合 多元组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由于电视教学的忙碌和教材的编写,很长时间远离了摄影圈,但是在我的视线注视着电视屏幕时,摄影却自动地跳入了我的眼帘。先是电视名牌栏目《东方时空》,插入摄影图片,主持人介绍图片的内容和背景,发表议论,使摄影作品引人入胜。然后有人来找我出主意,要在中央电视台第三套节目竞标,开设摄影栏目,介绍国内外优秀摄影作品,介绍摄影人物故事,介绍摄影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后来他们果然竞标成功,在电视屏幕上开办《瞬间世界》栏目,而且反响不错。以往看到的是由印刷文化形态刊登的照片和文字,现在由电视屏幕作动态的介绍,有作品欣赏,有对摄影者的采访,他们的形象以及摄影经历,都活生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摄影作品有了丰富的人文背景的烘托,更增加其欣赏价值和文化氛围。

由此我想,电视这些年来的开拓,除了技术的不断更新外,节目形态的创新和发展,总是顺着以人为本,全方位地兼容并蓄,交叉融合其他艺术形式,产生出具有新质的形式和内容。比如,音乐电视(MTV)一开始,尽管有人看不惯,尤其是音乐家们,认为它轻蔑了音乐神圣的殿堂,但是观众的需求、电视的特性、市场的规律,加上电视艺术家们创造性的视觉处理,MTV硬是冒出来,并在全世界的电视屏幕上站住了自己的位置,形成了富有音乐感的视听结构形态。近年来,文学与电视积极联姻,电视剧自不必说,还产生了电视散文、电视诗文。许多电视台相继开发了“电视散文”、“电视文学”栏目,以新的形态加强文学的传播和启迪心灵的作用。还有像《实话实说》、《相约夕阳红》、《当代工人》等以人际交流为主的谈话节目,以及《玫瑰之约》、《快乐大本营》这样融纪实与娱乐为一体的观众参与性节目。就连电视新闻也在变化,电视新闻栏目中新闻性、故事性、娱乐性、报道与评论等过去认为是界限分明的东西,现在能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以不同的交叉组合方式,形成许多不同的节目品种,有了新闻杂志型栏目。这种局面的形成,不仅是由于电视的高科技含量所带来的兼容并蓄的能力,以及它作为大众媒介的与观众日常生活的贴近性和亲和力,更重要的是观念的变化,认识到人的需求的多样性,文化的相互交融性,生活自身的丰富性,都使电视工作中有一种不拘一格的开拓精神,有一种包容宇宙的情怀,吸收各种媒体、各种文化形态之所长,为丰富人类的文化积淀发挥电视自身的潜力。

现在,当我把眼光再一次投向摄影群体时,我发现同样的情景也在摄影界发生和拓展,现在人们再不将摄影看作是单纯的摄影,也再不将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的区别和定义争它个水落石出,人们也不再茫然和徘徊,问自己到底往何处去,而是各自在寻找着自己的文化定位和个人的风格,寻找自己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使摄影积极在与各种文学艺术的横向交融中有了繁荣的局面,摄影的品种、门类发展如此丰富,各个门类所涉及的知识和文化层面也更为深入。比如广告摄影是很活跃的一支,其中除广告摄影人的市场意识、商品知识,技术技能以外,还必须有出奇制胜的想象力,与绘画、计算机制图等高科技手段结合的创造力,以及对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已大大超乎人们的预料。现在纪实摄影对生活的关注,不再停留在抓拍富有意义和情趣的瞬间上,而是具有了深厚的生活体验和人文内涵,其中所蕴含的文学性、戏剧性以及作为人类学的追求的人本精神得以充分体现。比如焦波的《俺爹俺娘》,任锡海的《‘五角大楼’――十号大院的故事》,赵铁林的《漂泊在都市边缘的女人》等等,以摄影体验人生,其中的人本精神、纪实性、故事性、艺术性融为一体,其生活的深入、时间进程的积累,文字记述的点睛之笔,都使人想到电视纪录片、报告文学或写实主义的电影。我记得我还在什么地方见过一本摄影诗集,一幅照片一首诗,记得当时令我高兴的是,那些照片的确拍得很有诗意,那些诗也的确能抒发照片中的情感。它不是1+l=2,而是两种文化形态的碰撞,产生了新颖的感觉。

最近我翻阅了《大众摄影》、《中国摄影》等刊物,看到摄影者与以往不同的是做到了图文并茂,许多摄影者发表一组精美的作品,还附有非常到位、非常抒情的文字。我也了解到许多摄影者已自觉地对自己的摄影行为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策划。有的去边远地区,一蹲下去就是一年半载,或专以茶馆为观察点,或专以某类人物为拍摄对象,积累起浓郁的乡情民俗、人生况味、生活内涵;有的钟情旅游摄影,事先研究有关地区的人文历史、地理概况、天气特点,有备而去,有感而发;有的专攻花卉,研究植物学,掌握植物的生命进程,拍摄植物生命形态中的形式美感。’99第4期《中国摄影》刊登的买国庆的昆虫生态摄影作品(见图),就介乎科学与艺术之间,融科学与艺术为一体。他阅读了一些有关昆虫知识的书籍,精心地选择合适的摄影器材,使他的作品,既具有供研究的科研价值,又有艺术的审美价值。

即便是人像摄影,现在也有了许多的品种和流派,有崇尚抓拍的生活人像作品,也有现代抽象意味的室内人像作品,有的专拍儿童,有的专拍婚纱,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个性,通过积累而使自己有成就感。我最近看到了一部电视专题片《心灵的肖像》,纪录了海南一位40多岁摄影者,自己筹集资金,花了几年时间,为100多位科学院士拍肖像,并且都放大装框之后送给他们。这些科学院士多是七十、八十,每个人的肖像都刻有时代的印记,每一位院士都有不平常的故事,而摄影者自己也成了故事的主人,用他的肖像作品留下了自己的脚印。所以,对自己摄影行为的策划和设计,本身就是向文化深度开拓,使摄影艺术更加个性化。

对摄影新科技的驾驭,也使摄影形成新的文化层面,可以说,对新技术的思考和运用,是摄影文化的核心部分。比如数码照相机的应用,摄影与电脑的科技合成,肯定会给摄影带来新的形式和新的审美内涵,现在不急于给他们什么定位,人类的智慧肯定会为它创造出新的欣赏观念和审美价值。正如现在互联网络的发展,并不会使电视消亡,而是为电视增添新的翅膀。数码相机不只会给艺术摄影、广告摄影带来创作新思路,即便对新闻摄影也会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带来冲击。现在的新闻摄影记者,一台数码相机,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台能漫游世界的手机,三位一体就能做到在战地、在山区、在世界的不同角落,即时拍摄,即时发稿。

摄影的艺术品质与技术品质息息相关。要想求新求变,也在于精通和创造性地运用技术条件。著名风光摄影家陈长芬,过去拍摄风光时用135小型相机,但他在判断曝光量上积累丰富经验,现在,他为了追求风光摄影的高品质,放弃了135相机,而扛上了8×10的座机,跋涉于山水之间,用他自己的话说:“以传达我20多年来用中小型相机拍摄长城时难以传达的情感”。他道出了摄影中技术与情感之间的文化内涵。摄影人正以自己的努力,立足于摄影自身的特点,又融会其他艺术门类的长处及新科技的手段,发展个性化的创作,在已经到来的新世纪里,摄影仍然能在人类文化的进程中发挥自己独特的魅力。

当我再将视线转向摄影时,写下了以上的感言,以交给多次向我约稿的大众摄影编辑部的好友。我衷心地祝愿我们的刊物越办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