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笔鸣凤 9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笔鸣凤 9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刘勰在《文心雕龙》的《风骨》篇中指出作文应风骨与文采兼备,如斯才可达到文笔鸣凤,而对风骨的释义众说纷纭,有长有短,但要想做到文笔鸣凤,就必须将风骨与文采相结合,即把文采与文章所体现出来的一个整体的气度风貌特征相结合。

关键词:《文心雕龙》风骨 文笔鸣凤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夫NC19A翟备色,而翥百步,肌丰而力沉;鹰隼乏采,则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文章才力,有似于此。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刘勰在他的《风骨》篇中指出风骨优良的作品,文风鲜明生动,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并说作文应风骨与文采兼备,犹如凤凰那样,既有能高翔的骨力,又有文采美丽的毛羽,这样才可以达到“风清骨峻、篇体光华”。由此可见,作文最重要的是修炼“文笔鸣凤”。采的概念比较好理解,即文采,指文章的语言辞藻华美,而真正理解并在作文实践中向“文笔鸣凤”看齐,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风骨的概念。

“风骨”一词,不是刘勰的首创,魏晋品评人物时即有,《晋书・赫连勃勃载记论》:“然其器识高爽,风骨魁奇,姚兴睹之而醉心,宋祖闻之而动色。”《北齐书・武成十二王传论》:“文襄诸子,咸有风骨。”但是,作为一种艺术美学范畴,则是刘勰的首创,且涵义也有所变迁和发展。本篇重在《文心雕龙》中“风骨”含义的探讨。由于在《文心雕龙》中“风骨”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性质的语词,兼之刘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因此让人很难把握其确切涵义。迄今为止,学术界对此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较典型的有以下三种:或认为它指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或分析思想内容中的两个层面,或基本确定为作品的整体精神风貌。

首先第一种观点认为,“风”是指文意,实即内容方面,“骨”是指文辞,实即形式方面。最早持此说的是黄侃,其《文心雕龙札记》中说:“必知风即文意,骨即文辞,然后不蹈空虚之弊。”[1]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同意黄侃的说法:“风即文意,骨即文辞,黄先生论之详矣。”[2]这种说法主要是依据《风骨》篇中在分论风与骨时,论风均与情或气相连,论骨均与辞相连,但是这种说法未免有些过于简化,没有联系到后文相关的论述。要想达到“文笔鸣凤”的境界,必须兼备文采和风骨。而这种理解又将“风骨”中的“骨”剖析出来理解为文辞,显然在表意上是有明显重复的。而且这种理解方式将“风”和“骨”割裂开来,对于中国古人喜欢用整体笼统的概念的表达方式不太吻合。风与情、气关系密切,但不等于就是文意(或文情);骨与辞、言关系密切,但不等于就是文辞。

第二种从思想内容的不同层面来把握“风骨”概念的观点,将风与骨分别开来。具体来说,主要有两种意见。其一是“情志”与“事义”说。即认为“风”是情志,“骨”是事义,两者都是文学内容的范畴,更具体一些说,“‘风’是作家发自深心的、集中充沛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情感和意志在文章中的表现”[3];“骨”指“事义”,“是指精确可信、丰富坚实的典故、事实,是合乎经义、端正得体的观点、思想在文章中的体现。”[3]这种意见主要源于将《风骨》与《附会》篇联系起来考察,跳出《风骨》篇而在其它篇目中找旁证,也不失为研究之一途,且生成文骨的端直结言,主要在于表达事义。

其二是“情感”与“思想”说。宗白华先生在《中国美学史中的重要问题》中写道:“我认为‘骨’ 是和词有关系的。但是词是有概念内容的。词清楚了,它所表现的现实形象或对于形象的思想也清楚了。‘结言端直’,就是一句话要明白正确,不是歪曲,不是诡辩。这种正确的表达就产生了文骨。但光有‘骨’还不够,还必须从逻辑性走到艺术性,才能感动人。所以‘骨’之外还要有‘风’。‘风’可以动人,‘风’是从情感中来的。中国古典美学理论既重视思想――表现为‘骨’,又重视情感――表现为‘风’。”[4]这种观点是从情与理的角度释“风骨”,指出二者是平行的关系,较之分析为意与辞似要中肯一些。

然而,以上这两种理解似乎都将“风骨”概念的涵义缩小了,在这里“风骨”这一概念都仅仅是指内容中的几个部分或者层面,并未涵盖内容的全部,我们知道完整的内容还应该包括文章的框架结构等内容,按照以上两种说法,作文达到“风骨”应该是不能达到文笔鸣凤的辉煌。。

还有第三种观点是将“风骨”理解为作品整体的“精神风貌美”。张少康先生说:“我们认为,把风骨理解为文学作品中的精神风貌美,风侧重于指作家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在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气度风貌特征;骨侧重于指作品的思想内容所表现的义理充足、正气凛然的力量。”[5]而不同的思想家、文学家所说的风骨又随着他本人的思想而有所差别,这是比较符合刘勰全书的原意的,也和当时各个艺术领域中所论的风骨可以协调一致,同时也能比较妥善地解释《风骨》篇的原文。

张少康先生还指出刘勰的“风清骨峻”审美理想,在更深层的含义上还和中国文化传统中所表现的主要精神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精神品格上有非常可贵的一面,这就是建立在“仁政”、“民本”思想上的,追求实现先进理想的奋斗精神和在受压抑而理想得不到实现时的抗争精神,它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坚毅不屈的性格和先进分子的高风亮节、铮铮铁骨。“风骨”正是这种奋斗精神和抗争精神在文学审美理想上的体现。因而刘勰的“风清骨峻”不只是一种艺术美,更主要是一种理想的人格美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称“风骨”是刘勰追求的一种美,应该说是恰当的,且“精神风貌”的表述既涉及作品的内容,又表现于作品的外观,避免了分析之后难于达到有机统一的弊端。

由于刘勰的《文心雕龙》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取得的重要成就,关于其的研究成果非常之多,对《风骨》篇的研究也不例外,上面只是列举了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关于“风骨”的释义,大部分都有其道理,但又都有一定的缺陷。这一现象除了有研究者研究视域的限定的影响外,我们也可以看到由于中国古人写作善于运用类比等手法,因而刘勰对“风骨”的描述本身就是具有一定的不确切性。但是我们相信,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总是在不断发展的,《文心雕龙》作为我国中古时期一部伟大的理论批评著作,对于它的研究也一定是在不断进步的,虽然我们不可能完全去读懂刘勰的想法,但是对于《文心雕龙》的研究总是能启发人们更多的关于文学批评的灵感;而现下日新月异的新理论,也会不断启发人们用新的思路和视角去看待《文心雕龙》。

结语

总之,“风骨”作为与“采”相对的概念,是一篇好的文章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包括文章许多方面,具体的说就是以作者的精神气度为基础,文章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一个整体的气度风貌特征。在作文时只有做到风骨与文采兼备,文章才能真正达到犹像凤凰那样,既有能高翔的骨力,又有文采美丽的毛羽,即文笔鸣凤。

参考文献

[1]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99.

[2]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51.

[3] 廖仲安、刘国盈.释“风骨”[M]//《文心雕龙》研究论文选:下册.济南:齐鲁书社,1988:61l―612.

[4] 宗白华.中国美学论文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34.

[5] 张少康.《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体系//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