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面料辨识的服装材料学教学方式改革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服装材料学作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其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需要向更适合该专业的艺术生的方向进行创新和发展。针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突出面料辨识在课程中的重要作用,改革服装材料学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整合新型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考核形式,为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提出合理可行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面料辨识;艺术生;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5-0019-02
前言
服装材料学是一门研究各种服装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及服用价值的科学。它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内容也极为丰富,是一门涉及纺织学、物理学、化学、心理学、市场学、人体工学等诸多学科的综合科学。[1]服装各专业的学生都需学习这门基础平台课,为其后的专业学习奠定知识基础,该课程也是培养现代化专业人才的的关键课程。各大高校为改革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如:提高课程中学生实践的比重、加强多媒体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动手和创造能力等。只有围绕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断进行创新,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2]但是,根据招生和各专业教学侧重点的不同,《服装材料学》课程会面向工科类、设计类以及艺术类的学生同时开设。由于各专业学生的知识基础、基本素养各有侧重,因而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必须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学生,有目的的规划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重点,特别是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上,要考虑各类型学生的素质特点,在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多加研究。
1.改革传统教学体系,激发艺术生兴趣点
(1)传统教学体系分析
《服装材料学》课程内容包括纺、织、染整个范围,内容极其广泛,学生和教师都不易抓住重点,对于服装设计与工程的艺术类学生来说,他们没有相关物理化学知识背景,缺乏必要的工程背景的知识训练,接受起来难度较大,效果也很不理想。[3]过多过细地介绍原料的基本性能反而会抹杀学生的创造性。纯理论课程的学习也无法突出设计类学生的专业优势,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体系即纤维纱线织物面料的四段教学体系,前三段集中在基础知识点的传授,内容枯燥。而艺术类学生最想知道的是这门课和自己的服装设计有何重要联系,也就是如何更好地使用面料。
因而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创新教学体系,改变教学策略和侧重,选择性的忽略某些细节,特别是一些不直观的、专业性很强的内容,如纤维的化学组成、微观结构,衣料的染整工艺等,而更多地强调与服装设计和加工密切相关的知识,如材料的识别与选用、材料的服用性能、加工性能以及造型特性、材料与设计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材料学课程的时候,能够与其创造性思维紧密联系。[4]
(2)创新教学体系探索
建立新的教学体系不是对原体系的全盘否定与逆化,而是重点突出面料与服装设计的关系,以此为核心展开教学。在服装设计与面料关系的探索基础上,依次对面料的外观、质地、性能进行研讨式教学,再引导学生对面料性能进行自主研究学习,弱化相关回潮率、纤维的耐化学药剂性能、纱线加捻等理论抽象性过强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选用常见、常用的面料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先进行认知学习,然后再以提问的形式进行启发与考察式教学,在学生讨论学习这些面料特性的决定因素后,对纤维、纱线的性质与结构进行基本知识的讲解,起到巩固作用。
这种以面料辨识为基础的教学体系突出了服装材料学教学的核心目的,即掌握服装材料知识,为将来的设计打好基础。以面料辨识为基础强化了材料学中最重要的基本能力的锻炼,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这门课程的意义与精髓。但同时也保留了原教学体系中对纤维、纱线等较抽象的理论的讲授,更体系化的将知识脉络展现在学生面前。该教学体系的探索经过了漫长的实践过程,在实践中,学生的兴趣明显提升,教学效率也有显著提高,但该体系的改革探索仍需继续完善和优化。
2.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整合新型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是反映教学质量的重要平台,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手段和技巧的组合,具有可操作性。选择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5]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改革服装材料学课程的重点,面料的辨识是实践性教学的支撑环节,这里并不是将面料辨识抬高到决定服装材料学教学成败的高度,但在教学中,我们都知道其意义与作用是显著的。服装材料学课程看似内容繁杂,但教学重点明确,且大部分知识具有内在联系,因此,授课教师只要做到围绕教学目的,优化筛选知识点,突出教学重心,讲授主次分明,就能使学生抓住重点,减少直至消除对本门课程内容繁杂的偏见。[6]对艺术类学生来说,形象化的认知,互动式的学习,研讨式的交流可以让他们在生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就基础知识进行较好的学习与理解。同时在实践性教学模式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方面也应有所创新。具体陈述如下:
(1)形象化互动研讨教学
采用形象化教学方法,根据艺术类学生不易接受枯燥的数据和深奥理论的特点,对于理论性较强的部分教学内容,如纤维、纱线和织物组织结构,给学生展示实物及图片,利用“实物感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增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感性认识。[7]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在小班教学的背景下,将课程逐渐向研讨课方向发展,让师生相长在讨论中成为现实。这样的教学模式无疑是对学生和老师的一个新挑战,需要老师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和灵活的思辨精神,学生则需要提前准备相关资料,做好课前的功课。但正因为这样的教学方式的要求,促进师生的进步,在该方式的作用下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辩证思维。
不同的面料有不同的特性和质地,以满足不同服装的要求及风格效果。如从质地上有轻薄与厚实,紧密与疏松、柔软与刚硬、光滑与粗糙。从原料上讲有棉、毛、麻、丝、化纤、裘皮、塑料等。如棉织物纯朴、大方、自然麻织物硬挺、粗犷、豪爽毛织物沉稳、高雅、端庄,丝织物华丽、高贵、飘逸。[8]通过形象化的展示,艺术生对面料的实际感受增强,理论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知识。通过对实物的体验,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权,激励学生好问敢问会问,增强课堂参与感和活跃度,生生交流与师生交流的模式下让学生对知识活学活用,具备灵活多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服装面辅料这一章节时,让学生在已给定的环境条件和要求下完成面辅料的选择与搭配,并且画出时装效果图,再根据所学的有关纤维、纱线、织物的知识,对自己选择依据与搭配理由进行说明,然后先在学生之间进行互评讨论,最后老师进行总结说明。
