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民企电影亟待提升的文化正能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民企电影亟待提升的文化正能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在加入 WTO近十余年来的历史进程中 ,无疑受惠甚多。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中国民营电影企业冲破大一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地崛起,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电影产业在现代性转型上的历史步履。在迎来“双百亿 ”时代的中国电影产业大格局里,应当看到,民企电影形态和国企电影形态实际上是中国电影产业的两个翼,互相不可取代,构成了一种优势互补的产业合力。

近三五年来,中国电影在本土市场上迎来了自身发展的高增长期。 2013年的年度票房竟迅速突破双百亿,高达 217亿元。在该年度总票房里,除掉进口片拿走约40%,国产片份额占比约为 60%,达128亿元,而其中华谊兄弟、光线传媒、乐视影业三家公司总计赢得了 63.3亿元票房 [1],这三家民营电影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之一则占到国产片总票房的“半壁江山”,赫然醒目。

举目看市场,新崛起的中国民营电影企业,为我国电影产业的繁荣诚然做出了非同寻常的贡献。但是,由于资本的本性所决定,一些民营电影企业竞相角逐的无非是中国本土高端票房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电影作为精神产品的第一属性,沉溺于中产消费文化的“陷阱”而难于自拔。以 GDP论英雄,让GDP成为衡量电影产业成败的决定性指标,这意味着什么?这必将造成信仰迷失、价值错位,并令以先进文化来引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流为一句空话。

迫在眉睫的现实教训便是,中国电影及其产业的文化品位正日趋下滑,银幕上的诸般乱象,无不源于 GDP决定论而令金钱主导一切。进退之间,显然与中国深化改革大时代的脉搏南其辕而北其辙。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眼界,似乎只看重本土市场频频报捷,并为“破双百亿”而洋洋自喜,却无暇顾及海外市场的窘迫。 2013年中国在 48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举办了 113次电影节展活动,共展映了影片 951部次。计有 45部电影出口到 49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的年度总票房,只得到 14.14亿元(折算为人民币)的惨淡纪录。本土与海外,俨然冰火两重天。这就给中国电影及其产业造成了结构性的危机。

以清醒的文化思辨来考量,特别是近十余年间,随着国内与国际主流市场逐渐贯通无阻,中国无可回避地被卷入了全球化的时代潮流,在全球性与本土性之间,凸现出一种新的张力关系。事实上,举凡登临中国市场高端票房的影片,大多数为取悦于中产式消费文化的需求,似乎与现实主义精神早已划清界限,为打造剥离现实、剥离精神的娱乐快餐而前呼后拥,紧紧地跟风好莱坞而在“泛娱乐化”的潮水里载沉载浮。

是的, GDP的增长是中国电影及其产业向现代化升级的经济基础和必要物质前提;然而,一旦剥离了中国民族文化主体创新的内核, GDP指数尽管可以扶摇直上,破百亿或破双百亿,但却由于与民族文化精神血脉相割裂,则无疑对我国电影产业的现代性升级构成了潜在的、深层的危机。事实上,电影文化产业具有其与生俱来的双重属性,一是文化的属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电影作为以文化精神为第一性的产品,它关乎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前景;二是资本的属性,它以市场为其生命线,为保障电影产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随着中国电影产业日渐繁荣兴旺,其资本的属性竟无限膨胀,乃至大有可由 GDP来主宰市场并扭曲电影文化之根本属性的趋势。按照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来说,必须由文化来引领产业发展的方向,促使产业走向高速、健康、可持续性的发展。而现今的情形则似乎显得颇为难堪,我们的文化不是引领电影产业的发展,反倒成了它的某种点缀或花边;中国电影内在的民族文化主体,不但并未携 GDP增长之机遇而日渐强盛,反倒受 GDP增长之煎迫而日趋下滑与萎缩。

人们需要清醒地看到,中国民营电影企业在遭遇全球化浪潮的裹卷和冲击下,在文化的主体意识上往往十分脆弱,在当下虽然彰显出某种市场的优势,却仅仅局限于国内的市场,根本谈不上什么与世界对话。

在笔者看来,当下民营电影企业在回应我们时代的主流话题上,到底是不是唱了主角,是不是还会继续唱主角,这其实还是一个未可给出准确答案的问题。不管《泰

》也好、《小时代》也罢,在北美所拿到的票房仅区区几万元或者几十万元人民币,它们在文化上的国际传播力和美誉度则更是微乎其微。这跟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电影消费市场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的国际地位显然是很不相称的。即便是万达集团的王健林以大手笔并购了在北美数一数二的 AMC电影院线,而AMC的管理高层依然是美国原班人马的班底,依然得按好莱坞的市场铁律出牌运作。因遭到全球性的文化冲击和挑战,中国民企电影产业无可回避地面临着以下三组矛盾而徘徊难前:

1、如何以先进文化为引领而实现文化与产业的和谐发展;

