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论杨氏太极拳的“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论杨氏太极拳的“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松”是太极拳运动中的重要概念,也是太极拳练习体系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凡是太极拳爱好者,无不谈及“松”,并探索着“松”。求得对“松”字深入浅出、简明易懂的准确见解及能够受到普遍认可的合理叙述,对于杨氏太极拳的教学和普及具有一定意义。本文分析杨氏太极拳对“松”的定义诠释和训练要求,以期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比较深入地认识太极拳、练习太极拳,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杨氏太极拳;放松;训练方法;心得体会

1.杨氏太极拳对于“松”的诠释

1.1 “松”字释义

松,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作形容词义为宽且不紧、不硬不实的,作动词当解开、放宽、消除紧张等讲。杨式太极拳的“松”,并非松散、松斜、松垮的松、无机的松,而是松柔、松净、松活、松融的松、有机的松,是身法中正,虚实分明、有意有气的松。杨氏太极拳以松为法,以松为境,正确理解“松”的定义,达到“真松”,才能在完成动作时松而不丢,松而不懈,做到神清气爽,劲力充盈,姿态圆活,绵若浮云,柔若面团,灵若狡兔,洒脱飘逸,应物自然。

1.2 道家思想指导下的“松”

道家思想与太极拳根脉相依、血肉相连,两者具有无法割裂的内在联系。太极拳吸收道家精髓,以集养生、技击、悟道为一体的独特方式,全面践行道家思想。因此,对于杨氏太极拳中“松”这一概念,也应诉诸于“道”来进行理解。

老子曰:“专气致柔、能婴儿乎?”《道德经》言:“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道家以婴儿比喻无欲无知,无思无虑,神气抱一,魂魄相随的状态。所以,要达到返璞归真、内外皆松,则要从内里追求婴儿般的天真无念, 从外在追求婴儿般的柔软灵活。

太极拳是在探究、顺应宇宙规律的过程中产生发展的,讲求“天人合一”。深刻理解道家“上善若水”思想对于诠释“松”的内涵也有一定程度的启发作用。《道德经》认为水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的“柔”并非任人鱼肉,而是以进为退、顺应时事的高级智慧。“柔”是水的气质,“松”也是太极拳中必不可少的手段。杨氏太极拳为内家拳,与外家拳有着根本不同:外家拳刚硬凶猛,内家拳却强调意念,借力打力。杨澄甫宗师在《太极十要》中认为,外家拳术用后天之拙劲,所以有起有止,有断有续,而太极拳主张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连绵不断,如长江大河,摧枯拉朽,奔腾不息。只有时常保持“松”的思想,方能浑身松透,气息澎湃,直达四肢。

1.3 杨氏太极拳中关于“松”的理论

在杨氏太极拳经典论著、诀窍中,也有对松的论述和演绎,它们极大丰富与完善了太极拳的理论体系。总的来说,杨氏太极拳主张在中正、圆活中求松。

杨澄甫宗师曾曰:“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他的“十要”是对行拳过程最为科学、最精辟的总结,从第一到第十,杨澄甫详细描述了全身放松的顺序,要求以脚为根,发于腿,以腰为主宰与核心,形于手指。宗师高徒,一代名师李雅轩也说:“周身气势务要松开,虚灵之气始能上顶。”大师吴图南把松功描绘成拉起的串珠,线断珠落,节节贯串,方显通畅不滞留。又似风吹柳,枝条摆动,而根无动于衷。由此可见,杨氏太极拳对于“松”的认识是具象而整体的,突出表现其感染力和陶冶身心的作用。

再如《太极拳总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十三势歌》:“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十三势行功心解》:“以心行气,务令沉着”、“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发劲沉着松净,专主一方”、“腹松静,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气若车轮,腰如车轴”等,都或隐或显地言及“松”。在这些典籍中,“松”还常与柔、空、沉、稳、慢、静、圆、匀、完整和想象力等条件相伴随、相配合。

在杨氏太极拳中,“松”是根本和前提,没有“松”就无法表现出太极拳的其他气|,无法表现出人体的稳定性、平衡性、协调性和灵活性。因此,练习者应深入钻研理论,消化吸收并将体会付诸实践,引化本领。

