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吉林省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路径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吉林省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路径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全国着力发展生态经济的背景下,吉林省节能环保服务业的发展方兴未艾,并有望成为未来吉林省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本文通过对吉林省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现状及相关理论成果进行分析,得出投融资力度不足是限制吉林省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就此从政府、节能环保服务企业、金融机构3个角度,提出吉林省节能环保服务业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吉林省;节能环保服务业;投融资;路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S210.4文献标识码:A

1吉林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的政策和理论基础1.1政策基础

党的十报告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并系统性提出了今后5a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要着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吉林省人民政府深入贯彻十会议精神,按照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要求,结合贯彻落实《吉林省节能“十二五”规划》,制定《吉林省“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实施方案》。

吉林省能源资源种类虽然较多,但从已探明的储量看,仍属于能源资源欠丰富的地区,常规能源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不足0.3%。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储量较低,油气大幅增产的空间不大。水电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装机总容量已占到可开发建设容量的80%左右,进一步开发的潜力已经不大,且开发的难度较大。而作为吉林省主要能源消费品种的煤炭,其供需矛盾更为突出,自给率不足40%,且地产煤炭的质量较差,热值较低。2012年,吉林省工业企业煤炭产量仅为6310.45万t。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到2010年,吉林省的GDP平均增速在10%以上,而能源的供给产量增速不足2%,能源供给的缺口越来越大[1]。

同时,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的吉林省,多年来逐步形成了以汽车产业、医药产业、石化产业、电力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这些主导产业均具有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的特点,如果不进行绿色升级,将进一步加剧吉林省能源短缺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大力在吉林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尤其是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并使之更好、更快地融入汽车、医药、石化、电力等产业将会对吉林省经济的绿色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2理论基础

在国外,针对节能环保服务业的研究开始的很早,Shippee(1996)[2]从营业、需求管理项目减少、市场竞争、节能服务公司与公共事业间的关系、新产品与服务等5个方面分析了节能服务业的发展趋势,指出节能服务公司能够为商业和工业客户提供充分有效的节能服务,并且未来将有大量节能服务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出现具有公共事业特点的新型节能服务公司。

Vine(1999)[3]实证分析了美国节能环保服务业的发展,指出服务公司需要进行服务整合,提供一站式服务,并且通过投资于兼并,最终成为超级节能服务公司(super ESCO)。同时他提出,公共事业部门重组将影响节能服务业的格局。

Goldman(2005)[4]等人基于面板数据对美国节能环保项目进行实证分析,指出节能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将逐渐增加。

同时,也有不少国外学者关注不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障碍。

Ellis(2010)[5]便指出,所有国家的节能环保投资都受到了能源价格的影响,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还面临着诸如政治和经济的不稳定等障碍。他从融资困境、较高的管理和交易费用、政府能源政策制约、节能知识不足、人力资源短缺、客户对内部解决方案的偏好、对EPC商业模式的质疑等7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发展中国家节能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障碍。

在我国,随着国家对能源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学界也开始在节能环保服务业领域进行大量研究。陈柳钦(2011)[6]通过对合同能源管理基本运作机制、基本类型及我国合同能源管理政策的分析,得出在我国强力推进节能工作的政策背景下,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空间极大,节能服务产业会迎来蓬勃发展的结论。

韩岳峰(2014)等人[7]运用脱钩模型分析了吉林省2006~2011年5大产业的产业增长与碳排放脱钩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引入脱钩偏离度概念,对吉林省4大产业与第一产业的脱钩状态进行偏离分析。得出绿色技术开发和绿色政策实施是吉林省产业未来发展低碳经济工作的重点的建议。

2吉林省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吉林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迅速,吉林省节能环保产业初具规模。截至2013年年末,吉林省共有54家节能环保服务公司在国家备案,服务范围涉及工业、建筑、交通等多个领域,城市污水净化、污水处理厂脱磷脱氮、垃圾无害化处理、大型火电厂脱硫脱硝、电除尘、袋式除尘等多项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被广泛的在吉林省内推广和应用。但该数量离吉林省节能“十二五”规划中提出2015年节能服务公司的数量达到200家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从技术创新上来看,吉林省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吉林省节能环保技术投入明显不足,其R&D投入仅占总收入的1.6%。而在发达国家,如德国,节能环保服务业的R&D投入占其总收入的3.1%,约为制造业R&D投入的1.7倍,是吉林省节能环保产业R&D投入的1.94倍。通过对全球较大的节能环保跨国公司进行财务分析后,其R&D投入更是占到其收入的8%~10%,作为新兴的生产业,其高速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撑。

