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挹彼菁华 助我翰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挹彼菁华 助我翰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中国收藏史上,既是书画大家又是鉴赏家、收藏家的为数不少,比如古代收藏家中,有米芾、赵孟\、董其昌,人们常提到的二十世纪六大书画收藏家中,有吴湖帆、张大千、王己千,他们都是顶尖级的书画家,又是收藏界的巨擘。而被誉为“五百年来一大千”的张大千,藏品之宏富,堪称“富可敌国”,收藏故事之精彩,可比传奇,只是他隆盛的画名掩盖了收藏家的名声,其收藏事迹反而少被人们传诵了。

倾情石涛一石三州

早年的张大千,以模仿石涛闻名沪上,在有关他的故事中,用临摹的石涛画赚取白花花银子的故事传诵最广,比如清朝遗老罗振玉用5000块大洋购买了张大千仿石涛的八幅山水巨构,地皮大王因二丈四尺的仿石涛山水掏出一万元等等,据说这位地皮大王家藏石涛画300多幅,一半以上的都是出自大千笔下。张大千仿石涛画,甚至让他的老师都看走了眼。

其实张大千绝妙的模仿能力,与他深入钻研石涛的画分不开,在他的藏品中,以石涛的作品最多。40年代初,大千收藏的石涛作品就有上百幅之多,他曾请篆刻家方介堪为其刻治“大千居士供养百石之一”的印章,专为钤印石涛真迹之用。张大千晚年曾对友人说,他“收藏石涛真迹最多时约五百幅。”美国的傅申先生在《大千与石涛》中说:“大千是历来见过和收藏石涛画迹最多的鉴藏家,绝对不是夸张之间,不要说当世无双,以后也不可能有。”傅先生还称张大千为“今之石涛”、“石涛再世”。

张大千倾情石涛,从他为得到一幅石涛作品而连追三城的故事中可见一斑。1920年,张大千在寓居在苏州网师园,一天,他正和一群朋友谈诗论画,一位古董商前来告诉他说,有一位从北平来的人,携带一件石涛画,欲售5000大洋,张大千一听,和正在谈话的朋友们招呼都不打,就随古董商去找这位卖画人,结果却令人失望,原来这位卖画人因找不到买主,已经去了广州。张大千第二天立即坐火车追到广州,卖画人已经北上郑州了,张大千又马不停蹄地追到郑州,才打听到,卖画人因为被人看出那幅石涛是赝品,愤而将画扯了个粉碎。他对石涛画之喜爱,如醉如痴。每闻哪里有石涛作品,不计路途远近,必一睹为快,能借则借,能买则买。有时身上无钱,典卖衣物,亦在所不惜。正如兄张善I先生在一本画册上题字所说,张大千买石涛的画,“甑无米,榻无毡,弗顾也”。

陈定山评张大千:“他从石涛起家,又把石涛一口吞入腹中捣个稀烂,吐得出来,化作唐宋元明千百家。”正是由于张大千对于石涛画作的深入研究,才使得他成为仿临高手,并且达到了扬石涛之长,避石涛之短的境界。

贫无立锥富可敌国

作为一位绘画大师,张大千天纵其才,在中国绘画的各个门类中纵横驰骋,山水、花鸟、人物无所不精,其画作一直卖得十分红火。但张大千在内地的日子里,一直没有房产,在收藏方面,却毫不吝啬。1925年他在上海第一次卖画,就获得了2000大洋,从此他就将其收入的一大部分,用来购买古代书画作品。1921年至1930年间,张大千在上海先后出版《石涛和尚、山人山水精品》、《仿石涛山水金陵胜景》、《大风堂藏画》、《大风堂原藏石涛和尚山水集》(三册)等册画,证明张大千收藏古代字画既多且精的特点。1944年3月15日他在成都举办了“张大千收藏古书画展览”,观者如云,甚为轰动,共展出他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古代精品170余件,其中有巨然、坡、赵子昂、黄公望、文征明、沈周、唐寅、仇英、陈老莲、山人、石涛等的书画精品。冯若飞曾以“富可敌国,贫无立锥”八字赠予大千,大千观后又加“一身是债,满架皆宝”8个字,一时传为美谈。