2.杨氏太极拳对于“松”的训练要求

2.1 内外相合

太极拳运动既显现出内在气质,又是内功外化的过程。在练习杨氏太极拳的过程中,达到圆满和谐的境界就要做到“内外皆松”。内松,是意念、思想的放松,洗心涤虑,周身轻盈,灵慧自生。外松,是形体与身势的放松,包括肌腱、骨节甚至五脏六腑倘若心意不松,则神气外露,杂念丛生,目光呆滞,心浮气躁。而外在无法达到“松”,则会产生肌肉紧张、关节抱死、腰肢僵硬,上下不随,意气上浮,表里难合的负面作用。在练习慢架的过程中,气沉丹田、沉肩坠肘,松腰松胯,才能完成虚实分明的式子,做到“一羽不能加, 蝇虫不能落”的皮感、意感。练习快架的所有要求与慢架是相同的,对于初学者而言,更要首先实现精神放松才能让应敌速度更快,释放劲力充足。

杨氏太极拳以心意为先,后求身势。故松,是先松心后松身,先表现为内气对动作的规范和制约,以内动支配外动。唯有摒除杂念,在心意上真正放松,人体才可通过增大或减小内力,通过改变作用于人体的力或力矩来矫正偏移、实现动作,并以尽可能少的能量去承受、化解无穷大的冲击力,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正如李雅轩先生所说:“松须松心,心为一身之主,心松周身各部莫不随之而松。日日以松沉之心意灌输,久之自能得到真正之松,内劲也随之而生也。”

太极拳爱好者在技击或走式中,应将“松”这一要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头松,必须在头部放正放直,向上轻微顶起,使颈部放松,并保持精神上提之感。又如对腰肢的放松,首先要立身中正,然后松开心身,不紧不僵,自觉松净、沉稳、舒适,全身无一丝一毫的拘滞,才能达到练功应有的效果。行功时,按照正确方式,在意识指使下,“以心气运行,以腰脊率领,静静将一趟拳形容出来”。每一个动作的开启、运行,绝对非四肢单纯的外在舞动,而是从头顶的百会穴到脚下的涌泉穴之间,通过任督二脉自上而下进行气血循环,调动所有连接部位的韧带、肌腱,九大关节五十四小节,节节放松,以丹田为核心来完成相关部位游刃有余,天衣无缝的顺逆缠绕、伸缩曲张。这样打出的优美大方的拳型具有浓郁的观赏性,而且肢体彻底放松也有利于气血通畅。

2.2 松紧转换

太极拳蕴含着中国古典哲学中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强调动静、开合、刚柔、进退、起落、收放的相辅相成、彼此呼应,“松”也是相对于“紧”而言的。杨氏太极拳中所谈的“松”并非不用劲更不是乱用劲,而是孕育着内在的张力与能量,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韧相济,松得彻底通透,紧要紧得完整到位,这就是习拳术语中的“似松非松”。因此,太极拳运动虽以“松”为常态,但“紧”或“沉”是太极拳应用于技击与推手的终极目的,因此,松紧转换水平的高低也决定着太极拳水平的高低。

对于松紧转换,我们可以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举例。太极拳习者应如崭新的皮筋、的轴承或是蓄势待发的弹簧、长鞭,能迅速绷直、弹跳,瞬间将全部的劲集中于一个施力点上。还有就是猎豹,它在潜伏、慢游时周身似如手风琴风箱,缓缓摺叠,皮毛、骨节坠坠欲落,四肢轻缓松弛,顺其自然又如履薄冰,但其意念则是聚精会神、高度警觉。发现猎物后,猎豹全身由松成紧,一触即发,表现出势不可挡的力量。

杨氏太极拳遵循阴阳之道,练习者要有懂劲和听劲的能力,重视动作松紧的辩证统一和自如转换,掌握松紧的程度、时机和频次,做到动中取静、由静致动。

3.结论

综上所述,杨氏太极拳不管是在思想心理还是在肢体走式上,都是以增强人体机能、展现出人体的动态平衡为基本原则。杨氏太极拳所强调的“松”看似简单,实则遵循着道家阴阳辩证的法则,蕴含深厚传统文化精神,并且对练习者内气运转、形体塑造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杨氏太极拳爱好者要达到“真松”,做到“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需经过阶梯状螺旋上升的过程,只有具备决心、信心和恒心,日积月累,孜孜以求,才能以数量的积累引起动作技术的根本质变。

参考文献:

[1]陈龙骧,李敏弟,陈骊珠.李雅轩杨氏太极拳法精解[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3-10

[2]赵斌,赵幼斌,路迪民.杨氏太极拳真传[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152-157

[3]吴洪革.关于太极拳“心静体松”及“以意导体”[J].农垦师专学报.1995(2):94-95

[4]李秒丰.太极拳真功松与紧[J].中华武术,2005(6):34

作者简介:葛云,籍贯:江苏南京,单位:山东养生功夫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