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天竺佛光 9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印度是佛教的发祥地,佛教自东汉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国,经过汉文化的融合改造,
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中华佛教文化。
这些20世纪出土的印度波罗王朝的佛教铜造像给我们传递出一些相关信息。
相传佛教为古印度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立,是南亚次大陆上继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前身)之后兴起的一大宗教,并在3世纪下半叶开始不断向古印度境外传播,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而在印度本土则由于8世纪以后印度教的兴盛,加上佛教内部派系的纷争以及外族频繁的入侵,特别是伊斯兰教徒的武力征服,诸多僧侣被杀戮,重要寺庙亦遭到破坏,佛教开始衰微,到13世纪初趋于消亡,直至19世纪后才稍有复兴。
8~12世纪时统治印度东北部(今孟加拉国和印度比哈尔邦大部)的波罗王朝是最后一个信奉佛教的印度王室。佛教经过大乘佛教的发展,至此进入密教时期。密教又作真言宗、瑜伽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开元宗、秘密乘。主张身、语、意三密相应行, 以求得涅成佛的果报。
历代波罗国王都是虔诚的佛教徒,长期出资建设著名的佛寺那烂陀寺和超戒寺。唐朝高僧玄奘历尽千难万险赴印度取经,曾在那烂陀寺学习达5年之久。超戒寺是波罗王朝国王达摩波罗主持修建的,规模比笈多王朝(320~540年)时修建的那烂陀寺还大。达摩波罗还建立了另一座密宗大寺飞行寺。这几座宏伟的佛教研究机构于13世纪初毁于兵燹(xiǎn)。其中的那烂陀寺同时也是佛教造像的作坊,在20世纪进行的遗址发掘中出土了大量铜造像,令人依稀看到当年法会香花宝盖云集的盛况。
印度佛教造像经过8~9世纪200年的发展之后达到鼎盛。这一时期的造像面相庄严,身体健壮,颇有早期笈多造像的典雅之风。密教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造像大多在形式上已被密化,不仅造型复杂、体态优美,在装饰上也已逐渐变得较为繁缛华丽。波罗风格的造像多为跏趺坐、游戏坐、舞姿和立姿。一般采用黄铜整体铸造,有时也会采用红铜和青铜。造像题材以佛和菩萨为主。
佛陀简称佛,其意为“觉悟者”,为佛教中的至尊。佛陀包含了“断”“证”“功德”“四身”“五智”。“断”指斩断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涅境界;“证”指彻悟二谛和万事万物的体性和事相;“功德”指断证所获得的身、语、意不可思议的无量功德;“四身”指法身、报身、应身、化身;“五智”指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
佛陀坐像(图1) 那烂陀寺遗址出土,10世纪作品。佛陀身穿袈裟,袈裟一部分呈扇形铺展在座位上,披帛披在左胸及左肩上。眼睛低垂,呈跏趺坐姿坐在莲花座上。左手放在交叉叠起的脚踝上,施禅定印;右手呈触地姿势,手指轻触莲花花瓣,为降魔印。微笑默祷的面庞透露出安详宁静的气息。莲花座下面为一个带有护法狮子的基座。两个狮子之间有一帷帘悬挂垂至莲花座底部。宝座靠背的横梁由侧柱支撑,两边各塑有一狮子站在大象身上,两侧横梁之上塑两条摩羯鱼。佛陀头顶的背光上雕刻有枝叶繁茂的菩提树。背光带有串珠状边缘,边缘饰有密集紧凑的火焰纹。顶部有一花形尖顶饰。
佛陀立像(图2) 出土于吉大港,为10世纪作品。佛陀站立在莲花座上,右手作无畏印。五官刻划清晰,宽宽的脸庞,长长的耳垂,双眼半睁,双唇紧抿,额上有白毫相,面容平静安详。颈部周围有三折纹,肚脐上有十字标志,衣饰具有透明感。
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佛经上说,观世音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现化,他在无量国土中,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大慈大悲,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而且,观世音菩萨最能适应众生的要求,对不同的众生,便现化不同的身相,说不同的法门。在佛教的众多菩萨中,观世音菩萨最为民间所熟知和信仰。