张大千在名画购藏上,有时候是以独到的眼力,付出甚少,收获颇巨。他自已曾说:“一触纸墨,便别宋元。间抚签,即区真赝。意之所向,因以目随,神之所驱,宁以迹论”,在鉴赏上很是自负。他收藏的故宫散佚书画燕文贵《溪风图》,被杨仁恺先生评其为继传世的《溪山楼观图》、《烟岚水殿图》、《江山楼观图》三件真迹外又一瑰宝。此图上虽无如“翰林待诏燕文贵笔”等款识,但总体观察,正是燕文贵“温穆俊发,凝重多姿,写树好作屈曲之势,是从真实中所选择的新样,所以高益特别赞赏他的树石描写,景物千林百障,变化多端,使观者如身历其境”的画风正相符合。大千先生从徐邦达先生手中买入此画时,仅花了12两黄金。他在此图题跋:“清宫旧藏宋人溪山无尽图卷,去年得于故都,盖长春劫灰外物也。金、元以来题识甚夥,皆以为郭河阳笔,予细审之,乃燕文贵一家眷属……。”

抗战胜利后,溥仪盗出的故宫书画大量流散民间,大千先生凭着他与琉璃厂良好的关系及他精到的目光,先后收得从长春散出的历代名画9卷:南唐董源《潇湘图》、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宋人《群马图》、《溪山无尽图》、元钱舜举《明妃上马图》、姚廷美《有余闲图》、周砥《铜官秋色图》、明沈石田临《铜官秋色图》、姚云东《杂画》六段。因一次收购如此多名作,不免力不从心,于是电告方介堪,请他转电其学生曹大铁云:“有急用,速寄1千万元至颐和园听鹂馆”。大铁遵嘱,售出黄金110两,电汇寄去。据说在购买《韩熙载夜宴图》时,张大千用准备购买房产的500两黄金,又加上20幅明清古画,合起来有千金之多,那样一掷千金的豪爽,真令人感叹。

张大千的藏品,仅著录在《大风堂名迹》中就有:宋徽宗《祥龙石图卷》、郭熙《树色平远图卷》、马远《采梅图》、刘松年《春山仙隐图》、梁楷《泽畔行吟图》、李迪《寒柯山鹧图》、钱选《渊明扶醉图》、赵孟\《松水盟鸥图》、黄公望《天池石壁图》、《秋岩叠嶂图》、吴镇《渔父图卷》、《竹石图》、倪瓒《春藤古木图》、《秋林野兴图》、王蒙《夏山隐居图》、方从义《武夷放棹图》、沈周《舟寓图》、《秋林静钓图》、文徵明《孔子像》、唐寅《苇渚醉渔图》、仇英《沧浪渔笛图》、《渊明扶松图卷》、陈淳《松崖泛棹图》、董其昌《设色云山图》、《写王维诗意图》、陈洪绶《梅花竹石图》、《长松高逸图》、张风《渊明嗅菊图》等等。说他富可敌国,一点都不过份。

云烟过眼聚散皆缘

张大千在《大风堂名迹》的序言,约略概括了他的收藏历程和心态:“顾余于艺事视若性命,遇有昔贤名迹,必得之而后快。囊中金不足则贷诸友朋,往往手挥巨金,瓶无余粟,家人交怨不之顾也。用是天府遗珍,世家故物,集于吾家寒斋,雄视宇内。尤以挹彼菁华助我丹青,将以娱老,足慰平生。岂期运逢阳九,历经丧乱,荆璧碎于吴门,隋珠散于蜀郡。羁旅所存,才不百一,未随劫烬灰飞,已是云烟过眼,存此影本,志吾墨缘。六十七年三月八十叟爰摩耶精舍记。”