2、如何突破高技术垄断而呈现人文内

涵的新开掘、新魅力; 3、如何打通本土性与全球性的市场分割而赢得与世界对话的尊严。这三问,无疑是需要我们沉静下来给出郑重思考的。

当今中国银幕由于受到西方中产式主流娱乐狂欢风潮的裹卷,再加上中国本土电影市场上各类大小民营资本的无孔不入,现实的文化景象不能令人乐观。正如有媒体报道,“眼下,国内企业尤其是民企投资影视业似乎正在成为一股潮流”,由于影视业目前正处于高成长期,“高回报的特点仍然吸引到了众多资本的关注。 ”而“进军影视的‘跨界 ’民营公司真可谓眼花缭乱,从做烟花的,到搞餐饮的,乃至矿业开发的,应有尽有。 ”[2]事实上,伴随着全球化时代视觉文化观念的嬗变,当下中国也跨入了“新媒体时代”,让新兴的互联网获得了新的优势和张力,拓宽了原有媒体的场域,形成了众声喧哗、竞争激烈的新格局。当下由互联网上三个大佬组成的 BAT(即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正构成了一股普天盖地、来势迅猛的娱乐旋风。有媒体上清醒的业者,称之为“三张‘娱 ’网”。此“娱”非那“鱼”,其所指乃商业娱乐模式的强势升级,它不同于那些依附于大公司而欲来分一杯羹的小资本、小企业, BAT大佬势将对影视娱乐业进行深度的介入。但也有清醒的业者给出判断称:“目前新媒体巨头虽然主导了互联网的平台和渠道,但其欠缺内容,尤其是自制的内容。 ”[3]至于这“三张‘娱’网”将给我们的影视产业带来多少正面的或负面的文化影响,则显然尚需积以时日给出沉淀,方可作出判断。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明确指出的,新兴的互联网作为新媒体,其与影视的联姻无疑是时代演进的必然结果,它将有力地推进、扩张并提升中国电影产业的产能、产值及其在国内和海外市场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但是,近年来我们所见到的网络式粉丝营销以及 BAT在其起步之初,因在资本利益驱动下文化能量的凸显或扩张,则是不可低估的。君不见,当下由影视娱乐业所掀起的喧哗与竞争,无不借助于 3D或 IMAX来制造图像奇观以吸引人的眼球,令资本急剧增值并无可遏止。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报道,“去年,中国电影票房增长了 27%(2012年增长了36%),达到 36亿美元,是首个票房超过 30亿美元的海外市场。 ”[4]毫无疑问,好莱坞对于中国这个正处于“井喷”状态的“海外市场”,给予了高度的期许;但与此同时,这个市场其实尚远未达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高度,举凡在市场高端赢得巨额票房的电影作品,居然多半都是出自民营企业之手,粗制滥造,乏善可陈,竟无可回避地陷落于剥离文化而唯 GDP至上的误区。

事实上,近三五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的“井喷”现象及其为满足中产文化消费需求而走向浮躁化、粗鄙化、庸俗化,诚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恰恰标示出,这类中产文化消费的样貌已经在中国电影市场上日渐滋长。认真地看一看我们当下的人文生态环境,中国电影突出的问题显然有这样三个:一是中国大片遭到好莱坞大片的蚕食与同化,并无可挽回地走向整体性的沉落;二是唯 GDP至上的市场方向,逐步形成了一种“市场金本位”的定势;三是唯 3D或IMAX电影崇拜,将3D等高技术奉为制造视觉奇观的圭臬。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好莱坞一部《变形金刚 4・绝迹重生》,在贴上了所谓“中国元素”标签后,竟在中国市场创下了 19亿 8600万人民币的最高票房纪录(折合美元

3.15亿,超过其在美国本土 2.3亿的票房纪录),竟“将中国市场价值提升到单片 20亿人民币票房时代” [5]。而当下我们却拿不出一部中国大片可以与之相抗衡。作为硕果仅存的中国大片如《西游 ・降魔篇》和《狄仁杰之神都龙王》,无不以 3D奇观式的“炫技秀”而造魔弄怪,文化何其贫瘠、苍白。而《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则被有的学者批评为将孙悟空这一个具有 400多年历史的中国民族经典神话形象毁之于“好莱坞化”或“妖魔化”。说到底,此类中国大片,票房固然可观,其所短缺的恰恰就是人文原创力,找不到自身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根脉而流于东施效颦。这个以牺牲民族文化主体性来换取的高端票房,更伤害了中国电影产业总体的良性建构与发展,这个沉重的历史教训,切不可不引以为戒。

当今中国银幕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乱象,这就表明:中国已经在本土化与全球化之间形成的张力关系里难以挣脱出来。当今全球化的文化语环境,以西方中产主流娱乐狂欢风潮为其主导趋势,其商业性运作模式的特征是,艺术灵感遭到绑架,理想与情怀淡出银幕。

当市场跨入双百亿时代,尽管一派盛世气象,却出现了一种罕见的大片综合症,将娱乐狂欢奉为宗旨,那么文化的自律性、艺术的求变、求新以及现实主义精神则悄然间淡出了银幕。中国电影产业(含民企电影)所短缺的恰恰正是我们产业内在的主体性,更遑论文化正能量的传播与弘扬。

注释:

[1] 丁亚平主编.当代中国民营电影发展态势研究 ・“绪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5.

[2]唐玮婕.民企跨界“涉影”有无虚火[N].文汇报.2014.8.10.

[3] 陈丹.BAT影视娱乐人才战[N].综艺报.2014.7.25.

[4]参见: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2014年3月26日报道:《美影院老板拟推“特价观影日”》,转引自“参考消息”2014年3月28日,第9版。

[5]刘嘉.〈后会无期〉接棒〈小时代3〉,〈京城81号〉“逆袭”摘榜眼[N].中国电影报.2014.7.30.

黄式宪: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责任编辑:李松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