(2)校内外实践教学探索
作为基础性的实践课程,实践教学是纺织专业必备的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也是应对当前人才市场需求的必要工作。在实践教学方面,已有较多成功方法值得学习,如参观纱厂,了解纱线、织物的组织结构、染整工艺等,让学生深入到生产一线,不断接触各种纤维材料,感知积累;要求学生定时到面料市场和大型商场进行调研并制作自己的调研信息库;教师还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参观一些大型的服装面料博览会,现场了解最新的服装面料资讯与高科技服装面料的发展现状,把握时尚动态,跟进服装材料学研究前沿,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索。
但在众多可实践的项目中,如何将课程内容、生产实际、人才培养和这些众多实践教学相结合应当受到更多的关注,而不是盲目增加实践,导致学生对实践不重视,甚至因实践过多而反感,造成揠苗助长的结果。因此,教学中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合理安排适当实践环节。如在讲授纱线的捻度、捻向、细度等方面的概念时就在纱厂进行概念授课,在学习毛皮与皮革知识的时候去皮革厂进行调研,实地体验天然毛皮、皮革与人造毛皮、皮革的区别。有重点讲策略的安排实践内容是进行校内外实践教学必须要注意的地方。
(3)现代化教学资源运用
在计算机已经十分普及,政府教育支出逐年递增,社会资助逐渐完善的时代大背景下,现代化的教学资源与手段也越来越丰富,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也成为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高校配有齐全的多媒体教室、先进的设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网络教育平台扩充课堂知识与检测,加强学生网络操作与运用能力,培养高效应用互联网的技能。在优质资源整合方面要利用广大校友资源,及时更新面料库等。利用好现有的多媒体科技也是教学中实现事半功倍的法宝。如利用CAI课件,结合织物CAD软件,在编辑组织结构的同时,进行不同材料的织物外观的模拟,甚至模拟模特的穿着,既加强了知识的可视化、系统化,丰富了单薄的碎片知识,也扩大了教学容量,让艺术生在课堂中感受到趣味性,激发学习欲望,促进自主学习。教师要科学有效的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需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体现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只是将材料内容变成电子版呈现在屏幕上的课件仅仅是省去教师的板书工作,并不能很好的体现多媒体的应用,枯燥呆板的课件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无法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但同时也不能将课件制作的过于复杂,一味追求趣味性和内容的多样化会使得学生分散注意力,抓不住重点,影响教学效果。第二在讲授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接受速度。教师应避免只顾教学计划的完成而机械的快速播放课件,在重难点部分要适当放慢速度并丰富讲解内容,让学生有思考和消化的时间,同时也便于学生做好笔记。不应让学生为了快速记笔记而忽略讲解,造成倍感疲劳停滞思考的低效率学习。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也需用板书来强调或补充说明某些知识点,让学生加强印象,也起到调节作用。第三是课件应及时更新修改。服装材料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学内容也要适应行业的发展,随时进行修正、删减、补充等,不断丰富完善更新教学内容,保证学生接受到最新最实用的知识与技能,及时了解学科前沿动态。虽然制作一个优质精美的课件需要花费较大的时间和精力,但也不能有一劳永逸的思想。
3.优化考核评价模式,培养专业创造人才
成绩考核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它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检验,而且对教学过程又起到反馈性的指导作用,它的内容与形式影响着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向。优化考核评价模式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虽然目前很多高校已经从传统考核模式即期末闭卷笔试发展为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三七开的新模式,但就服装材料课程来说,这样的考核设计仍需改进。实践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服装设计专业需要更多实际性的考评,合理优化考评模式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养成独立探索与合作研讨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线教学的基础,只有通过改革考核评价体系,从心理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才能为后续更深层次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石。
在作业布置方面,教师可以扩充作业形式,如布置搜集与应用作业,搜集作业主要为实物搜集与信息搜集,应用作业为专业设计作业。这样就可以丰富平时作业内容,增加平时成绩比重,变“三七”为“五五”,即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占总成绩的50%。让学生将学习重心较均匀的分配在整个学期而不是突击期末考试。在评价体系中,将本课程与另外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关联起来布置某次作业,即一份作业两份成绩,既让学生提高对作业的重视又增强了科目交互性,使得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检验。
4.结语
服装材料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是服装教学领域众所周知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艺术类学生因其自身特长与背景和工科生有所不同而需要符合其特点的服装材料学课程体系,但无论是教学体系、教学方法还是考评机制都需要改革创新。因此,在教学实践的探索中,教师需要运用科学的教学体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与考核机制,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与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吕航,赖秋劲.服装材料与应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曾家驹.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走改革创新之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1(2).
[3]李中元.服装材料学教学方法浅析――基于服装艺术设计专业[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6).
[4]李艳梅.《服装材料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讨[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7(2).
[5]朱敏.现代教学方法发展的趋势性特征[J].外国教育研究,2001(4).
[6]罗军.服装材料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学论坛,2013(5).
[7]姚桂珍,钱.服装材料学的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4).
[8]许颖琦.实践性教学在服装材料学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教研版),2012(11).
基金项目
江南大学2013年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B201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