他曾说:“物聚于所好,有聚必当有所散”。他的藏品最早散失是1937年“八•一三”事件中,“往者寄居吴门,大半庋藏於此,寇陷江南,尽付劫遗”,此批藏于苏州网师园中的古书画成了“荆璧碎于吴门”了。第二次散失是在筹备去敦煌摹写壁画,因经费不足,不得已售出大量明清字画以供开支。第三次在1949年,大千先生匆匆去国,所携带物品有限,即令心血摹成的敦煌壁画亦只能够带去六、七十幅,所以画家喻此次散失为“隋珠散於蜀郡”。

张大千出国到印度居住一年半后,决定迁居南美。为了筹措经费,他将大风堂镇室之宝,由徐伯郊牵线,与郑振铎联系,向大陆出售《韩熙载夜宴图》、《潇湘图》、宋人册页等名画。共计值二万美金。

1954年,大千先生复迁居巴西,修筑八德园。此阶段,又大举出让他的藏品,前后共得美金170余万,悉数投入花园修造中,象原先收藏的《行穰帖》,黄庭坚《赠张大同手卷》等一批法书名画,俱散失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附属美术馆。另外象向著名画家王己千借款,以书画作抵押,久而不能赎,即归王氏所有。

张大千去世后,家人根据他一遗愿,于1983年5月13日,将其珍藏的古代书画捐献博物院,共74件,其中隋代2件,唐代4件,南唐五代8件,宋代31件,元代9件,明清及无款计20件。

挹彼菁华助我丹青

成就一位书画大师,除了他本人的天赋才情,后天的努力和对于传统的继承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张大千正是靠了宏富的收藏,用“挹彼菁华,助我丹青”的虚心学习态度师法古人,他的绘画艺术,才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从张大千绘画艺术风格的变化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收藏品对他的影响。张大千的绘画艺术可分为古典作风期、转变期和高峰期。经历“师古”、“师自然”、“师心”的三阶段:40岁前"以古人为师",40岁至60岁之间以自然为师,60岁后以心为师。早年遍临古代大师名迹,从石涛、到徐渭、郭淳以至宋元诸家乃至敦煌壁画。60岁后在传统笔墨基础上创泼彩画法,那种融抽象于具象的墨彩辉映效果,使他的绘画艺术在深厚的古典艺术底蕴中独具一格。他每收进一件名迹后,都临募一遍。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学习,二是留个副本,万一急用而必须卖出真本时,手头尚留的副本,可以随时打开观赏。1941年,战事让昔日繁华的上海色变,张大千返回四川老家,隐居青城山。张大千于乱世中沉潜学习,于是带着夫人孩子和学生,经过3个月的长途跋涉到敦煌莫高窟,一呆就是两年半,共完成276幅画作。张大千的敦煌之行,使他的画风发生了脱骨换胎的变化。在收藏到故宫散佚的五代、宋、元名迹后,他的目光越过明清,看到了一个更为宏大的境界。

张大千由于见多识广,对历代名家笔墨技法了如指掌,造就了他过硬的鉴别真赝、优劣的本领。早在1928年,日本的有关机构就邀请大千去鉴定一批中国书画。1929年中华全国第一届美术展览会,张大千被聘为美展作品干事。1931年,张大千与张善I、王一亭等人被聘为中国古代书画出国画展的审查委员,负责审定赴日展出的宋、元、明、清各代展品。以后还担任过北平故宫古物研究所的导师。抗日战争爆发后,故宫博物院专门成立了一个古物鉴定委员会,张大千又同张伯驹、徐悲鸿、启功等人被聘为鉴定委员。张大千同时拥有鉴赏大家、收藏大家、绘画大师的桂冠,在近现代的中国,确实难能可贵。他自己曾经说过:“世尝推吾画为五百年来所无,仰知吾之精鉴,足使墨林推诚,清标却步,仪周敛手,虚斋降心,五百年间,又岂有第二人哉!”连项元汴、梁清标、安岐、庞莱臣等古今那些大鉴藏家皆不在他的眼中。

有研究者指出,在张大千的前半生,因收藏而绘画水平独步天下,而后半生,更是收藏锻炼出来的精鉴目光来安身立命了。他在巴西、美国、台湾建造的巨宅,除了出售自己画作所得外,一大部分的资金,靠的就是出售藏品得来的款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