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用《小苹果》征兵是一种进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最近音乐界有两件轰动的事,一个是著名歌唱家李香兰去世,另一个是神曲《小苹果》被部队拿去征兵了,还获得了一等奖。但是两件事其实并非毫无关联。当年李香兰优美的流行歌曲被称为“靡靡之音”而禁唱禁听几十年,官方视之如洪水猛兽。如今流行歌曲《小苹果》被用于征兵宣传片,虽然被一些网民批为不严肃、恶心,但是没有什么人再上纲上线到“亡国之音”了。而官方授予它一等奖,说明国人终于开始摆脱对“靡靡之音”的恐惧了。
人民网北京9月4日报道,据《报》官方微博消息,国防部征兵办、总政宣传部联合主办的2014年全国征兵宣传片评选活动今天公示评选结果。军营版《小苹果》反响强烈,勇夺第一。
此前的7月27日,根据这首当红歌曲改编的军版《小苹果》登录国防部网站,这一由西安市征兵办制作的征兵宣传片迅速蹿红网络,这一作品也被网友称为“萌”系征兵代表作。但是这种做法也引起了巨大争议,有不少反对的声音认为:军队是神圣的地方,征兵应该是严谨、严肃、一丝不苟的工作,出现如此嘻哈的征兵宣传片有失妥当。甚至有评论说:大老爷们儿扭着这首歌,真恶心!这首歌纯粹是男人对女人的爱慕之情,怎么又变成对好男儿的召唤之声!
但是笔者搜索查看了不少评论,还真没什么人上纲上线到“亡国亡党之音”和“靡靡之音”了。新华社甚至发表评论,认为对使用神曲征兵这个现象要宽容。曾几何时,中国可不是这个样子。9月7日,著名艺人李香兰在日本逝世,终年94岁。李香兰以一曲旋律悠扬的《夜来香》成名,与当年周璇、白光、张露、吴莺音齐名“上海滩五大歌后”。但是解放后《夜来香》等歌曲被视为“靡靡之音”,在大陆禁止传播几十年。
这里想说的是,“靡靡之音”作为中国老祖宗发明了几千年的词语,曾经令人极度恐惧,谁要被扣上“靡靡之音”的帽子,轻者坐牢,重者杀头。“”前的新闻报道中,只要充斥“妹呀”“爱呀”一类,均被扣上“靡靡之音”的帽子,“用低级趣味引诱听众”,“麻醉毒害人民”;要求代之以“人民大众的雄壮声音”。“”中,报纸把《花儿与少年》《哎哟,妈妈》等流行歌曲均斥为“消磨人们革命意志的‘靡靡之音’”。
邓丽君在大陆当红的80年代,一直都被作为“靡靡之音”“黄色歌曲”的代表,是一个来自资本主义社会的花花的声音。她的歌只能通过敌对势力的电台收听。 当时最早传进大陆并流行开来的邓丽君歌曲是《何日君再来》。然而这样一首在今天看来中规中矩的情歌,被当时的《人民音乐》杂志分析为“这不是一首爱情歌曲,而是一首调情歌曲,不是艺术歌曲而是商业歌曲,是有钱的舞客和卖笑的的关系……”不止邓丽君,李谷一的《乡恋》学习邓丽君唱法,被批为“低沉缠绵的靡靡之音”,李也被批为黄色歌女。
与李谷一差不多同一时期的苏小明也曾被批为“靡靡之音”“低俗”。1980年秋,苏小明演唱《军港之夜》一举成名,然而很快批判接踵而至。《人民音乐》说它“格调不高”。《军港之夜》曲作者刘诗昭还记得当时老一代音乐家们的反对之声尤其大,甚至有人说,听到这首歌就像听到过去在30年代旧上海迎接外国水手的所唱的歌曲。
说起对歌曲积极向上意义要求最严格的时代,那肯定是“”时期莫属。当时所有的文艺工作都要服务于政治宣传,中外经典作品纷纷被挂上“封资修”的帽子,如《二泉映月》被说成是“黄色爵士音乐低沉悲戚的节奏,倾吐着一个没落阶级垂死前的哀怨和”。瞎子阿炳被批成“一个从精神上屠杀劳动人民的职业道士”。
笔者以为,小苹果是一首比较俗气的爱情歌曲,要是放到“”前,肯定属于“靡靡之音”无疑。但是“靡靡之音”真的能亡国吗?著名的陈后主的一首《玉树花》就让南朝皇帝沉溺酒色不理朝政,最终亡国?还是本末倒置?记得有个社会问题“砖家”,他搞出一个研究主题是“过早接触性,造成少女暴力倾向”。如果想证明这个主题,本应该先去找一些结婚比较早的地区,例如云南傣族地区,或者中国农村地区去调查。但是他却跑到少管所,找到所有暴力倾向的少女,然后挨个问:“你们是不是性生活比较早?”当然得到的答案是这位“砖家”想要的。
低俗的音乐只和素质有关,和道德品质没有必然联系。固然,如果中国大众的音乐素养都能达到欣赏贝多芬、瓦格纳的水准,那么用这种音乐征上来的兵就有达到德国士兵的潜质了。可是如今国人就《小苹果》和《月亮之上》《最炫民族风》的水平,用这种音乐征上来的士兵就不爱国,就女性化吗?这也太牵强了吧。从这次官方对《小苹果》征兵的态度来看,中国人对音乐作品的态度绝对是进步了一大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