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议“倔”小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议“倔”小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如今的小孩如同是泡在蜜罐里长大的,一出生便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因此,他们调皮、叛逆,常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在大人的眼中,他们是不折不扣的“倔小孩”。本文分析了他们成为倔孩子的四个因素,以及如何对这类孩子进行教育引导,并总结出两条原则:绝对不要斥责或体罚孩子;紧紧拖住孩子,不要让孩子撒野毁物和自毁。

关键词 倔 “倔”小孩 叛逆

在办公室经常会与同事小议班中孩子发生的一些情况,常常能听到这样的一些感叹:“唉!现在的孩子真是一届比一届难带!”……同样的话题也会出现在带孩子父母与祖父母之间:“我们家的孩子真是让我头疼,那脾气倔的像头牛似的。”“是的,是的,我们家的也是这样,现在的孩子不知是怎么回事!”等。

我家的孩子也三岁多了,出现了与其他孩子一样的症状。如今的孩子真的是“难带”吗?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又是为什么呢?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些孩子的表现——倔强,固执,拒绝,压抑,他们对任何事的第一反应,几乎都是反对:“我不想!”“我不要!不要!”“我不管!”“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或者哇哇大哭等。他们总是以一种非常蛮横霸道的方式,处理他们身边的每一件事情,在行为上总是与别人的期望或者要求背道而驰。而当他们遭遇到各种转换变迁时会面临困难,并且较喜欢那种重复的状况,或是缓慢的改变,倾向于强制性的行为。

根据上面的表现,我们可以把这类“倔”孩子归结为“反抗叛逆型”。反抗叛逆型是指在外界的作用下,对某些事物产生厌恶,反感并导致与该事物发展的希望背道而驰的举动。为什么在幼儿中普遍存在倔强现象呢?

一、幼儿自身发展(年龄的)限制

(一)幼儿期是儿童开始由生物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阶段,是儿童个性开始萌芽的时期。孩子在这个时期中对于自己周围的世界处于朦朦胧胧的一种状态之中,对于是非观比较模糊。当孩子做错了事,自己不知是错的会出现“反抗叛逆”。如三四岁的孩子,常有把衣服纽扣扣错位,将袜底穿到脚面上,把两只鞋子穿反等现象;再大一点的孩子,特别是男孩子,顽皮、好打闹,有时会把衣服弄破,或是为了探个究竟,把新买的玩具拆得乱七八糟……这都是孩子生理和心理特点造成的,而他们自己全然不知错了。

(二)现在我们国家提倡优生优育,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小孩,对于多数独生子女来说,便形成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太阳”转的核心化家庭的趋势。家长主宰着一切,告诉孩子“你应该这样做”、“你不应该这样做”。三岁以后,幼儿进入“第一反抗期”,表现出自我意识的萌发,喜欢独立活动,而此时,父母认为幼儿做好一切,也不容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大人这样忽视幼儿的年龄特征,会导致幼儿产生叛逆心理,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的孩子很容易产生与大人对抗的思想,从而形成叛逆的行为。

二、反抗叛逆在社交中习得

社交行为主要方式是仿效、强化刺激和惩罚。

仿效是孩子强有力的学习方式,就是模仿别人的方法式样,通过观察学习他人的行为方式。如: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一孩子看到另一个孩子为了想吃饼干而发脾气,而这个孩子发脾气之后得到一块饼干,那么孩子就会认识到发脾气是获得某样东西的有效途径,下一次他(她)想要什么东西时就很有可能用发脾气这一方式。

三、过严或过宽的家庭环境以及不良教育的方式

(一)许多年轻的父母不了解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不知道儿童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具备的潜能和资源,对其提出过高要求,为其过早定向,强制其从事长时间的专业训练。如近几年兴起的幼儿“兴趣班热”,部分家长的出发点并不是让孩子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而是为了让其掌握一种技能技巧,今后可以凭考级加分。在这种“高压”思想控制下,让孩子报了很多班,孩子们一边眼泪汪汪,一边厌恶之极的不胜枚举。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们往往会出先反抗叛逆。

(二)有些父母对孩子要求很严格,动辄打骂孩子、或罚站、罚跪,甚至把孩子逐出门外。在这种家庭环境长大的孩子,要么懦弱,胆小怕事,要么逆反性极强。另外一些父母则相反,过分娇惯孩子,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百依百顺,本来孩子可以独自很好完成的任务,却要叨唠半天,甚至包办代替。特别是现在家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日胜一日,物质精神的双料营养无时不在充裕着孩子的生活。“蜜罐”似的生活养成了他们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什么是谦让、合作与同情,造成了任性、爱发脾气、依赖性强、独立性差、行为有攻击性、生活上挑吃挑穿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