无论是扩大产业规模还是进行技术创新,都绕不开资金问题。然而吉林省合同能源管理专项资金投入不足,融资困难。从全国财政奖励资金拨付情况来看,吉林省仅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好于国内尚未拨付资金的浙江、福建等8个地区,但与国内财政资金拨付较大的山西、湖南等省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其中,2013年山西省支持合同能源管理项目64个,拨付财政奖励资金约8200万元,湖南省支持合同能源管理项目136个,拨付财政奖励资金约6500万元。从融资方面来看,吉林省绿色信贷制度还未完全建立,一些中小企业面临着绿色贷款困难,缺乏流动资金以支持绿色升级改造的问题。

3吉林省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的路径分析

结合目前吉林省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状况及相关研究,资金的大力支持是吉林省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因此,吉林省需要进一步加强节能环保服务业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拨款力度;构建完善的节能环保服务业投融资体系,创新投融资运营机制,扩大投融资规模,实现投融资主体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多样化。笔者从政府、节能环保服务企业和金融机构具体剖析提高节能环保服务业投资力度的路径。

3.1政府是节能环保服务业资本运作的指针

3.1.1吉林省政府需要加大教育和科研的投入,依托于吉林省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和节能环保技术研发产业园区,建立节能环保共性技术和通用设备科研基地等,通过创新的技术获得更大规模的国家财政支持,从而培育一批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节能环保服务龙头企业,使节能环保服务企业以技术为依托,以资金为支持,实现健康高速的发展。同时,政府需加大对节能环保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尤其注重平台的搭建,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节能环保服务交易平台。进一步促进组织先进、成熟的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和应用;实现数字化、网络化交易,降低节能环保服务贸易的交易成本。

3.1.2吉林省政府应积极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和企业投资进入节能环保服务领域,并在政府办公楼节能环保改造、公共设施节能等领域加强政府采购力度,加强对节能环保服务企业的扶持力度。由政府注资 组建节能环保服务业投融资公司,对碳排放管理,污染权配额等进行市场化运作。盘活节能环保服务业资本存量,优化节能环保服务企业资本结构;政府主导设立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基金,搭建产业投融资平台,引导社会资本对吉林省大规模企业进行股权投资。针对中小企业,在政府提供一定资金补助及政策优惠的同时,基金对其提供基础的创业和发展支持,努力孵化一批具有活力的节能环保服务新型中小企业。

3.2节能环保服务企业作为节能环保服务产业的市场主体

节能环保服务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可以从企业内部整合资本存量和加快资本增量扩张,壮大企业资本实力。同时,节能环保服务企业间要建立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的投资机制,通过加强合作,实现资本共享和优势互补。具备条件的大型节能环保企业和发展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中小型节能环保服务企业可以积极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做大做强,同时引进更多的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为节能环保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同时,相关节能环保服务企业组成企业协会,架起企业和政府的桥梁,加强企业间的技术交流,扩大节能环保企业的影响力及话语权,削减市场竞争给节能环保企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3.3金融机构是节能环保服务业资本运作的中坚力量

开展多样的金融创新活动,将有力的推动节能环保服务资本市场的发展。如银行业除了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融资等传统业务外,可以推出适应节能环保服务产业特点的金融创新产品,如节能量收益权质押、环保效益质押节能环保合同收益质押等无形资产的质押方式。保险业也可开展绿色保险等,为节能环保服务采购商和供应商提供节能环保效益保险、节能环保设备保险等,作为合同能源管理的补充,控制节能环保服务的风险,更多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在条件成熟时,鼓励风险投资机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等对节能环保服务产业进行投融资,将进一步扩大节能环保服务资本市场的规模。

参考文献

[1]方恺,沈万斌,董德明.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对吉林省能源足迹的影响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3,36(01):186-193.

[2]Shippee GE.The Future for Energy Service Companies:Changes and Trends[J].The Electricity Journal,1996,9(06).

[3]Vine E,Nakagami H,Murakoshi C.The Evolution of the US Energy Servicee Company(ESCO)Industry:from ESCO to Super ESCO[J].Energy,1999,24(06).

[4]Goldman CA,Hopper NC,Osborn JG.Review of US ESCO Industry Market Trends:an Empirical Ananlysis of Project Data[J].Energy Policy,2005,33(03).

[5]Ellis J.Energy Service Companies(ESCOs)in Developing Countries[R].IISD Paper,2010.

[6]陈柳钦.合同能源管理创新节能商业模式[J].中国市场,2011(50):36-45.

[7]韩岳峰,张龙,申英琦.省域内产业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状态及偏离――以吉林省为例[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4,28(02):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