观世音坐像(图3) 出土于那烂陀寺遗址,9世纪作品。观音头戴宝冠,身穿由装饰腰带系住的内裙,披帛成斜挂圣带的式样,以游戏坐的姿势坐在莲花座上。他的右手施与愿印,左手持一朵盛开的莲花,优雅地放在身后。身上饰有项链、耳饰、臂钏、脚镯等。固定在莲花座上的是一个椭圆形的有火焰纹边饰的大背光,背光装饰华美。在背光的顶端是一个带尖顶饰的伞盖,伞盖的两侧垂着饰带。
六臂观音(图4) 出土于那烂陀寺遗址,是9~10世纪的作品。观世音以游戏坐姿坐在莲花座上。头戴宝冠,一绺绺头发垂落在肩头。右边最上面的手拿着一串念珠;中间的手已损坏;最下面的手则施与愿印。左边上面的手持着一根权杖;中间的手拿着净瓶;最下面的手持莲花,置于莲花座上。宝座靠背的装饰与前述佛陀坐像的相类似。从古代文献看,六臂观音的形象应出现于提婆波罗在位时期。
多罗菩萨为观世音菩萨的修行伴侣,共有21尊,皆为观世音菩萨之化身。《多罗菩萨本源记》说:观世音菩萨在无量劫前,已普救了无数众生,可是有一天,观世音菩萨用她的慧眼观察六道,发现受苦的众生并未减少,顿生忧悲,不禁流泪,眼泪变成了莲花,莲花又变成了多罗菩萨,共21尊。21尊多罗菩萨是多罗菩萨的不同事业所化现的佛母。
多罗立像(图5) 出土于那烂陀寺遗址,为9世纪作品。多罗头戴宝冠,站立于莲花座上。右手施与愿印,左手持莲花。双眼大睁,嘴唇深陷,薄薄的纱裙富有质感。珠光宝气。带有尖顶的背光饰有花卉纹、连珠纹和火焰纹。
多罗坐像(图6) 出土于同一遗址,10世纪作品。多罗以游戏坐姿势坐在铺有坐垫的基座上。头戴宝冠,腰系纱裙,右手搭在右膝上,施与愿印;左手持一朵盛开的莲花,优雅地放在左大腿后面。身上佩戴着项链、臂钏等。宝座靠背的横梁上是一个实心的镶有椭圆形火焰边饰的背光,顶端有一个饰有佛塔形状尖顶饰的伞盖,两侧悬挂着饰带。背光设计精美。
文殊菩萨又称文殊师利菩萨、曼殊师利菩萨,生于印度舍卫国,后跟释迦牟尼佛出家,常随侍释尊左右,帮助释尊弘法。“文殊”是妙的意思,“师利”是德、吉祥之意。文殊菩萨司理智慧。因德才超群,居众菩萨之首,故称法王子。
文殊立像(图7) 出土于那烂陀寺遗址,为8~9世纪的作品。文殊头戴宝冠,身体微曲而立。左手持一枝莲花,右手施与愿印。一绺绺头发垂落在肩头。两耳戴有硕大的耳环,颈上佩戴虎爪项链。眉间白毫和眼睛是镶银的。背光独特,上面除有火焰纹和连珠纹外,于内上顶还饰以菩提树枝叶。背光并镶嵌有宝石,工艺精湛。
文殊坐像(图8) 出土于同一遗址,10世纪的作品。文殊跏跌坐在莲花座上。头戴宝冠,身上佩戴有项链、耳环、臂钏、脚镯。右手持一把宝剑,左手持佛经。
普利古蒂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被看作黄度母,据说是一位女性菩萨。普利古蒂像(图9) 出土于那烂陀寺遗址,9世纪的作品。普利古蒂以直立姿势站立在长方形底座上。长有四臂,下右手施与愿印,上右手持一念珠;下左手断失,上左手持一法器。几绺头发垂在肩上,其余头发扎成一个高耸的发髻冠。背后的圆形背光带有凸边,边缘饰有火焰纹。背光上面左右有日、月装饰。
弥勒菩萨,是佛教菩萨之一,在大乘佛教经典中又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弥勒坐像(图10) 出土于那烂陀寺遗址,是9世纪作品。弥勒呈游戏坐姿坐在高高的莲花座上。头戴宝冠,穿着内裙,披帛成斜挂圣带式,佩戴有项链、臂钏等。左手持一枝茎呈弯曲的番红花,右脚踩在一朵莲花上。圆形背光边缘饰有连珠纹和火焰纹。
般若波罗蜜多是六波罗蜜之一,被视为佛教万神殿中至高无上的女神。般若波罗蜜多像(图11)出土于那烂陀寺遗址,10世纪的作品。般若波罗蜜多头戴宝冠,坐在双层莲花座上。长有四臂,右下手施与愿印,右上手持念珠,左下手所持似钵,左上手持一莲花,莲花上放着的似为经书手稿。椭圆形背光边饰连珠纹和火焰纹,并装饰有花卉图案。
瓦苏达拉是财神金巴拉的配偶。她通常一面双臂,以谷穗为标志。瓦苏达拉像(图12)出土于吉大港,是约10世纪的作品。瓦苏达拉以游戏坐姿坐在莲花座之上。身着纱裙,腰束带,披帛成斜挂圣带式。身上饰戴项链、耳环、臂钏等。花边头饰用一根细绳串起来,呈整齐的宝冠形状排列。表情平静安详。右手施与愿印,左手持一束玉米。莲花座上固定有一个实心椭圆形背光,背光边缘装饰有火舌,顶部有小塔形尖顶饰的伞,伞盖两侧系有飘带。
摩利支为佛教护法菩萨。摩利支像(图13)出土于比哈尔地区,11世纪作品。摩利支以射箭式的姿势站在莲花座上。八臂三面,其中一张面孔是母猪的头。手中持有弓箭、牙棒等不同的兵器及法器,威风凛凛。
8~12世纪是波罗佛像艺术的创作时期,一般称为 “波罗艺术”。受到当时经济发达的南印度铸造技术的影响,铜造像在这一时期开始大量流行。从以上介绍的造像可以看出,由于波罗王朝是在古笈多王朝的国土上建立的,所以波罗造像主要以笈多造像的样式和技法为主。除了按照密教教义和仪轨的规定设计造象外,也融入了由印度各地来此取经学道的教徒带来的不同地域的文化艺术。因此,波罗风格造像在某种角度可说是多元文化和艺术融合的形式,并具有浓厚的密教色彩。
责编 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