四、幼儿教师教育上的弊端

许多倔强的孩子入幼儿园后,反抗行为明显减少甚至消失,这是因为集体意志与要求制约着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态度和行为,集体生活环境也有利于纠正已经形成的不良性格特征,但不适当的教育会导致幼儿的倔强行为,比如:

(一)威胁恐吓。

有些教师对那些调皮、不听话或犯了错的幼儿,不进行正面耐心的教育,而是施以恐吓:“你再不听话,我们出去就不带你去。”“你这么调皮把你送到某某班去。”“你又打人了,明天不用来幼儿园了。?”等等,这些现象在幼儿园经常发生,因为我也是个教师,有时认为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既不体罚,又不谩骂,采用上述形式无可厚非。现在我感觉到:这些话已给幼儿心理造成伤害,进而转化为对教师的强烈不满,有的就会在一切事情上和教师对着干,也会使那些年纪小的幼儿感觉很怕你。

(二)武断夸大。

有些教师在处理幼儿间的一些“状况”时,往往是运用他们头脑中已有的模式去无端评判,因此同一事情发生在不同的幼儿身上,教师的处理方式常常是时褒时贬不尽相同,可谓“对人不对事”。如当幼儿来告诉老师:“明明和柠柠打架了”时,若老师认为明明是调皮爱惹事的,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把明明训斥一顿,不给明明申辩的机会。教师这种不了解实际情况就粗暴解决问题的态度,会使幼儿产生反抗教师的逆反心理。还有的教师在批评幼儿时,总爱带上“从来”、“每次”、“总是”、“没有一点”等夸大的字眼,如“从来没有看到你干过一件好事”、“怎么每次让老师批评的总是你”等等,对幼儿进行全盘否定,使其自暴自弃,不仅悔改之意荡然无存,而且和教师有了明显的矛盾,时不时地闹“独立”。

因此,对大发脾气,反抗叛逆的儿童,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应坚持两个原则:

第一、绝对不要斥责或体罚孩子。

第二、紧紧拖住孩子,不要让孩子撒野毁物和自毁。

第一个原则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斥责等于火上加油,适得其反。特别是家长火冒三丈、怒不可遏的样子,等于是孩子发脾气的“榜样”。须知,柔能克刚,而刚却克不了柔。

第二个原则的着眼点,在于用骨肉之情和善良的愿望,帮助孩子控制难以自制的情绪,让他一动不动地呆上5分钟,爆发的情绪就会平息下来。

待孩子发过脾气过后,应同孩子谈心,教育孩子认识发脾气的危害,学会以理智驾驭感情。平时,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应主动地给予满足,不合理的要求坚决不能满足,怎么撒野也不行,让孩子明白:凡事必须讲道理,无理寸步难行。

对人小脾气大的孩子,父母教育的口径必须一致,切忌南辕北辙;教育务必坚持,坚持一段时间,情况就会好转。

孩子病后常会“长脾气”。家长今后应该注意,即使孩子病中也不要无原则迁就。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大人坚持原则很有必要,但不能让孩子一直哭闹,大人孩子都受不了,要及时转移他的注意力。比如在他大哭大闹的最高峰过去后,带他看看外面的车、小动物等东西,让他恢复情绪。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做正确的分析,该满足的正当需求应给予充分满足,对不适合的需求则要讲清道理。在孩子情绪波动听不进话的时候,要给些时间让他冷静下来,然后再讲清道理。千万不要在对孩子愿望不了解的情况下,自己先发火,更不要将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造成孩子的对抗情绪。希望初为父母者多尊重孩子,多理解孩子,多与孩子沟通,少用家长的权威。

在幼儿园教育中我们教师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教师在幼儿心中建立信任与安全感,让孩子相信你,从而了解他们的特点。对于反抗叛逆的孩子的教育要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先尝试着接近他们,做他们的朋友,或者也可以让他们来支配我们,及时发现他们的兴趣所在,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投其所好”。慢慢的,当他们放松“戒备”的时候,教师再开始以各种发式与他们建立关系,并进行教育。还要做到家园互动,家长与教师之间要常有沟通与联系,教育一致。

总之,这类反抗叛逆的幼儿,我们不能以鲁莽的态度对待,应理性思考,让幼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